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贾诩的智慧人生
吕布虽然凭胯下的赤兔马,手中的方天画戟纵横天下,但终因其不长脑子而白门楼殒命。由此得出一条定律,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脑子。处世不长脑子,就会不断地上当受骗,最后自己把自己毁了。吕布就是这样的结局。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人贾诩,就是靠脑子吃饭的谋士。他多次凭智慧化险为夷,凭智慧飞黄腾达,凭智慧安度晚年,我们称他的人生是智慧人生。
一、智慧让贾诩化险为夷。
贾诩这人一生没有其它什么特长,平生就是心眼多,遇事反应快,应对自如。先介绍贾诩利用智慧逃生的小故事。
其一、因心眼多而活命。
早年,贾诩因疾病辞官回家,路上遇到氐族人叛乱,同行的十几人都被叛乱的氐族人逮捕了。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甥,你们千万不要埋了我。我家一定会用重金赎我的。这时候的太尉段颍,原先很长一段时间担任边防将军,在西北边疆很有名声。所以,贾诩用谎言骗了氐族人。氐族人不但不敢杀害贾诩,反而还和贾诩订立了盟约,并送贾诩回家。其余的人都被氐族人杀害了。这个逃命的小故事,反映贾诩这种智慧的人临乱不惊,临危不惧,心眼多,善于应变,所以,能化险为夷。
其二、一句话使李傕之流死里逃生。
吕布刺死董卓后,李傕、郭汜等这些昔日为非作歹的董卓部下,一个个如惊弓之鸟,他们想投降朝廷。王允、吕布他们不接受其投降,再加上所有的人对凉州人的痛恨,更使李傕、郭汜之流惶惶如丧家之犬。李傕、郭汜等人想解散队伍,各自抄小路逃命回家。此时,贾诩说,我听说长安城里的人打算把凉州人都杀光,如果,你们丢了部队,各自逃命,只要一个亭长就能对付你们。你们倒不如带领部队往西,招收士兵,到时再攻打长安,替董卓报仇。要是幸运的话,能成就大事,我们就尊奉国家去征讨天下的叛逆,要是不成功的话再逃命也不迟。一句话提醒了这惊弓之鸟,他们又重新集合起来,打败了吕布,攻占了长安。于是,又一场腥风血雨降临到长安城。对于这件事情,多有指责。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尤为气愤,他说:“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贾诩本人也自知罪孽深重,他一二再的拒绝了李傕的封官行赏,贾诩只是平静地说:“此活命之计,何功之有?”后来,张绣劝贾诩离开李傕等,贾诩也是平淡地说:“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表现了贾诩的矛盾心理。对于贾诩只言片语,而使即将亡命的李傕、郭汜之流死里逃生,我认为也许是贾诩所处的环境及矛盾的心理所致。如果一定要加以评价的话,我认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从贾诩的汉家臣子的身份评判的话,贾诩当十恶不赦。因为这一句话使“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裴松之语)。如果从贾诩作为是李傕、郭汜之流的谋士来看,贾诩无可厚非。因为谋士的职责就是为其主子出谋划策,贾诩这样做,这样说,只不过是尽职责而已。要说有错,那是择主的错误。如果从活命逃生这个角度看,为了活命而出此下策,从这个角度看,是理所当然。人都有贪生怕死的本能,生死攸关之时,有一言能逃命,谁个不想?平静一点讲也只能是不置可否。再说,那个汉家王朝也是气数已尽,只是李傕、郭汜之流太无人性所以才招致千古唾骂。要是这件事情换上刘备这些仁义之君可能要另当别论了,要说这件事情的关键点是办事事情时要看准对象。
其三,两边讨好。
后来,贾诩离开了李傕,到段煨那里去了。段煨军队当时驻扎在华阴,贾诩与段煨又是老乡。史书上说,贾诩向来名声很好,段煨也很敬重贾诩。段煨内心又害怕自己的权势被人夺去,表面上对贾诩很好,贾诩对此感到不安。后来,贾诩跑到张绣那里去了,有人劝说贾诩,段煨对您那么好,您为什么还要离开他呢?贾诩说,段煨这个人生性多疑,况且对我还有嫉妒之心。虽然对我很礼貌,可是,我不能长久地依靠他,要是长时间地呆在他那里,他会怀疑我会取代他,我走了他一定会很高兴。他还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系更大的力量。由此,他会更好地保护我的家人。张绣那里缺谋士,也愿意我到他那里去。这样我的家人和我自己会更加安全。从这个故事看出,贾诩心事缜密,能透彻地知道别人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便因之投其所好,使之皆大欢喜。
