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看电视的杨善奇突然兴奋得从沙发上蹦了起来。
他急忙奔向书房,呼啦一声从墙角拉出一只皮箱,“啪啪”拍了两下,覆盖在皮箱上的尘土立刻像是受惊的苍蝇一样“扑”地一下子飞了起来,又紧紧围在他身旁不愿散去。
“咳——咳咳。”
杨善奇在不经意间吸入灰尘急促咳了几声,同时本能地挥了挥手扇了扇紧紧围绕在身旁的灰尘,并豉起嘴吹了两下,便顾不得灰尘的反应又急忙低下头眯着眼睛迅速打开皮箱,呼呼啦啦翻动着皮箱里他多年来收集的已经有些发黄的报纸和杂志。
杨善奇收集的这一大堆报纸和杂志上面所载的内容,全部都是关于人的转世轮回、再生人、“鬼附身”、心灵感应等等一些奇闻轶事的报道。比如《1979年,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惊现转世奇人》、《山西老人158年三次转世,前世状元今世村姑》、《秦北市五镇“转世人”集中》、《人真的后可以再生,印度少女辛蒂的转世之谜》、《诡异美国男童自称黑发女子转世》等等等等。
在其他人看来,这些奇闻轶事只能做为茶余饭后闲谈的笑料,或者被一些鬼神思想作祟的人当作鬼、神和人类灵魂存在的证据,或者被迷信思想浓厚的人做为宣传封建迷信的证据。但在杨善奇看来,所有的这些根本不应该简单地纳入奇谈邪说和封建迷信之列,也不应该成为居心叵测之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借助的工具,更不应当一概而论全面否定,而是应当承认它们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客观事实和自然现象,是可以用科学理论解释、也可以用科学方法再造的物理现象和生命现象。
这种具有开拓性的思维与设想,归于他的性格和小时候养成的习惯。自他打小的时候起,大凡遇到新奇的事物或不懂的事情,心里就会自然地产生许多的为什么,总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总要搞出个子丑寅卯来方才罢手,有时候搞得大人不胜其烦。特别有意思的是他在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只要是看到玩具特别是会动的玩具,他总会想办法掰开、摔碎、肢解,然后再拿起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构件好奇地查看它们的结构。甚至于看到地板上的小凳子,他也会想方设法推个底朝天儿,看一看凳子底下究竟有什么新鲜的玩意儿。爷爷看到后哈哈大笑,自豪地夸赞说:看,我的孙子看到什么都好奇,长大肯定有出息。于是,爷爷亲自做主,将他名字改为杨善奇,寓意是有太多的好奇,善于探索好奇的事情嘛。
在小学学习了《自然》课程以后,自然界中的诸多神奇事物和神奇现象引起了杨善奇极大的兴趣,极大地激发了他对自然界的探寻欲望,脑子里整天充满了无数个为什么。也正是从这个时间开始,杨善奇已经在朦胧之中确立了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和发展目标。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善奇看到了一篇关于心灵感应和轮回转世的报道,其中的内容很自然地引发了他极大的兴趣,也使他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后来在与大人们的交流过程中和相关的资料中,他陆续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心灵感应、鬼附身、投胎转世、再生人方面的传说和记载,而对于此类事情模棱两可、不置可否的说法,却让杨善奇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在杨善奇想来,心灵感应、投胎转世、轮回再生,也包括“鬼附身”等等这些现象和传说已经流传了千百年,以至于同样的事情眼下在世界各地还时有发生,并且经常会在大人们的津津乐道中偷听到一些关于这些事情的只言片语,虽然所有的这一切自己没有亲眼见到过,但这些事情流传那么久、那么广,就应该说明这些事情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最起码说明那些事情是有最基本的事实依据和最初的源头的。但是大人们为什么在神神秘秘、津津有味、唾沫星子乱飞之后总要加上一句:这些都是胡说的,当不得真,我才不信哩。而报纸、杂志用斗大的黑体字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活灵活现地描述一番之后,却在最后加上“此类事情多为炒作,并无科学依据”,一句话将所有的事情全盘否定,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当然,也有极少一部分媒体对心灵感应、投胎轮回转世、鬼附身等等持肯定的态度,但最终都会引来一片责骂声和斥责声,说是那些媒体在宣传封建迷信、混淆视听等等,杨善奇百思不得其解。
