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吃着头发,发出欢快的“咔吱咔吱”声。地上长长短短的头发,错杂的铺了一地。理发店里人来人往,还有不少人在旁边焦急的等待着,几乎每个椅子下面都铺了这样一地头发。“看,这都是你的头发!”身后的理发师声音里有些兴奋,把神游中的胖姑娘叫回现实中,回头看了一眼,果真很多头发,前面的工具台上还放着整齐的一缕呢,这要是在老家的山里,能换个好大的钢筋锅。亏得一开始剪得时候胖姑娘还十分认真的问过自己头发是不是很少呢!
“这么长的头发,一下子剪短不可惜吗?”理发师笑着问道。
“不可惜啊,短头发精神!”胖姑娘想都没想就回答道。从雨丫头她们家出来以后,胖姑娘总觉得心里雾霾严重,嗓子眼堵着棉花,什么也不想干,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理发店,指着及腰的长发说要剪短。理发师问多短,她说越短越好。从进店到现在已经剪了半个小时,胖姑娘看着镜子里模糊的自己,一部分头发被卡子别在头顶,露着光光的额头,有点滑稽。“还要剪多久啊?”
“半个小时吧!”理发师正专心的剪着后面的头发,随口答道,“怎么,有急事呀?”
“哦,没什么事,急着看看短发什么样子。”胖姑娘解释道。
“别急,像你这种从长发一下子剪到短发的时间最长,短头发来剪会快很多。”
“那好吧……”胖姑娘又低下头来发呆,理发师抬头,对着镜子里的胖姑娘浅笑一下,又低头专心工作起来。
“窗透初晓,月照西桥,云自摇,想你荷风微摆的衣角……”理发店里响起了《清明雨上》,“咦?现在还放这歌呢?”胖姑娘想起当年作为铁粉疯狂的样子,不禁问了出来。
“怎么你爱听这歌呀?这可是我们店长的最爱。这不正好赶上清明了么,所以又开始在店里播放了。”理发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哦……”胖姑娘应了一声,瞄到镜子里的自己,高兴之余还有一点小惊喜:光光的大额头被一顺儿刘海挡住了,连眉毛都挡去了,只剩两只发光的大眼睛在外面乱打量;耳朵露了半个在外面,前面一缕头发略长,显出几分女孩子气;整体一看脸小了一大圈,感觉人都瘦了10斤,不,20斤!胖姑娘想得高兴,就要点头称赞自己预估的不错,只听到后面一声“别动,别动!”原来理发师还在一侧修细节呢!
从理发店出来,胖姑娘脸红扑扑的,兴奋劲还没散去,本来做了2个星期适应的心理预期的,结果竟然分分钟适应了。闻着头发上一丝若有若无的洗发水的味道(不知道为什么,胖姑娘总是觉得所有理发店的洗发水都一个味道),摸一摸露在外面的耳垂,胖姑娘总觉得应该去打个耳洞什么的,正好带一串耳坠子在外面晃。
刚才的雾霾早已经回BJ了,只剩下瓦蓝的天空,还有半拉月亮。转眼到晚上了,胖姑娘的肚子“咕咕——咕咕——”乱叫。“吃什么好呢?”胖姑娘一边挤上公交车一边想着,“雨姐中午炒的腊肉不错,恩,就吃腊肉!”
回到家里,胖姑娘扔下刚买的茼蒿,换了拖鞋,又冲到镜子前去欣赏了一回自己的发型,十分满意。于是打开冰箱找腊肉、洗菜、洗米的忙开了。煮上米饭,胖姑娘觉得是不是应该广而告之一下啊,于是关了天然气,捧着手机“咔咔咔”拍了一堆,挑了一张最满意的,在朋友圈发了一个状态“我剪短了我的发”。电饭锅正在呼呼冒白气,依稀能闻到米饭的香味了,胖姑娘又急匆匆冲去厨房炒菜。
一整个晚上胖姑娘都匆匆忙忙的,感觉在和自己比赛一样。回味起两顿腊肉来,虽然是一样东西,但是味道却不大相同。想着想着,胖姑娘一笑,拍拍脑袋,在电脑前开始写起第二篇专栏文章来:
《家的味道》
“每个出门在外的游子都会时常想起家的味道。那种思念,抓心挠肺,不吃上一顿总觉得连饱睡的资格也被剥夺了。
原本我以为这是每个远在他乡的人对故乡的一种无差别的执念,可最近却发现,这种执念每个人都不同,或者说会因时间、情境而变化。放在普遍的一群人来讲,这种执念可能是针对某一种食物,比如合渣;而当这种食物吃到嘴以后,这种执念又会变成对味道或者工序的苛求,这种苛求,其实是对妈妈的眷念。从一开始,家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
胖姑娘正在遣词造句,被一阵手机铃声打断了思路,“文艺!她打电话来有什么事?”胖姑娘犹疑地接了电话。
“你怎么啦?消息也不回。”电话那头陈文艺的声音焦急的传来。
“啊?”胖姑娘完全不知道出了啥事。
“你的头发啊,怎么突然剪没了,失恋啦?”