以上讲了贾诩化险为夷的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贾诩每一次用计的成功都基于其对人性、对所处的环境的透彻认识与把握。
二、智慧让贾诩改变命运。
以上三个小故事都是贾诩在危急时刻如何逃命的心眼,在贾诩的智慧中,这些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现在再讲三个小故事,让大家领略贾诩在风云诡谲的沙场上的大智大勇。这三个故事都与张绣有关。
其一、淯水成为曹操的伤心地。
这个故事《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有详细讲述。梗概是,先是张绣经贾诩的劝说投降了曹操,后因曹操与张绣婶娘洞房花烛夜,张绣受到羞辱,决定反水。并找来贾诩商量如何对付曹操。贾诩秘授机宜,让曹操在这次淯水战斗中,让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护卫将军典韦等人丢了性命。曹操本人也差点亡命淯水。经此一役,淯水成了曹操的伤心地。
这次贾诩给张绣的计谋就是借口“新降兵多有逃亡者,乞移屯中军”,麻痹曹操,完成了军事部署。又将曹操的护卫将军典韦灌醉,偷了他的双戟。然后趁夜晚杀入曹营,将毫无防备的曹操杀得七零八落,曹操落荒而逃。
其二、张绣再败曹操。
这个故事《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有记载,曹操在安众用计打败了张绣与刘表的联军,因得到荀彧的来信,得知袁绍要趁机兵犯许都。曹操得书心慌,即日撤军。张绣得知曹操撤军,想追歼曹操。贾诩制止张绣说,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不听,说,今日不追,坐失机会也。力劝张绣引军万余同往追之,约行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刘、张两军大败而回。张绣对贾诩说,不听您的话,果然失败了。贾诩对张绣说,现在整顿军马,再去追击。张绣与刘表都害怕了,说,现在都被打败了,为什么还要去追击?贾诩说,现在去追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张绣相信了,刘表怀疑。张绣亲自带军马去追击曹操,果然大败曹操。对此刘表请教贾诩,说,前一次以精兵追退兵,您说必败,这一次以败军追胜兵,您说必胜。请您告诉我,这是为什么?贾诩说,将军遂善用兵,并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虽然打败了,必然会用得力干将殿后,防有追兵。我们的追兵虽然是精锐,也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知道一定会败。现在曹操急于撤军回去,许都家中必定有事,既然打败了我们的追兵,必轻车速回,不会再作我们有追兵的准备,我们趁其不备偷袭,所以知道必定会胜。张绣、刘表听了十分敬佩。此智慧突出了贾诩的大智大勇,被对手打败了敢于用败军偷袭得胜之军,而且料定必胜而归,此计的成功应验了兵家之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三,张绣投降曹操。让张绣投降曹操真有点天方夜谭。曹操与张绣可谓生死冤家。张绣有胆量投降曹操吗?曹操能接受张绣的投降吗?而贾诩居然办成了这件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故事《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有交代。
贾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服张绣投降曹操的呢?
贾诩是在袁绍、曹操都有使者在张秀处劝说张绣投降各自的主人,贾诩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劝说张绣投降曹操。
贾诩是怎样劝说张绣投降曹操的呢?
