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孙中山的手书就由他的儿子孙科亲自送到了,一时间陈府上下喜气洋洋,陈父极为热情的接待了孙科,隔空向孙中山表了不少忠心。
陈思远对此无可奈何,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他的时代局限性。袁世凯想称帝,孙中山太过理想主义,现在老爹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太过狂热。
陈思远见过客后就躲到书房去了,对待孙中山那帮人,他的态度一直是若即若离的。现在表面上是革命成功、清帝退位,可过段时间孙中山下台,袁世凯就要在BJ就任民国大总统。作为一个商人,永远不能把宝都压在一个势力上,随着利益、金钱的味道而动才是商人的本性。
《国家地理》的后续影响逐渐发酵,旧式的读书人回到家里用这份报纸教导儿孙,新式的知识分子把这份报纸挂在墙上,在各种场合激烈的讨论、发表观点。《申报》、《大公报》等老牌报纸紧急联系《国家地理》,请求第二天进行了转载,学习讨论《国家地理》成了一种潮流。
在各地学堂,年轻的学子也互相讨论。这份报纸直击了他们心中的那个点,那个报效国家,振兴国家的点,之前空洞的国家概念,现在前所未有的清晰,只要按照报纸上面的道路走下去,兴国就在眼前啊。
年轻人的血是最热的,也是最容易形成个人个人崇拜的。一天时间,各地的年轻学子们就开始纷纷打听《国情咨文》的作者是谁,是不是是哪个教授。
陈思远早就预料到会有如此局面,所以将《国情咨文》的作者署名为“国平”,明眼人一眼就会看出来这是个笔名。南京几个离报社比较近的学校,还自发的来了好几批学生,堵在报社门口,请“国平”先生出来演讲。
在陈思远的有意隐藏下,报社里自然没有人敢泄露一点消息,学生们得不到结果,最后三三两两的散了。有几个胆大的、积极要求进步的文科学生,不甘心就这么离去,竟然还当场投了简历,要求加入报社工作。
到了晚上,《国情咨文》甚至传播到了风月场所,BJ的八大胡同、南京的秦淮两岸,一些失意的读书人,有才情的青楼女子都知道有了叫国平先生的人写了一篇《国情咨文》。
八大胡同里的仍有大志的遗老遗少看到这份报纸,无不热泪盈眶、捶胸痛哭,呼嚎道:“要是早出此文,我大清就不会亡了……”
怀春的官家小姐们拿到报纸后,都暗暗留意了“国平”这个人,如此有才气,若是家世尚可,说不定可以……
《国家地理》初创,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前期以双日刊形式发行,也是应有之义,许多大报纸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等到积累足够的实力,《国家地理》自然会变成每日刊。
收到了反馈回来的消息,陈思远相当满意,没花多少钱就能产生如此大的积极影响。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此次营销圆满成功啊。《国家地理》一炮而红,那两天后的第二期“南北议和”专题销量就可以加倍了。
在报社里,指点好几个大编辑后期的报纸发展方向,陈思远拍拍屁股回家了,作为一个大老板,他不可能每件事都亲力亲为,以后就让大编们拿主意吧。
“思远,思远。”教室里,明媚可人的陈静摇着陈思远的胳膊。
“嗯?”正在写文章的陈思远,转过头来看向旁边的陈静。
“听说《国家地理》报纸是你们家开的,你知道国平先生是谁吗?”陈静问道。
朝夕相处一段时间,两个人早就互印心意,现在就剩一层窗户纸没捅破了。
“国平先生啊,我也不知道,只是听说是个英俊潇洒、满腹经纶的中年人……”陈思远不敢直视陈静的如月牙一般的眼睛,低着头撒了谎。
对待陈静,陈思远心中一直是满满的纯爱,不带欲望、不带功利的那种小说里的纯爱。(主要是陈静还没长开,胸啊、屁股的啥都没有)。
泄漏身份的事情,陈思远轻易不敢承认,陈静的家庭背景比较复杂,一旦告知了陈静他的身份。对陈静来说也不一定是好事,首先这会拉大两个人的距离,第二万一陈静把这些话告诉了他的爸爸,说不定陈静爸爸效力的英国人也会跟着知道了。
“还是再等等吧……”陈思远心里暗叹。
冰雪聪明的陈静到是发现了陈思远的异常,平时两人说话时总是含情脉脉的对视着,恨不得一眼万年。今天思远却不敢看她的眼睛,他一定有为难的地方。
心中失望的念头转瞬而逝,陈静并没有在脸上表现出来。
“思远,放学后我们去河边唱歌好不好,上次你教我的“青青河边草”我还没学会呢。”陈静主动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