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袁绍,倒在英雄脚下的英雄
历史记住了官渡之战,人民记住了官渡之战,记住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谋略。这是英雄的历史,所以人民记住了英雄曹操。同时,这也是失败的历史,袁绍以多败少,被英雄们取笑,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作为草根,我们应该记住袁绍,特别是成不了英雄,不想成为您英雄的广大的千千万万的草根,更应该记住袁绍,把袁绍当做镜子,时时用来照自己,以袁绍为参照物时时用来检查自己,不要让自己犯袁绍那样的错误。要知道在熊市里炒股,不亏本就是赚钱,留着本钱,等待牛市,不要让自己倒在牛市来临的黎明之前,更不要让自己倒在英雄脚下。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好地鉴戒,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袁绍的认识。
一、袁绍本是英雄。
袁绍本是英雄,早年还是一个响当当的英雄,其英雄本色有以下特点。
1、少年便懂韬光养晦。
《三国志?袁绍传》这样介绍袁绍:“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这段话的意思是袁绍本人相貌堂堂,而且能放低身价去结识有本事的人,这些人都依附他。太祖年轻的时候也和他有交情。由此可以看出,袁绍是个少年英雄。不仅如此,《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英雄记》介绍袁绍说:“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喻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中常侍赵忠就为此大惑不解,他对各位黄门说:“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唤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作所为乎?”在我们今天看来,袁绍的坐作声价,实为韬光养晦。隐居在洛阳,其实是居而不隐,天下有名之士,袁绍还是不断地与之交往,与当时有名的人物也来往密切。皇帝的任命虽不接受,只是以此抬高声价,待时而动、待价而沽罢了。最后不也接受了大将军的呼召吗?这些文字透视出的信息只有一个意思,少年袁绍已迈出了人生不同寻常的一步。
2、京城雄风。
少年袁绍应大将军何进之邀出山后,有两件事震撼京城。一是与何进一起诛杀宦官。二是在董卓专权肆无忌惮,京城风声鹤唳,如此恐怖的环境下,袁绍面对董卓,在朝廷上,能横刀长揖而去。《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先帝春秋》对此有记载:“‘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不为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为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这个故事《三国演义》第三回、第四回里有讲述。由此便感知到少年袁绍敢作敢为,有正义感,不畏**的英武形象。
3、享誉天下。
袁绍离开朝廷后,出任渤海太守。后又与曹操一道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讨伐董卓的壮举。袁绍被众人推举为盟主,十七路诸侯群集在袁绍的旗下。尽管此次讨卓大联盟各怀鬼胎,雷声大,雨点小,但袁绍被十七镇诸侯认为理所当然的盟主,足以证明此时的袁绍在天下英雄中赫赫地位。
4、英雄壮举。
《三国演义》第七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袁绍与公孙瓒两军对峙时,袁绍望着公孙瓒败退的军马,面对身边谋士田丰及其数百名持戟军士得意洋洋得说,公孙瓒无能之辈。话音未落,“赵云杀过来,公孙瓒军团团围裹上来。田丰慌忙对袁绍说:‘主公且如墙中躲避。’绍以兜鍪扑地,大呼曰,‘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众军士死战,赵云冲突不入。”由此显示袁绍临危不惧的战士形象。
以上四点,我们可以说少年袁绍不失少年英雄形象。
二、袁绍应该成为大英雄。
少年袁绍不失少年英雄本色。其实,袁绍也应该成为一个大英雄,而且,历史也为袁绍提供了大英雄的表演舞台。不仅仅是提供了大英雄的表演舞台,而且提供了成为大英雄的道具与机遇。
1、曾有英雄倒在其脚下。
袁绍曾享誉天下,不但有天下十七镇诸侯拜倒在脚下,而且也有英雄倒在其脚下,韩馥、公孙瓒等就是倒在袁绍脚下的两位英雄。
