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
关于最早观测并获得地月距离数据的人是公元前180年的小亚细亚人伊巴谷,通过简单的仪器计算并记录的数据是37万千米,同时发现了岁差现象。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2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着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19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寸乘7英寸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
6次的阿波罗号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的国家和地区派遣人类登陆月球,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国家通过机器人的帮助获得了一部分土壤样本,以供研究使用。由于月球资源和其他能源的丰富性,引来了各国的诸多的开发方案。但是都是由于经济和政治原因造成方案的停批或者建设中途破产。由于零号站的建设需求、地面新星以及未来探空的需求新星对月球进行了诸多的调查。
零号站建造计划进度书第三章第一节
月球
天文数据
平均轨道半径384,403千米。
轨道偏心率0.0549。
近地点距离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405,493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27.32天。
平均公转速度1.023千米/秒。
轨道倾角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
升交点赤经125.08°。
近地点辐角318.15°。
默冬章19年。
平均月地距离384400千米。
交点退行周期18.61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8.85年。
食年346.6天。
沙罗周期18年10/11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4°。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1°。
赤道直径3,476.2千米。
两极直径3,472.0千米。
扁率0.0012。
表面面积3.79×10?平方千米。
体积2.199×101?立方千米。
质量7.349×1022千克。
平均密度为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1.622m/s2(地球的1/6)。
逃逸速度3千米/秒。
自转周期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27.32天,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16.655米/秒(月球赤道)。
自转轴倾角在3.60°与6.69°之间变化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0.12
满月时视星等-12.74。
表面温度(t)-233~123℃平均23℃。
大气压1.3×10?1?千帕。
月周期
名称数值(单位:天)定义
恒星月27.321661相对于背景恒星
朔望月29.530588相对于太阳(月相)
分点月27.321582相对于春分点
近点月27.554550相对于近地点
交点月27.212220相对于升交点
月球的直径是地球平均直径的1/4,质量只是地球的1/81,引力是地球的1/6。
结构数据
亮度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月球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见)。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9%,其余91%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7%。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1]
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一样大。
大气环境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分层结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4.7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1]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所以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