贾诩首先堵死了张绣投降袁绍的渠道。贾诩对袁绍的使者说,汝回去见本初,道汝兄弟尚不能容,可能容天下国士乎?当面扯碎书,斥退来使。张绣见此吃惊地说,方今袁强曹弱,今毁书斥使,袁绍若至,当如之何?贾诩不假思索地说,不如去从曹操。张绣对投降曹操心有余悸,并说,吾先与曹操有仇安得相容?贾诩为张绣分析了投降曹操的三点理由。贾诩说:“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五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焉。”于是,张绣投降了曹操。曹操迎接贾诩、张绣时,执张绣之手曰:“有小过失,勿记住于心。”遂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大家听了这个故事,一定会佩服贾诩有胆、有识、有略。有胆是敢于向仇人投降。有识是透彻地认识到张绣所处的环境,深刻认识到了投降曹操与袁绍的利与不利。有略是其对事情的处置方法,先堵死袁绍这条路,使张绣处于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处境,别无选择,愿意听从贾诩的建议,听得进去贾诩的建议,最后是心甘情愿地照着去做。
以上三个故事,无论是对张绣还是贾诩,都是处于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他们两人不可不慎重,但是张绣似乎是不假思索地听从了贾诩的建言,难怪说张绣是以子孙之礼待贾诩的。这样看来一点都不假。但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贾诩的大智大勇令人信服、令人敬佩。
走进曹魏集团,是贾诩认祖归宗、梦寐以求的事情,由此终因修成正果,于是,彻底改变了贾诩的命运。
之所以说走进曹魏集团,贾诩是认祖归宗。用贾诩的话说就是“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跟着就是遵循封建社会正统道德“吾受国恩,义不可背”的大事。
之所以说走进曹魏集团,贾诩是梦寐以求。贾诩在长安时不愿意离开李傕,就是不愿离开朝廷,后来虽然离开朝廷,跟着张绣却两次劝张绣投降曹操。在张绣杀死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护卫将军典韦的危险情境下,还不顾一切地劝张绣投降曹操,就是表明贾诩投奔朝廷、投奔曹操是梦寐以求。
之所以说走进曹魏集团,贾诩是修成正果。贾诩先是跟着李傕,这无疑是助纣为虐,后来又跟过段煨、张绣,那都是贾诩的权宜之计。段煨、张绣顶多也只是一方诸侯罢了。只有傍上朝廷这才是封建文人、谋士所标榜的正统归宿。
之所以说走进曹魏集团,贾诩才彻底地改变了命运。贾诩到了曹操那里,曹操“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尽管此时的冀州还是袁绍的,算不了数,但这些都是朝廷给的,自己也终于是堂而皇之的朝廷命官了,再也不是过去名不正的那种地方诸侯的差使了。
三、智慧让贾诩安度晚年。
以上三个故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贾诩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的大智大勇,下面我再举三个小例子表现贾诩的韬光养晦。贾诩韬光养晦的显著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深”。说具体一点就是三个方面,深谋远虑,深藏不露,深居简出。
先说第一个方面,深谋远虑。
前面我们讲过渭河边上,曹操与马超征战的故事,在这次战役中,贾诩为曹操献上离间计,计谋深得令人咋舌。现在再举一个例子,贾诩为曹丕出的计谋。
曹丕登基后,野心很大,想统一中国,准备征讨那些不听从命令的人。征求贾诩的意见,问,吴和蜀这两国先打哪一个呢?”贾诩回答说: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以军事实力为先,致力于建设根本的人则崇尚德行教化。陛下上应天命,接受禅让,君临天下,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他们,等待他们内部的变化,那么平定他们是不难的。吴、蜀虽然是微不足道的小国家,但他们有山作天然屏障,有水为千里壕堑,刘备有雄杰之才,诸葛亮善于治国,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议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地,把守要塞,水军游弋江湖,这些都是难以一下子就能取胜的关键因素。用兵的规则是,先有取胜的把握然后才去作战,估量敌人的情况再考虑调兵遣将,所以每次行动都不会失算。臣下个人估量我们群臣中,没有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以天子的天威临敌,也看不出有万无一失的优势。过去舜舞干戚而有苗臣服,臣认为现在应该先用文德后用武力。贾诩对曹丕的咨询从三个方面予以比较回答。一是从长远来看要注重德行教化,等待时机。从地地理位置来看吴、属两国占据险地、要塞,不便用兵。从敌我双方来看,我们没有战胜对方的将领。结论,先用文德教化,等待时机然后再用武力。之所以说贾诩的计划深谋远虑,是因为贾诩看得远,企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图从对方内部解决问题,企图轻松地、有把握地解决问题。麻烦的是要等待,要有耐心。可惜曹丕没有耐心等待,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后来发动江陵战役,士卒伤亡惨重,大败而归。
现在说第二个方面,深藏不露。
先说曹操立太子的故事。
