如此,我便成为了明季四公子的座上宾,能常与他们高谈阔论、针砭时弊,互相交流之间也给我不少启发,对我来说真是一件幸事!
这日,我再次来到船坞,这儿依旧一片喧嚣繁华的景象。
忽然听到一首飘渺的小曲【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余音袅袅,一时间令我有些晃神……
此时忽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头,是陈贞慧与侯方域。侯方域【又来找你的“之公子”么?】陈贞慧噗嗤笑出了声,我挠挠脑袋【哈哈~今日那个“之乎者也”不在么?】陈贞慧笑道【婉宁都来了,你那“之公子”又怎会爽约?】
在两人的调侃中,我们已经漫步入【寒秀斋】。
但见冒襄与方以智正在饮酒相谈,见我来,冒襄立刻迎了上来,【婉宁,你可来了!】我们围坐在一桌,开始谈天说地,我那现代化的想法和言论竟令四公子啧啧称奇,这四人是因了志同道合而结下了莫逆之交,如今加上我一个小丫头倒也显得相得益彰。我自然很是高兴,在古代我也终于得到了可以把酒言欢的一帮朋友了!
酒过三巡,我忽问【方才进来的时候听到一首小曲,似乎与这桃叶渡有些关联,不知出自何处?想请教各位……】冒襄抬手道【但说无妨。】
我艰难地回忆着曲调【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此时,我隐约发现方以智与陈贞慧交换了个眼神,陈贞慧便立刻向我笑道【此处音音袅袅,歌姬众多,怕是姑娘听错了?我是从未听过这曲子呢~】
方以智也道【婉宁若是喜欢曲子,何不再请十娘唱两曲?】
侯方域连声附和【是啊,十娘的昆腔在这桃叶渡上可是赫赫有名,你有耳福了~】
我心中顿生疑窦,感觉他们有事隐瞒,也不答话,只是一脸疑惑地望向了冒襄……
冒襄站起身来看着我,若画的眉间仿似洒落烟雨青花,淡然无痕,却洋溢着一股明媚的落寞,他悠悠唱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他缓缓向我道【这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六朝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那时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都会心惊,为此王献之便为她写了这首《桃叶歌》,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这篇辞以桃花比桃叶妾,显示出她的娇艳美丽;以王献之于春日百花中独采桃花,表现出他对桃叶的深情和桃叶对他的感激。短短四句,两人间的情*爱便表露无遗,跃然纸上,语短情长,令人称羡,堪称古代爱情诗中的一篇佳作!然而《桃叶歌》因抒写对婢妾的情*爱却并不为人广而流传,只因当时儒家提倡诗教,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表现男女情*爱而无关政治教化的作品往往受到轻视,甚至被视为淫辞,甚是可惜……】
我缓缓点头【千百年来,儒家的封建思想一直教导人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乃是做人的根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的“礼”俨然成了一种法的形式,束缚了多少有识之士的思想!所以婉宁以为相比儒家,道家更甚!道家的老庄思想主张雕琢复朴的人性复归,顺应人的自然情感而行动,摆脱森严的礼法束缚,崇尚自然,《桃叶歌》敢于表现对社会地位低下的妾的情*爱,可说正是这种道家思想的产物。遥想昔日《碧玉歌》写的是晋汝南王司马义的爱妾碧玉对汝南王之情,《团扇歌》写晋中书令王*珉和嫂婢谢芳姿间的情*爱,与这《桃叶歌》倒是很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如此反抗儒家礼法、大胆表现真性情,实在令人欣赏!】
冒襄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此时但听侯方域道【别讨论什么儒家道家了,还是听曲罢!】
虽然我感到他们对我仍然有所隐瞒,但是也不便寻根究底了……
不多时,珠帘浣纱帐内,隐约出现了女子婀娜的身影,李湘真那悠扬婉转的歌声已经飘然而至。方以智忽言【十娘擅唱南曲,冒兄精通吹箫,二位不如合奏一曲?】众人连声附和。冒襄也不推辞,微笑着长身而起,拿起一贯洞箫吹奏起来……
即使在风月场中,箫声依旧有一股落魄的忧郁。他婆娑的眼神若即若离,我忘不了那深邃却桀骜的眼,似乎只他一人便能从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