当年,韩馥也曾是半个享誉天下的英雄,当年的十七镇诸侯中,韩馥属于第二镇,是冀州刺史。其雄心壮志可谓惊天动地。韩馥曾与袁绍一道谋划企图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其壮举可谓惊煞英雄。占有冀州时,袁绍还靠其救济过日子。有人形容此时的袁绍“孤客穷车,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而此时韩馥统治下的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在如此优越环境下,韩馥在袁绍威逼利诱下,心甘情愿地投靠了袁绍,后来,袁绍又打败了公孙瓒。公孙瓒也是当年十七镇诸侯之一,当年是北平太守。袁绍在众多英雄面前不但有足智多谋的一面,也有骁勇善战的一面。
2、软实力感召天下。
《三国志?袁绍传》介绍说:“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袁绍当年的这一软实力,骄横一时的董卓当年对此都不寒而栗。当年董卓要擒拿袁绍,有人威胁董卓说,袁绍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所以,董卓不但不敢抓袁绍,反而顺水推舟,赦免了袁绍,拜袁绍为渤海太守,封邟乡侯。如果袁绍能很好地利用、发挥这些软实力的作用,便可在天下呼风唤雨,龙行天下。
3、硬实力威慑天下。
由于袁氏树恩四世,在天下有感召力,再加上袁绍折节下士,袁绍身边曾一度谋士如云,英雄林立,还兼占有四州,粮多兵多。孔融曾经说过:“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三国志?荀彧传》)。以此警告曹操不要打袁绍的主意。以致曹操与袁绍开战之初,曹操内部就有诸将以为不可敌(《三国志?武帝传》),乃至还有不少人写信给袁绍,有点“人在曹营心在袁”的感觉,可见袁绍的硬实力对天下的震慑。由此也可见天下英雄对袁绍的胆怯。
可惜的是有如此优势的袁绍,最终在官渡被曹操打败了,袁绍的大英雄之梦湮灭在官渡河。
三、为什么会倒在英雄脚下?
我们知道袁绍是被曹操打败的,经官渡一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根基。袁绍经官渡一战以多败少,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位昔日的英雄,有如此优势的英雄,为什么会倒在曹操这位英雄脚下呢?诸葛亮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者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表面看袁绍强大,名声、地位、兵员都强于曹操,而本质上,袁绍却不如曹操强大,最少袁绍有五个方面不如曹操。
第一、眼光不如曹操,看不清天下大势。
第二、胸怀不如曹操,容不下天下英才。
第三、手段不如曹操,对付不了天下英豪。
第四、胆略不如曹操,机会失之交臂。
第五、脑子不如曹操,无法判断天下是非。
下面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眼光不如曹操,看不清天下大势。
曹操胜过袁绍的第一点,是在天下汹汹的乱世中,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从浑浑噩噩的乱世中,发现了无用的无价之宝,那就是汉献帝。说汉献帝无用,那是名副其实的。他身边没有一将一卒,只有几个遗老遗少;手中既无钱,也无粮,连汉献帝自己还要靠有良心的官吏施舍。更无地盘,人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汉献帝的王土,都被拥有刀枪的诸侯瓜分了。汉献帝不但无用,而且还是累赘。袁绍的部下郭图,淳于琼就说:“汉室凌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郭图、淳于琼就觉得天子汉献帝是个麻烦,把他放在身边,遇事要向他请示汇报,如果遇事请示汇报,自己还有什么权威,如果不请示汇报,就会被天下人扣上违反圣旨的帽子,所以,结论是迎天子到身边来,不是好计策。而沮授却说:“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动在速捷,将军其图之。”沮授看来,认为是一件大好事,迎天子是至仁至义的表现,于现实而言是最应该抓住机遇做的一件大事。由于袁绍缺乏战略眼光,在此犹豫不决之中,被曹操抢走了机遇。曹操不顾众人反对,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奉主上以从民望”,把天子迎奉到了许昌。然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但天子没给他带来多少麻烦,反而是利大于弊。曹操动不动就拿天子吓唬天下诸侯,再加上如华歆、王朗这些天下智明之士认为天子在许昌,就络绎不绝地奔许昌来了。这是第一点。袁绍因缺乏战略眼光失去了天时。