“哦,原来是头发啊。哪有失恋啊,都没恋。今天突然很想剪头发就剪了啊,不好看吗,嘿嘿”
“嘿你个大头鬼哦,害我白担心半天!”陈文艺娇嗔的说道,“不过……头发剪的真的很好看!”
“是吧,嘿嘿。”胖姑娘一听到夸奖,只剩下傻笑了。
“你一直嘿嘿,剪头发剪傻了呀?怎么消息都没回呀”
“哦,发完状态在吃饭,现在写东西呢,一直没看手机,静音了,你懂的。”胖姑娘解释道。
“姑且信你一回。”陈文艺说“你头发哪儿剪的,什么时候我不耐烦洗了也剪了去。”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讲了大半个小时,胖姑娘挂了电话发现手机上没看的信息堆成山了,平时哪有这么高人气。大多数人和陈文艺一样,以为胖姑娘出了啥想不开的大事,当然也有少数人是纯围观点赞的。既然看见了,胖姑娘也只得一一回复、解释。其实胖姑娘内心里对这种围观是十分享受的,这样又耽误了一会儿,胖姑娘才重新开始写起。
“从一开始,家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至于我家的味道,却说不清楚……”
思路被岔开了,一时半会竟然回不来了。胖姑娘东翻西找半天,想想晚饭,又想想童年吃过的东西,终于又开始写起来。
“虽然说不清楚,但好吃的味道却记得很清楚。不光我觉得好吃,随便问问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或者十里八户一个村民,都说我妈做饭好吃。我妈妈的厨艺是从小练出来的,家里兄弟姐妹多,人还没有灶高就搭着椅子给全家人做饭。然而这些,我们却无法再体会,只好记住那个味道。
那年小姨带着姨夫回家过年,小信还抱在小姨的怀里。一家人围在老灶屋(厨房)里说说笑笑,连我们这些小孩也都不乱跑,巴巴的等在灶屋里等着扯糖。这个糖是麦芽糖,我们那叫‘麻糖’,据说也有的地方叫做‘打打糖’。做好一大块,和着泡子面(爆米花打成面)盛放在竹制的簸子里,吃的时候拿刀或者其他硬物件敲下一块儿来,带着玉米的香味,甜到心里去。在大冬天的时候,我们最爱拿一双筷子,上面撅着一块糖在火塘里烤上,变软了就拉长,绞在筷子上,喂进嘴里。
后来又想起‘麻糖’的味道,妈妈说那个工艺可复杂:先要把红薯煮熟,压成泥,再掺入玉米面、洋芋(土豆)粉一起煮成糊状。停火,冷到差不多40度的时候加入发好的麦芽静置。待混合物上下泾渭分明的时候重新加火煮开,上包袱吊,把渣滓留在包袱上,只要清亮亮的液体。这液体还不是糖,还要再次放到锅里煮,到锅里开始冒牛肚子泡的时候就煮好了,准备起糖了!起了糖就放泡子面。讲究的还会扯糖,加入空气,让糖的颜色更加白净好看。
(配图:麻糖)
只是想一想甜香味,却想不到这味道来之不易。除了‘麻糖’这一样,豆腐、娃谷糖、包面、饼子全都是手工制作,吃上一顿得发扬不怕麻烦的精神,所以过年腊月二十几就开始准备,一桌子食物才显得那样珍贵。
爸爸是个和面的好手,所以我家的味道,还必须加上爸爸的味道。小时候我吃包子只吃包子皮儿,却不吃馒头;吃饺子也不吃肉馅。所以逢年过节吃包面的时候,爸爸妈妈独出心裁,给我单独包‘榨辣椒包面’,我一个个扔在火里,烤好了扒出来,连着灰吃掉,格外香。
(配图:包面)
小舅舅打得一手好饼子。现在想起来,称为‘烤饼子’更合适一些,面粉、鸡蛋、白糖、平底熬锅、锅盖,再加上上下的火烤,可不跟烤面包似的。那时候我们小孩子也聚在一起,捏捏小蛇、小兔子,滚上芝麻,一起放进锅里烤着,刚一出锅就一口吃掉,顾不上舌头烫的只打摆子。
(配图:打饼子画面)
再说下去就远了,你要是有机会,记得来我家尝尝。”
胖姑娘把文章链接发给了雨丫头和程昊,又分享到了空间和朋友圈,忍不住向冰箱走去,去找看有什么可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