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提出一个问题:日本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我们寻考《义楚六帖》资料的来源,可以推定该书关于日本部分的记载,大约与一位名叫宽辅的日本和尚有关。原来,公元927年(五代后唐天成二年),日本醍醐时代僧人宽辅,请赴中国。此人是真言宗的高僧,法号“弘顺大师”。他在济州与义楚交往甚厚。所以,《义楚六帖》这部宗教著作,特辟“城廓?日本”一部,记载日本的风土人情,其资料大多出自宽辅的口述传闻,因此,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义楚六帖》在研究中日关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五代史》中没有“日本传”,唐宋之间中国关于日本的记载,主要是依据《义楚六帖》。我们据此书的记载,可以推定在公元十世纪左右,最初是在日本流传着徐福渡海,东达日本的传说。此传说又经过赴中国大陆的日本人的传播,被首次载入中国的文献。
如果说,徐福东渡到达日本的传说,是十世纪左右日本的产品,那么,到了宋代,中国人对这样的传说就深信不疑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日本刀歌》了。其中云:“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祚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日本刀歌》载《欧阳文忠公全集》卷十五,奇怪的是《司马文公集略》中也有,不知是欧阳修做的,还是司马光做的,中国学者没有考证。此处依日本松下见林《异称日本传》中说法,定为欧阳作品,误入司马光的集子)
欧阳修对徐福到达日本,作了完全肯定的描述,他在《日本刀歌》中的观点最集中地代表了十一世纪前后当时中国人的日本观。
宋代之后,经过将近两个多世纪的流传,在明太祖洪武年间,这一传说又有了新的演进。十四世纪初期,日本高僧绝海中津赴中国,他在洪武元年(1368年)为朱元璋所召见。两个人讲得兴来,一唱一和,做了两首诗。现日本《蕉坚稿》(绝海中津的遗文编)中,载有《应制赋三山》一首,其诗曰:“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在此诗之后,附有《明太祖御制赐和一首》。其诗曰:“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亦应肥;昔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竟不归。”
这两首诗,虽然咏的是同一个主题,却有各自的风格和心情。但是,令我们最为注意的是,绝海的诗第一次透露了当时在日本的熊野山前(今和歌县境内)日本人已经立起了徐福的祠堂,而且血食不断。至此,我们可以说,长期流传于口头和文字上的传说,已经被演绎为中日人民生活中的一种“虚构的事实”了。它明明只是一种传说,而人们却用建祠(其后还筑墓)祭祀的传统形式,确认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在当时,中国、日本和朝鲜三国的历史学家们几乎都确信这个“虚构的事实”,纷纷载入他们的著作中。
明代陈仁锡撰《皇明世法录》卷七十六“日本考”、明代刘仲达撰《刘氏鸿书》卷八“地理部”、朝鲜学者申叔舟在其《海东诸国记》、日本北畠亲房著述的《神皇正统记》等书都记录了徐福到达日本的故事。
我们现在要问,为什么徐福东渡到达日本的传说会首先在日本形成和流传?为什么一部分日本人也相信自己就是徐福一行的后裔?为什么在长达近千年的时间里,中日朝三国的文献都同样地记录着这一“虚构的事实”?为什么大家都相信这是“事实”,并且在流传中给它增添新的内容?