杨善奇相信,世间肯定是没有鬼啊神啊之类的东西的,那么,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总该有个科学的解释吧?而他当时的这些疑惑与不解,只是懵懂的和模糊的潜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和社会阅历的增加,他对自己的想法愈发坚信,以至于上大学时以优异的成绩报考了秦京大学的生命科学专业,而且在学习硕士直至博士时,也选择的是生命科学专业,他的理想和目标就是要运用科学手段诠释自己多年来的疑惑与不解,揭开生命轮回转世和心灵感应之谜。
为了完成从小确立的目标,杨善奇一直保持着收集各种关于转世、轮回、心灵感应、再生人的各种报道和信息资料的习惯,凡是遇到类似的信息和资料都会不惜一切代价或找关系托人或花大价钱购买,总之,他会用尽自己能够想到的一切手段将想要得到的资料搞到手方才罢休。在长期的坚持下,虽然他的年龄还不到五十岁,但他所积累的资料已经堆积如山。资料内容涵盖的范围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权威部门的正史,也有民间的传说野史,有截止当前有据可查的,也有小道消息无据可寻的。总之,对于“转世”、“轮回”、“心灵感应”资料的收集范围之广、资料保存之全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
杨善奇在博士学习结束之后进入了一家全国顶尖的生命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神经元组合与人类智力本质的研究。由于有长期的思想储备和知识储备,在进入研究所还不满三年的时间时,他就大胆提出了进行人类大脑与心灵感应关系研究的项目建议,建议中所阐述的理论超前,观点新颖,具有学科的引领作用,得到了许多专家的一致认可,并很快得到立项批复,由他主持课题的研究。
项目组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了起来,并按部就班地展开了研究工作。实际上,杨善奇在提出项目建议时,是故意突出了心灵感应,却有意回避了他认为更加主要的内容,比如轮回转世、再生人、鬼附身等等,其原因是因为心灵感应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认为心灵感应是一种现实存在,而轮回转世、再生人、鬼附身等等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大多数人还都认为是封建迷信,是一种歪理邪说。假如在提出项目建议时直接提出要进行轮回转世和再生人的项目研究,批准立项的可能性当然不会有很大的把握,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立项的可能。所以,杨善奇在拟定项目建议时便使了一个小小的手腕,以大家普遍认可的“心灵感应”掩盖了实质性的研究内容,使项目建议顺利立项。
杨善奇只所以甘愿冒如此大的风险在提出项目建议时“弄虚作假”,其实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因为他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无论是心灵感应也罢,轮回转世也罢,还是再生人,这些现象都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共同特质,那就是它们都是人的大脑和神经在受到一定的刺激后所产生的反应。他在进一步研究后最终得出结论,所有的这一切现象从本质上来说都应当属于相同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所以他才敢于“蒙混过关”。否则,纵有天大的胆子,他也不会在科学研究方面开天大的玩笑。
真是黄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潜心研究,杨善奇终于发现,人的所有思维活动和对肢体的行动指令都包含在由大脑发射的一种特殊的能量波之中,杨善奇给它起名叫做“生物波”。
“生物波”的能量源是大脑,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系统就是专门用于传输生物波的导线。
生物波是不同于光波和电磁波的特殊能量波,有其固有的频率,不同人生物波的频率是不同的,但在特殊情况下,或者是在固有条件改变的情况下,生物波频率会发生扩展,当两个人或多个人的生物波相互匹配时就会产生重叠,发生共鸣与“浸透”现象。
生物波的传输原理跟导线传输电能的原理一样,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在传输一种能量,而且在传输过程中能量都会发生外泄现象,形成不同性质的能量波在空中辐射、传播。不同之处是电能的传输介质是导线,生物波的传输介质是人体的神经系统,电能从导线外泄出的能量形成电磁波,神经系统在传输生物能过程中外泄出的能量形成生物波。
