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执政第二十三年,公元前223年。
大秦老将军王翦在陪楚国玩了整整一年以后的一天,趁楚国调防兵力的时候,突然下令,让大秦的六十万大军倾巢而出,发动了浩大的突袭。
大秦的大军一直是在战火中成长的军队,这一年,对他们来讲不是好过的一年。
秦军不喜欢这样的日子,因为这样的日子就意味着没有敌人的头颅可以挂在自己的马背上,意味着没有军功可拿,还意味着没有爵位的提升。
这都是商鞅变法时候的制度,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年,但是直到今天,大秦的军队里依然是沿用的这一套制度。
这一年来可憋坏了这六十万如狼似虎的军人。一听到老将军终于下令要进攻楚国了,全军欢呼,整整一年的养精蓄锐,让本来就很可怕的秦军变的更加的可怕。
现在的秦军都知道自己的部队肯定是吃定了敌人的。现在又是一场侵略战争,意味着可以冲到别人的家里抢钱、抢粮、抢女人、抢地盘。可以无所顾忌的烧、杀、抢、奸,已经让所有的秦军红了眼睛。
在明知己方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换作谁也许都会红眼吧。哪怕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在那样的环境下,我相信也一样会变的嗜血与疯狂起来。
这就更助长了秦军的气势。
灭楚的战斗就这样在必然和突然之间打响了。
其战斗经过就完全可以想象了,已经不用多述了。
这一战,一举就打掉了楚国仅剩的战斗力,就算是再牛的将军,哪怕是项燕这样的良将在面对这样一只六十万大军的时候,也同样的回天乏力。
对一名将军来讲,也许战死在战场上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局。项燕,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局,他为了楚国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战死在了抵抗秦国灭楚的战场上。
大秦和项家由此结下了血海深仇。
也许是项燕老将军早就安排好了自己的家人的后路,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他的大孙子项羽却躲过了这一场劫难,在这场战争之中存活了下来。
这个时候的项羽才只有九岁大。当他得知自己的爷爷被秦国的人杀死了这个消息之后,这个九岁大的小男孩咬牙切齿,一双看似柔弱的拳头捏的很紧很紧。
从这一刻起,项羽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必须要杀掉的仇人,那就是秦国的那个秦王嬴政。
小项羽甚至认为,所有的秦国人都是世界上最坏的人,所有的秦国人都是他的敌人,更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
一颗永远仇恨秦国的种子从这一天开始播种到了项羽的心中。谁也不会想到,这一颗仇恨的种子在后来开始慢慢的生根发芽,甚至成长成为了一颗参天大树,大到不可想象的地步。让大秦付出了无比惨重的代价,甚至是让我中国历史文化都跟着遭了大秧。
人生很奇妙!
历史很奇妙!
这到底是命运?还是因果的轮回?
项燕都战死了,楚国也就逃不脱被灭亡的命运。紧跟着,楚国的首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也遭沦陷。楚国的国君熊负刍也被抓,并且被判处了死刑立即执行。
本来八百多年历史的楚国至此就应该要画上句号的了,谁知道原本是嬴政手下曾经的丞相昌平君却还利用自己是楚国正宗皇室血统的身份又聚集起了一股反秦的军事力量,昌平君被楚国的残余势力拥立为楚王,由他作为这股势力的领导人和秦国继续作战。
在历史资料上有另一种说法,是说项燕并没有在这场抵御秦国的战斗中战死,而是活了下来,在楚王熊负刍被杀以后,项燕拥立了昌平君为楚王。然后,项燕兵败自杀。
我分析了这些历史资料,觉得这一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在秦军六十万大军压境的时候,项燕作为楚国大将军肯定是要正面应对秦军的。而这一场大战基本上是一边倒的格局,所以项燕虽然作为大将军,要逃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其次,项燕作为一个优秀的武人,楚国一代名将,他肯定会选择战死沙场,这才符合他名将的脾性。
再次,项燕若是真的再后来是自杀,那么项羽后来的举动就不符合常理。这也不应该是项家的精神。
所以,我先前的讲述才应该是正常的、合逻辑的,也符合历史资料的记录。在此特别做个介绍。
都说了,此书是很严谨的。
言归正传!
也许是楚人的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又或许是楚人真的被秦国人杀怒了,昌平君的这股力量在迅速扩大,和秦国大军打着游击战,并且向曾经的韩国地区转移,逐渐的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现在你就可以试想秦王嬴政的心态了。昌平君原来是他的好朋友、好部下。嬴政是非常信任他的,并且对他委以重任,还在灭楚之前派他回到楚国,本来是想让昌平君帮忙,结果,忙的确是帮了,只不过是在帮倒忙。
秦王嬴政怒不可止,这又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啊。嬴政下令,必须要把这个昌平君给碎尸万段,不惜一切代价。
所以,在嬴政的愤怒之下,面对昌平君的这股楚国残余势力,嬴政派出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由老将军王翦和蒙武亲自领兵追杀昌平君。由此可见秦王嬴政的怒火。
以前也曾经说过,谁都无法承受现在的秦王嬴政的怒火。很快,楚国昌平君的这股势力就被灭的连渣都不剩,楚国正式宣告灭亡。
昌平君的结局,不说也罢。本书的读者都是聪明的读者。
楚国从公元前1042年到公元前223年,总共活了整整八百一十九年,这是一个世界奇迹,至今放眼世界无任何国家朝代超越。如果您认为有,请留下评论考证。
楚国虽然从此灭亡了,但是楚人和秦国的恩怨情仇却还没有结束,还将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上演更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