第二点,胸怀不如曹操,容不下天下英才。
本来,袁绍身边人才济济,拔尖的人才也是济济一堂。由于袁绍胸怀狭窄又太看重面子,使一些优秀人才不能尽其用。如,田丰,只是出于谋士的职责,尽臣子的义务,反对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作战,说了句“今失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由此,袁绍先是将田丰关进牢房,后因败于曹操,怕田丰因他不纳其言而取笑他,于是,将一个忠臣良才送上了西天,袁绍就因为怕田丰取笑而容不下田丰。面子看得比天大,胸怀逼仄得容不下一句笑话,只可怜了田丰。
再看曹操,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大部分是战争中招降纳叛汇集起来的。曹操的信条是唯才是举。陈琳过去在袁绍手下,替袁绍写了篇檄文辱骂曹操祖宗三代,被俘时,曹操只说了一句你无论怎么骂我都可以,不应该辱骂先人,就这么一句话都带过去了。还有那个张绣在淯水战役中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护卫将军典韦都死在张绣手下,自己也差一点送上性命。后来张绣投降,曹操也是既往不咎。由此,曹操的队伍一天天壮大,反观袁绍已是下山的夕阳,没有几许光明了。
第三、手段不如曹操,对付不了天下英豪。
刘备被曹操打败,投奔袁绍,袁绍不计较昔日刘备帮公孙瓒来打自己的仇恨,还是出门迎接刘备。可是,这个天下枭雄的刘备,在袁绍的眼皮子底下也没少干坏事。先是刘备的二弟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颜良、文丑可是袁绍的两根顶梁柱,袁绍一怒之下,要拿刘备顶命,都被刘备的花言巧语骗过去了。这些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第二十六回。后来刘备又在袁绍鼻子底下招兵买马,袁绍浑然不知。对于这些,我们可以不求全责备。因为刘备是天下枭雄。刘备在曹操处,曹操就曾想方设法要处置刘备,都被刘备躲过。连曹操这样的天下奸雄都奈何刘备不得,何况袁绍?所以,对于这些,我们就不要难为袁绍,给予过多的责备了。但是袁绍对于自己身边的谋士也是无手段管理。所以,无法驾驭。《三国志?荀彧传》有这样的记载。荀彧说,“绍虽兵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用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这些都被荀彧不幸言中,之所以不幸被荀彧言中,是因为荀彧在袁绍那里呆过,深知袁绍的为人。“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从外表看,袁绍为人宽厚文雅,非常有气度,有忧愁和喜悦都不在脸上表现出来。但是,内心猜忌和害人心很重,由此一点,是无法管理、驾驭他身边的谋臣武将的。
反观曹操,管理驾驭人才花样百出。如赤壁之战惨败后,曹操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众人问曹操为什么放声大哭?曹操说哭郭奉孝饵。众谋士又问,为什么要哭郭奉孝耳?曹操说,要是郭奉孝在,他曹操不会有如此的惨败。在场的众谋士无不汗颜,这正是人家的手段,不指责任何人、不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但是每一个在场的谋士无不都因此内疚、不安、反省
第四、胆略不如曹操,机会失之交臂。
袁绍,上帝很垂青于他,一生中有很多难得的机会,可以使他功成名就,但因袁绍缺少胆略,这些机会都与之失之交臂。现在举两例说明。
第一例,《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建安元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而对袁绍的表现,曹操早已了于指掌。《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等到曹操东征消灭刘备,回到官渡,袁绍还按兵不动。由此袁绍坐失消灭曹操的良机。
第二例,《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写道,许攸叛离袁绍,投降曹操。一见面,许攸就对曹操说,吾曾教袁绍轻骑乘虚袭许昌,首尾相攻。曹操听了这话非常吃惊,并说,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这是《三国演义》讲述的故事,不知真假。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一是许攸具备这样的战略眼光,二是当时确实具备这样的战机。其实不管真假几何,都没有意义,因为袁绍不具备这样的胆略,即使有再多的机会,袁绍也无法把握。