通过研究发现,人在母体怀胎时开始产生生物波,直到三岁左右其生物波的频率才会完全固定下来,并会终生连续不断地通过神经系统的能量外泄向体外辐射生物波,这种外泄的生物波如果被另外一个人接收,那么,生物波内所包含的思维与行为指令就会被另外一个人解读,就会产生“心理感应”,如果被母亲怀胎的婴儿接收,以记忆的方式将信号储存,长大后予以解读,而生物波的原主人已经去世的话,自然就出现了所谓的“轮回转世”和“再生人”。
实际上,杨善奇的上述推论也是受现实生活的启发而总结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曾经有过相同的经历:当一个人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后,总感到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条件下接收到了另外一个去过陌生地方的人所外泄的体外生物波所致。
根据研究结果杨善奇还大胆推测,人的眉宇间可能存在一个控制生物波的枢纽机关,杨善奇给它起名叫做能量门。他设想如果在特殊情况下激活了能量门,人就可以自由控制自身生物波向外辐射的频率、强度和方向,随时使自身的生物波与其他人的生物波匹配而解读他人的思想,而且可以任意加强自身生物波的辐射强度干扰他人的行为,对其他人实现所谓的意念控制。
对于这一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杨善奇曾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幻想着自己从小树立的目标很快就会实现,亘古未解的“轮回转世”和“再生人”现象之迷将会被他用科学的方法予以破解。
沿着这一创新的理论思路,杨善奇又与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们合作,研究发现了电能与生物能、电磁波与生物波的关系,共同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生物波转换仪”。
根据最初的设计理念,这种仪器能够将电磁能转化生物能,继而将电磁波转化为生物波,输入人体后会翻倍扩大人体生物波的固有频率范围,从而增强人体接收其他生物波的可能性。
在生物波转换仪研发成功后的无数次实验中,虽然只有二次实验对象有了轻微地感知现象,也就是出现了轻微的“心灵感应”,远远没有达到预先设计的理想效果,但这仅有的两次“心灵感应”也足以令杨善奇以及参与实验研究的所有人员兴奋异常。毕竟,两次“心灵感应”现象是世界上第一次在人为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这足以说明生物波理论的可行性和项目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然而,随后的实验却让杨善奇和同伴们大失所望,多次的实验不但没有发生大家渴望的“心灵感应”,而且从数据结果来看,实验对象距离“心灵感应”的匹配数值越来越大,在多次改进了实验设备之后,实验结果仍是没有任何的起色和进展。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杨善奇一筹莫展感到无从着手,他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山穷水尽而无能为力了。然而打小就已经确立起来的理想和目标在这个关键时刻成为了他坚强的精神支柱一直支撑着他不言放弃、不言气馁。与生俱来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在不断告诫着他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近一个月来,他反复思考着、寻找着实验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从理论上反复论证着实验总体设计的漏洞,仔细查找着仪器设备设计的缺陷,从多方面查找实验各个环节的症结所在。但是一个多月的努力一个多月的辛劳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而他和所有参与实验的同仁们却都已经是精疲力竭,临近了崩溃的边缘。
这天,杨善奇人困马乏地回到家中将公文包懒洋洋扔到茶几上,也顾不得脱掉外衣便和衣往沙发上一躺随手抓起遥控器打开电视机,目光略显呆滞地看着显示屏,无聊地切换着电视节目。当节目切换到科教频道时正在播放的节目内容立即使他的眼睛瞪圆了起来,满眼放出惊喜的亮光。
正在播放的记录片的题目是《凤源市逾百人称来自轮回转世》。毋庸置疑,在实验屡受挫折、停滞不前、无从着手的情况下,仅仅只是这一个题目就足以让杨善奇激动万分、兴奋不已了,他哪儿还能四平八稳地躺在那里电视呢?他能不激动得从沙发上蹦起来吗?
