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武德九年至贞观元年
地点:中原丶大唐丶国都长安
就在温云生一行人,继续向百花城前进的同一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大唐国都长安,正发生着一场,充满无尽的血与泪,却又再正常不过的权力交替事件。
皇宫或许是世间男子最为向往的地方,但同时皇宫或许也是世间最大的监狱。
自称皇帝的男子,在建造高墙保护自已的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自由。
安全与危险永远都是共同体。
就像这世间没有绝对的危险,同样也没有绝对的安全。不是常有人说,最危险的地方在某一程度上,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反之最安全的地方,反而常常是危险的地方。
或许高大坚固的城墙,能抵抗外敌的进攻,也绝对防不住自家人的进攻。
短短半个时辰,刚刚还杀气腾腾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玄武门,又回归于平静,就好像不曾发生什么。
在世人惊恐地回避下,曾经散乱的尸首与战马已被专人清理干净,将士所撒下热血随后也被清洗干净,来的快,去的也快。
那扇几分钟前还处在并闭状态的玄武门,再次敞开,禁卫军又如往常一般,整队齐步走走出城门,并站在指定地点站岗把守,面容不见任何异样。
另一边,只见唐高祖李渊其次子秦王李世民,正骑着一匹漆黑的高头大马,带着军队出现在玄武门,随着秦王李世民的指令,随行军队留在了玄武门。而秦王李世民独自一人,穿过已成重兵把守的玄武门,往皇宫地中心骑去。
◇◇◇
抵达皇宫正殿之外,秦王李世民不借助任何人的帮助,轻松从高三米的战马一跃而下,并无视周围的守卫,往正殿正门走去。而在正殿周围除了守卫,就只有尉迟敬德一人,身披铠甲,手握长予道∶“恭迎秦王殿下,圣上就在正殿之内。”
秦王李世民也不用尉迟敬德帮忙,推开了正殿那沉重的大门,没有任何心里压力,踏过大门,去见其父皇,唐高祖李渊。
自秦皇始,历代皇帝总喜欢自称孤家寡人,事实也是如此。
至高无上的权力,或者能给人带来肉体上快感,却无法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快感。天之下,万人之上,皇帝自己把自己众生之间,分离出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秦王李世民大步向前,每一步都走的孔武有力,气息平稳,面色如常,就好像刚刚不曾发生什么。或许在秦王李世民看来,这次会面好像也只是一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父与子之间的会面。
“站住。”一个七分威严带有三分无耐的声音,制止了秦王李世民前进的脚步。
整个正殿之内,所有闲杂人等早已被驱指出正殿,除了秦王李世民就只有唐高祖李渊一人,不用想,也能猜得到,声音的主人是谁。
唐高祖李渊质问道∶“什么不见太子与齐王,只有你一人前来!?”
秦王李世民高声回道∶“太子丶齐王起兵作乱,儿臣已带兵将其一干人等诛杀……”
砰的一声只听唐高祖李渊怒道∶“好一个起兵作乱,好一个干人等诛杀,一个是你兄长,一个是你的亲弟,你就这样说杀就杀,不顾手足之情,同袍之谊,你也太不把我这父皇看在眼里,也太不把这天下人看在眼里,你要天下人如何看你?”
“太子丶齐王起兵作乱事属事实,……天下人如何看我,在天下人眼中,只有一件事实,太子丶齐王起兵作乱妄图杀父登天,秦王带兵平乱,诛杀太子丶齐王一干人等,平熄作乱。”因为知道正殿之内除了自己,只有唐高祖李渊一人,秦王李世民那真是想说就说什么,也不怕有第三人听去。
现在或许只有“大势以定”才可形容皇宫现在的状况,
皇宫之内,真正能做主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唐高祖李渊,而是唐高祖李渊的二子秦王李世民。
做为一名马上皇帝,唐高祖李渊早就发觉宫中的异常,但他没想到的是,秦王李世民不仅敢做,还做的如此之快,快到让人无法反应。直到现在,唐高祖李渊见大势以去,就算秦王李世民不明说,宫里宫外应该都是秦王李世民的人。
“自己曾经的亲信,或许都早已投入秦王门下!”唐高祖如此想到。
做父亲的,总想儿子成才,但当儿子真的成才,超过自己并不在需要自己的时候,做父亲的其内心又变得矛盾重重。
一方面做为父亲的心,真心希望儿子长大成才,不输自己。
另一方面做为人的心,当儿子不仅成才还超过自己,又有一种将要被儿子替代负面情绪产生。
父与子,永远都是说不明道不清地关系。
见秦王李世民直视自己,没有产生任何动摇,即没能力也不想再失去一个儿子的唐高祖李渊,最终说道∶“摆了,摆了,这天下三分之二原本就是你与你三姐打下来的,你三姐终究是女儿身,军功再高,也无法继承大统,现在你兄长太子丶皇弟齐王因扰乱朝纲皆以伏诛,如今大唐可继承大统者,唯有你一人……”
已接受现实的唐高祖李渊,边说边从龙椅站了起,理了理衣袖,从龙椅西面的楼梯走下高台,道∶“天下虽是李唐的天下,但浩劫将至,不是你我可以改变,……好自为之。”
秦王李世民自信道∶“恭送父皇,只有孩儿还在的一天,这天下就一定还是我们李唐的天下。”
唐高祖李渊走下龙椅,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代表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一位年轻皇帝将走上舞台,带领大唐这艘大般继续前进。
同时太子与齐王的死,也因唐高祖李渊与秦王李世民的几句对话,被大唐官方定了性质,不管野史如何记载玄武门事件,在大唐官方正史的记载中,永远是∶“太子丶齐王以下犯上,秦王带兵诛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