反观曹操,当许攸来降时,建议曹操偷袭袁绍在乌巢的粮仓时,对此,曹操的部下很多人怀疑许攸的计谋到底有几分可信时,曹操在荀攸、贾诩的劝说下,采纳了许攸建议,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乌巢。天明时赶到乌巢,一把火烧毁了袁绍的乌巢粮仓。由此,袁绍面对曹操已是江河日下了。
第五、脑子不如曹操,国事、家事无法断定。
《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绍不听,曰,“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这样安排也无可厚非,让儿子、至亲各据一州,既可以使这些人得到锻炼,又将地方政权掌控在自己手里。但欠缺的是少子尚没有外派,这就留下了隐患。为什么不外派呢?因为袁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未显”。这样一来在袁绍集团内部就出现了裂痕,由一家分裂为两家。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平、图与谭比。”审配、逢纪与袁尚是一伙,走得近。辛评与郭图是一伙与袁谭走得近。众人又因为袁谭是长子打算立袁谭为继承人。审配担心、害怕袁谭一旦立为继承人而辛评等人会对他们不利,如是,审配、逢纪根据袁绍一向的意愿,他们两奉迎袁尚代理了袁绍的位置。袁谭赶回时,已无法继承权位了。由此袁绍的家族已一分为二了。袁尚与袁谭开始了火并。与其说是袁绍家族是被曹操打败的,还不如说,袁绍没有脑子,国事、家事无法断定导致内讧,以致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让曹操捡了个便宜。
反观曹操,有了袁绍的教训,曹操在曹丕与曹植之间摇摆不定之时痛下决心。并剪除了曹植的党羽,扶植,巩固了曹丕的太子地位,保证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最后就倒在英雄脚下的英雄说几句题外话。袁绍本是个英雄,一个曾经令人崇拜的英雄,一个曾经打败过英雄的英雄,可是,最终却倒在了英雄的脚下。袁绍还是袁绍,可是一个曾经令人崇拜的英雄,曾经打败过英雄的英雄又为什么倒于英雄的脚下呢?这就应验了我们经常说的那句话,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袁绍相对韩馥、公孙瓒等是英雄,但袁绍相对于曹操就算不了英雄。这就告诉我们一条真理,人生也有止步的时候,人生也有走下坡路的时候,人生知道止步,这是智者所为。适可而止,止于至善。就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生有走下坡路的时候,这是自然现象。当人生开始走下坡路时,就会出现下列怪现象,一是不知道止,二是不想止,三是忌讳止。这正像醉汉一样,当他没醉的时候,总是谦虚地拒绝别人好意地敬酒。当他已是醉醺醺的时候,不但无法拒绝别人的敬酒,而且乐意享受各种居心叵测的奉承。人到此时已是没有风险意识了。正所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了。所以,一个明智的人一定要有止损点。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有的可以当上珠穆朗玛峰8000多米以上的山峰,有的就只能登上7000多米以上的山峰,有的只能登上6000多米以上的山峰,有的只能登上5000多米以上的山峰,有的甚至只能止步于4000多米的山峰。所以说就个体而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就整体而言,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作为一个具体人,应该正确评估自己,量力而行。没有一定的力量是办不了一定的是事情的。反过来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力量,才能办好一定的事。办任何事情都靠能力,能力不够,就不会成功。如一个人只能搅动一池子水,一群人可搅动一池塘水,一条大船可搅动一湖水。狂风可以搅动海洋,地震,可以搅得山呼海啸。这就是说,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有相配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有限的能力不可能办好无限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人生如炒股,要有止损点。袁绍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袁绍就倒在了英雄的脚下。有如此类悲情的人物还有一个吕布,吕布也可谓是一个倒在英雄脚下的英雄,欲知其详,请看下一章,不长脑子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