节目中,记者正在采访一户鲁姓的人家。
这个家里有个叫鲁琼的女孩,当地人都说鲁琼是“再生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轮回转世投胎而来。
父亲鲁松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他向记者说道:“我的女儿鲁琼的前世是我25年前溺水身亡的妹妹鲁娜。鲁琼在两岁刚刚学会说话时,有一天突然问我说‘我是该叫你哥哥,还是该叫你爸爸呢?’当时我着实吃了一惊。可以这么说吧,当时惊得我心惊肉跳,只感到从脚底冒出一股凉气,迅速窜到头顶,浑身起了鸡皮疙瘩。”
鲁松一边回忆,一边说继续向记者说道:“鲁琼两岁以后,讲述前世的事情越来越多,包括我妹妹去世时的情形,说得清清楚楚,丝毫不差。”
“我妹妹是在她去世的那年仲夏,有一天砍柴回来,到清水河游泳时溺水身亡的。”
“鲁琼能够记得我妹妹被救起的时候遗体在岸上摆放的位置,还能讲起我妹妹鲁娜的入学通知书放在什么地方。”鲁松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说着。
说话间,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风尘仆仆地进了屋,大大方方地与记者打招呼:“来啦,你们忙着,我****自己的事情,不会打扰到你们。”这位女子留着顺直的长发,眉目清秀,一身牛仔装,整个打扮青春、亮丽,活泼,有朝气。
鲁松一边看着这位女子,一边向记者介绍说道:“这就是鲁琼,我的女儿。我妹妹也是这种性格,热情顽皮,一点儿也不怯生。”
节目中的画外音解说道:现在,鲁琼已经成家,并且有了孩子,但鲁松从来没有叫过鲁琼女儿,是都直呼名字,记者注意到,鲁松喊“鲁娜”的时候声音很轻。
接着,电视画面转为记者采访一个叫李苍宝的村民。
李苍宝对记者说道:“我的儿子叫李怀,今年5岁多,他的前世是我已经去世的父亲。”
李苍宝介绍说道:“李怀是在两岁的时候开始讲述自己前世的。有一天深夜,和奶奶同睡的李怀从梦中醒来突然以我父亲的身份对奶奶说:房子要漏了,让苍宝修一下。”
“当时我母亲就懵了,吓出一身冷汗,因为我父亲就是因为修房子的时候,不慎坠落身亡的。”
“李怀喜欢玩具汽车,喜欢看动画片,看起来和其他儿童没有区别。”正在说话间,一个小孩兴冲冲地跑进房间,突然看到家里有陌生人,马上害羞地躲在了李苍宝的身后,偷偷地看着记者。
“这就是我的儿子李怀。”李苍宝拿起一件玩具汽车,对身后的李怀说道:“来,到前面来,给叔叔阿姨讲一讲你的前世,你讲了,爸爸马上让你玩汽车。”
看到李怀不为玩具汽车的引诱所动,李苍宝变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来,乖儿子,男子汉,大丈夫,说说有什么关系呢?来,说说。”
李苍宝随后又变换了几种方式,试图引导儿子讲述前世的一些事情,但李怀始终没有讲一句关于前世的话,一个转身跑了出去。
李苍宝尴尬地说道:“一般情况下,李怀只有在阴气重的时候才会讲一些前世的事情。”
记者问道:“什么时候才是阴气重的时候呢。”
“咳咳。”李苍宝干咳了两声,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就——就是晚上,深夜,特别是雨天的深夜嘛。”
随后,电视中出现了全国一所知名大学的权教授,他向记者说道:“我已经来过凤源市十多次了,通过走访和调研,我确信‘再生人’的存在,也确信‘轮回转世’的可能性,但绝不是封建迷信所讲的轮回转世。所以,一直以来,我正在努力用科学方法揭开‘再生人’和‘轮回转世’的秘密。”
权教授正在借助催眠技术,让再生人在催眠状态下开口。同时,他还利用测谎仪对再生人的描述进行评测。
昏黄的灯光下,权教授正在对一名“再生人”进行催眠。他向记者介绍说道:“按照这里人的习惯,要见到‘再生人’的真实情况通常要在阴气比较重的时间里进行。因此,这次的催眠时机就特意安排在阴雨天的深夜进行。”
被催眠的少年不到五分钟就昏昏欲睡,权教授开始问话,“再生人”用当地的方言讲述着他生前的故事。
在催眠结束之后,权教授分别寻问了“再生人”生前的亲戚、同学、朋友及亲人,他们全都表示被催眠的“再生人”少年讲的十分准确,没有错误和漏洞。