我们说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自隋唐以来,日本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汉文书籍大量流入日本,史籍中关于徐福东渡寻找蓬莱仙山求不死药的记载也必为日本人所知。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在徐福东渡的背后,隐藏着一段真正的史实,徐福的神奇而浪漫的传说,不过是不自觉地被用来解释这一段不为人所注目的事实的。这个事实便是自秦汉以来,有大量中国居民迁居日本。
对于“汉族归化人”的活动,中国古文献几乎没有什么记载。可能是因为中国地广人多,少量居民的外流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反映在日本的古文献中,却是相当突出。据日本第一部史书《日本书纪》的记载,在“应神天皇十四年”(约公元二世纪左右)“融通王弓月君率秦人来归”。“应神天皇二十年”,又有“倭汉直祖阿知使主,其子都加使主并率己之党类十七县而来归焉”。公元815年,日本编成《姓氏录》,其载“仁德天皇(约公元前一世纪)时,秦氏流徙各处,天皇使人搜索鸠集,得九十二部一万八千七百六十人”。《姓氏录》并叙“弓月君为秦始皇五世孙”,“阿知使主为汉灵帝三世孙”云云。
看着这么多的文献、考证,但是都没能具体地说明日本大和民族姓氏的具体形成原因。真正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还是要说到开国神武天皇武大郎。
有大臣向天皇报告说:“现在遍地是孩子,孩子的生母也不知道该叫孩子什么,胡乱起个名字加以区别,叫猫叫狗叫****的都有。但是孩子多了,有的也忘了哪个是自己的了,生下孩子不管,饿死了不少。”
武大郎说:“可以参照你们祖宗国中国的做法,让孩子随父姓。”
大臣们七言八语地说:“难就难在这里——孩子是乱日生下的,不知道孩子的爹是谁。再说知道也白搭——孩子的爹也没姓。”
天皇沉吟良久后说:“这乱日的国策是我定下的,解决的办法还是我来出吧——让孩子的娘想想,是在什么地方受的孕,就以地名为姓氏吧。”
众大臣纷纷称赞说这个圣旨下得好,轻松解决姓氏问题。
圣旨一下,全国逐级学习贯彻和落实。
大和民族这杂种果然聪明,很快领会和掌握了天皇武大郎的圣旨内涵——
例如有的女人正在井口打水,被男人看见后受孕,生下孩子就姓井上、井口、小泉……
例如有的女人正在地里干活,被男人看见后受孕,,生下孩子就姓田中、多田、山田……
例如有的女人正在渡口过河,被男人看见后受孕,生下孩子就姓渡边、清水、入江……
例如有的女人正在树下采摘,被男人看见后受孕,生下孩子就姓松下、松原、青柳……
例如有的女人正在山间走路,被男人看见后受孕,生下孩子就姓川野、荒川、石原……
例如有的女人遇男人阳痿不坚,用树枝相辅,生下孩子就姓加藤、佐藤、****……
诸此等等,至今保留姓氏三千多个……
有了姓氏,名字就好办了。众国民都认为天皇武大郎的名字好,纷纷效仿。有叫大郎的有叫二郎的有叫三郎的……
有个不系统的情况是:一个女人生的几个孩子的姓氏不同,老大叫石原大郎,老二可能就叫小泉纯大郎,老三可能就叫****晋三……
这天,天皇武大郎召集群臣朝会,说:“这姓氏是不能乱改的。以前都没有姓氏,有情可原,以后但凡有了姓氏的,就要子子孙孙保持这个姓氏。为了保持父系血统和姓氏的规范统一,特别是为了修正一个时期以来这乱日的国风民风,以后还是要以日本人为主,兼日他人。你们这些****的,鼓励你们放开日,允许乱日,没想到你们还是连自己的娘也日——当年我只是说个气话,没想到你们倒是真听话。唉,以后要注意,一个女人要以一个男人为主,甭管是谁日的你生了孩子,都要姓这个为主的男人的姓;男人也是这样,甭管你的女人让谁日了,生了孩子都姓你的姓。”
众大臣纷纷称嗨。
武大郎又说:“你们这些****的,人事不懂,我是天皇,我这名字也是你们能乱用的?要避讳我的名字才行。我叫大郎,你们就不能叫大郎了,第一个孩子可以叫一郎,要是嫌重名太多,也可以叫太郎;比如这个石原大郎可以改成石原太郎,小泉纯大郎可以改成小泉纯一郎;但是就是不能叫大郎。还有我兄弟武松武二郎,那是英雄豪杰,他的名字你们也要避讳;他叫武二郎,你们就不能叫二郎了,可以叫次郎。至于第三个孩子愿意叫三郎,我就不管了。但是也不能都叫郎,****晋三,这不是就没有郎嘛,虽然有点娘们气,这不要紧。总之要多动动脑子,起名字也不能一根筋。”
大和民族是遵古训的,谨遵开国神武天皇武大郎的教诲,在严格遵守家族姓氏的同时,给孩子起名时,至今没有叫大郎、二郎的,那些虔诚怀念武大郎又觉着大郎名字好的,用一郎、太郎、次郎替代。还有的在给孩子起名时活学活用天皇教导,例如山本家族的女人是被五十六个男人日过以后才生下的孩子,就给孩子取名叫山本五十六……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