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李肃来说服吕布投奔董卓。倒不如说是吕布在等着董卓对他伸出橄榄枝。
仅仅以吕布今天的表现来看,是谁都会对能够拥有吕布这一员猛将而心驰神往吧。就算是人才济济的西凉军也没有人能够匹敌。就算是没有把握,那么碰一碰运气的劝说总会是有的。而吕布就在等着这个机会,这个能够投奔董卓的机会。只有先接近董卓,才能夺得董卓的一切。
另一方面,作战经验丰富的吕布也知道,今天能够侥幸打退西凉军。全都是依靠着自己身先士卒。更为重要的是所有并州军并不知道西凉军的厉害,在对阵时,士兵们只顾向前,根本不明白士兵的伤亡如何。但是现在所有士兵都回到了军营之中,就会发现所有的士兵死的死伤的伤,士气一阵低落。如果明日再战,就算是自己在怎么去冲锋陷阵,也挽回不了低落的士气。
更何况西凉军的人,也会随只改变战术,要是将正面交锋变成奇兵连连,那么就算并州军在怎么骁勇,也毫无胜算。而且以现在董卓的行动看来,他定然还有援军在后,不然他又怎么敢出城迎战。
况且丁原已经和董卓闹翻了,现在已经不可能战胜董卓,退兵董卓又会继续控制皇帝,掌控朝廷的军正大权。那么无论怎么样,董卓都已经是完胜,而丁原也将迎来他的死期。在这个节骨眼上,李肃又正好来劝说吕布改投董卓,正是一个好机会。
所以,在当天的夜里,吕布就刺杀了丁原。所幸吕布在军中地位甚高,而且吕布又武艺高强。所以在吕布刺杀了丁原后,并州军并没有产生哗变,更没有人敢打着为丁原报仇的旗号诛杀吕布。而且跟随着吕布去投奔董卓的并州军,竟然还有着半数人马。
自古谋逆总是因为利益关系。要么为名,要么为利。而且为了使自己的谋反有道理,通常都会遍一个理由,用来说明自己的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其中,小到下级谋杀上级,大臣谋害皇帝;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总会有一个借口来告诉别人事出有因:“其实我也不想要这样,只是形势比人强,我是逼不得已才这样做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口的演变也逐渐的发生着变化。最开始只是说他人凶狠残暴,凶狠残暴这个词就被运用在了很多人的身上,也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例如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朝代交替都是打着前朝皇帝凶狠残暴,不管百姓死活,我们要推翻他。从夏商周到秦,从秦到汉,从汉又到唐,这些开国皇帝无一例外的打出了推翻前朝保证的旗号,并且纷纷获得了百姓们的支持。
凶狠残暴这个理由还是有点人情味的,毕竟还可以让人知道你是表面上还是为了天下的百姓着想的。但是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了大宋以后,攻伐其他国家的理由就更加的冠冕堂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现在这个借口连个理由都不用找了。以前你要残暴不仁我才来打你,现在你只要挨着我我就能打你了。至此以后,大宋才一这句响当当的名言统一了全国。
所以,口号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唯利是图才是真意。
在吕布成功掌控了半数的并州军后,在第二日带着兵马前来归降董卓。董卓当然很高兴了,见识了吕布的勇猛,现在吕布又杀了董卓的心腹大患丁原,而且还是带着部队来的。有了吕布的加入,在加上吕布带来的一半并州军,现在董卓的势力就基本上没有人能够控制了。
董卓摆酒设宴接待吕布,在酒席上,董卓为了拉拢吕布,就会说一些漂亮话,什么你来了我就如鱼得水,久旱逢甘霖,生子当如吕奉先之类的话。总之,董卓就把吕布夸到了天上去了。可是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更何况吕布投靠董卓可是带着野心来的。吕布酒席上就说,既然你这么喜欢我,那我就拜你为义父吧。
这下可太好了,正符合董卓的心意,当下就欣然同意了。古时候的人都特别喜欢收义子,特别是收那些有本事的人为义子。
您看古代的小说中,基本上所有的英雄好汉要么自己收义子,要么自己就是别人的义子。例如靠山王杨林就有十三个义子;在《三国演义》中也把关羽的亲儿子关兴些成关羽收养的义子,可见古时候的人对于收养义子的重视。所以,董卓也不例外,本来还不太好开口,现在看见吕布自投罗网,就顺水推舟的完成了心里的想法。
可惜,董卓不知道,吕布的加入,并不是如鱼得水,而是养虎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