权教授拿出测谎仪的分析资料对记者说道:“根据分析资料,这个‘再生人’少年所叙述的事情应该没有说谎,按常理来说应当是可信的。”
“然而,‘再生人’是否真实存在,‘轮回转世’是否真的可信?”说到这里,权教授显出一种无奈的表情苦笑了一下接着说道:“说实在话,虽然我一心想用科学的方法对这种情况进行诠释,但到目前为止,我仍是一筹莫展不置可否。”
“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再生人’和‘轮回转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只是这种情况在凤源市这么集中地出现,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
“在十四世纪以前,科技水平不那么发达的时候,轮回转世之说曾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就目前凤源市的再生人现象来说,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论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读。”
在节目的最后,记者采访了凤源市市长,从这位市长的表情上和语言上明显可以看出,他对于“再生人”和“轮回转世”的态度同样也是不置可否。市长介绍说道:“前几年,凤源市官方曾联合中国社科院相关专家对我市的再生人现象进行了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肯定再生人现象的存在,但没有找到科学依据。”
杨善奇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将节目看完,异常兴奋地回味着节目中播出的内容,大脑中反复重放着节目中的画面,比照着项目实验的步骤和条件,仔细查寻着实验的漏洞与缺陷。突然,两个重要的情节从脑海中清晰地浮现了出来:一个是李苍宝说一般情况下李怀只有在阴气重的时候才会讲一些前世的事情;另一个是权教授说按照这里人的习惯,要见到‘再生人’的真实情况,通常要在阴气比较重的时间里进行。
杨善奇突然猛地拍了一下脑袋恍然大悟,心想: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一个人如果要接收到另外的“生物波”,应该是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匹配才行啊,真是的,自己以前怎么只是从接收者单方面考虑问题呢?确实是不应该呀。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来说,实验条件考虑不全面实在太要命了,是会耽误多大的事情的呀,失误,完全是自己的失误。那么,这种外部条件都有哪些呢?李苍宝和权教授说得对不对呢?
他突然想到了前些年报纸上关于《秦北市五镇“转世人”集中》的报道,立即从沙发上蹦了起来,拉出尘封的皮箱,翻腾寻找着自己多年来收集的资料。
呼呼啦啦一阵翻腾纸质材料的声音响过之后,杨善奇从皮箱的底部抽出一张已经发黄的报纸,报纸上赫然标有《秦北市五镇“转世人”集中》的黑体大字。
他兴奋地看着看着,眼睛里透出无法抑制的亮光,目光迅速在报纸上寻找着关键的词句,嘴唇有些发抖,声音有些发颤地念着:“道路曲折蜿蜒”、“地形是一个小型的盆地”、“气候湿润”、“常年阴雨不断”、“电闪雷鸣”……
杨善奇刚开始时还是小声念着,慢慢地声音不由自主大了起来,最后几乎是吼着说道:“对,对,对,应当是这种条件,应当是这种条件,我的推测没有错,这两个地方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几乎是相同的,这两个再生人比较集中的地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差不多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