曹操也曾有过立太子之争的苦恼。按照封建社会的游戏规则,曹丕是长子,应是当然的太子。但是,曹操喜欢曹植。因为曹植有才,聪明,举笔成章。曹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到底是立长子曹丕还是立次子曹植这个才子?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曹操,后来曹操进行秘密问卷调查,并约贾诩私下谈话,就立太子问题征求贾诩的意见。他们两人有一段对话。现转述如下:曹操问贾诩说:“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曹操问贾诩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曹操接着问:“你在想什么?”贾诩告诉曹操:“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事。”曹操听了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这段文字,贾诩看似答非所问,其实,贾诩明确地回答了曹操的问题。不但明确地回答了曹操的问题,还告诉了曹操的理由,使曹操心悦诚服地按照贾诩的意见立马立了曹丕的王世子。贾诩的理由就是我正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事。袁绍、刘表父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袁绍与刘表两人都不按封建社会的游戏规则办事,立幼不立长,最后,导致帝国灭亡。这近在眼前的惨痛教训,你曹操不会不知道吧。你曹操该不会如袁绍、刘表一样做蠢事儿毁掉自己的江山吧!之所以曹操听完贾诩的话就立马里立曹丕为王世子,就是因为袁绍、刘表的教训使曹操震惊与害怕,容不得他再犹豫不决。
曹操这么大的问题,贾诩不敢不回答,不回答难辞其咎。但曹操一向高深莫测,在未摸准曹操意图之前是不能贸然回答的。回答错了,也难辞其咎。在左右为难时,贾诩无愧于智者,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处世之道,给曹操也来玩阴的。你曹操不是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吗?我也来个“犹抱琵琶半遮面”,明的不置可否,暗的模棱两可,虽然有所偏颇,但我没有明说,是你曹操猜的。这就是高人过招。高人过招,在玩心计,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而又心领神会。所以,曹操集团来了贾诩,曹操再也没有“高处不胜寒”的落寞了。这就是大智若愚,绝不是那个杨修,处处想拆曹操的招,通过拆招来显示自己,所以,终究是弄得个鸡飞蛋打,丧了性命。
由此,大家便知道了贾诩是怎样的深藏不露。还有一个故事也能看出贾诩的深藏不露。曹操没有将世太子定下来,曹丕与曹植暗里较劲,曹丕似乎有点支架不住了,派人向贾诩请教,让贾诩为之出点子。贾诩告诉曹丕:“你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做。只要好好做一个儿子,就够了。”贾诩的原话是“不违子道,如此而已。”由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由衷感叹贾诩“策谋深长”。曹丕是想知道怎么样才能争到太子,而贾诩也如回答曹操的问话一样,答非所问,只告诉曹丕好好做一个儿子就行了。这贾诩真是老奸巨猾、深藏不露。他没有如杨修那样为了应付曹操的考问,为曹植预备很多答案,也没有为曹丕出阴招、损招,相反还是似乎在教训曹丕,你争什么太子,好好做一个儿子吧!这话深奥得很,正面理解,你把儿子做好了,太子自然是你的。一旦有人追究起来,或是以后曹植争得了太子,贾诩也无半点嫌疑。无论怎么爱挑事的人也找不到把柄,“我当时就是告诫曹丕好好做儿子,没有任何其它用意。”
现在说第三个方面,深居简出。
贾诩知道自己的身份,他不是曹操的老部下,资历也不如别人,而且也跟过不少的人,不是封建社会宣传的那种从一而终的忠臣,再加上,他平时为曹操所出的计谋都很深远,害怕因此受到其他人无端猜疑,所以,平日里,总是很少出门,回家后也不和家人交谈,儿女嫁娶,也不攀结达官贵人,贾诩在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在曹操的老部下,亲信密友,一个个相继倒下去的时候,贾诩却能寿终正寝,这不能不说贾诩为人处世,确实高人一筹。
《道德经》有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上善若水”篇中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是为贾诩写的。你看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好的品德像水一样,有利万物而不与之争。贾诩开始辅助李傕之流,他救了李傕之流的性命,却从不接受李傕之流的赏赐。后来又辅佐段煨,只为段煨做事,不与段煨争利。当段煨开始妒忌贾诩时,贾诩便离开段煨去辅佐张绣,张绣如子孙一般地对待贾诩。曹操见贾诩有才干,想贾诩为自己服务。贾诩没有接受曹操邀请。贾诩认为张绣对他很好,它不能够离开张绣。后来张绣投降了曹操,贾诩又一心一意地为曹操服务。曹丕在竞选太子时,贾诩也积极为其效劳,曹丕做了皇帝,贾诩也不居功自傲。相反是谨小慎微,努力为曹丕效劳,不提任何要求。所以,贾诩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给人留下了好印象。像李傕这样的恶人都对贾诩言听计从,而且感激不尽。真是做到了“夫唯不争,故无尤。”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贾诩智慧的人生智慧。贾诩是一个“后其身而身存,外其身而身在,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的智者。所以能在那风云诡谲的年代独善其身。三国时代,像贾诩这样的大智者不少,如崔琰。崔琰虽然具有大智慧,却太刚烈。最后不明不白地被曹操给弄死了,这是悲剧,值得深思。如有兴趣,请看下一章,谈崔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