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妖皇太一的十年之约既漫长又紧迫,虽然发生在周朝的秦王举鼎事件引发的妖族大逃亡实际上已经严重到了关系人族将来的的兴衰成亡,然而世人却只知道秦王自不量力的举鼎“绝膑而死”而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事件的严重性。
妖族暗修,人族,战国七雄之间的纷争依旧……
公元前307年,周赧王8年。
秦国,武王赢荡举鼎绝膑而死后,魏冉和赵武灵王用计接回在燕国做质子的赢稷,在秦将军司马错、向寿和左相樗里疾的拥戴下成为秦王,史称秦昭襄王,右相甘茂失宠后逃向齐国,赢稷年幼,其母芈月称“宣太后”,把持朝政,这一年的秦国还完善了将军制度,将军这一官职从此时开始分级,魏冉被秦昭襄王封为秦国第一任上将军。
同年,赵国武灵王力排众议,实行“胡服骑射”,即穿胡人的衣服,训练骑在马上射箭的士兵,赵国至此战斗力大增,一改往日只能被动防御中山国、林胡、匈奴的军队。秋季,赵武灵王御驾亲征,将军楼缓从之,攻占中山国五城一直到房子,此战赵国骑兵初城,揭开了赵国的强国之路。
公元前306年,周赧王9年。
秦昭襄王派遣左将军向寿平抚韩国宜阳并归还了韩国的武遂,另一方面派上将军魏冉、右将军公孙坚攻打魏国重城蒲阪,遭到魏国大将纵横家的公孙衍顽强抵抗,两军未分胜负。
同年,赵武灵王继续带兵进攻中山国,赵将楼缓、赵奢带五万精兵一直打到了中山宁葭,后老将廉颇带五万援兵合兵向西攻打胡人,直至榆中,林胡王献金足宝马求和。
赵王凯旋而归后,立即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并命代相赵固主持胡人部落事务,召集胡兵增强实力。
同年,楚国怀王先是联合越国攻打齐国,但是楚怀王为了让齐国和越国火拼,自己坐得渔人之利,迟迟不派兵。越王大怒,反过来和齐国联手攻打楚国,楚怀王虽然昏庸,但是手下良将谋臣齐备,在上大夫屈原和弟子黄歇的计谋下,加上已经投靠楚国的纵横家苏代、苏历的统军下,大败齐、越联军,并一鼓作气灭掉了和自己争斗了几百年的越国,并在越国的国土上设江东郡。
战后,苏代出使齐国,苏历出使韩国,楚国与齐、韩合纵。
公元前305年,周赧王10年。
秦国宣太后封族弟芈戎为威武将军,至此宣太后族人上将军魏冉、左将军向寿、威武将军芈戎皆封大将,并心腹右将军公孙坚、左相樗里疾一干人等共同把持朝政,之后封赵将楼缓为右相,示好赵国。
赵武灵王三次出兵攻打中山国,一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连续攻占丹丘、华阳、鸱之塞,中山王姬翀献鄗、石邑、封龙、东垣四邑求和,赵王纳之,至此中山国彻底退出战国强国的行列,而赵国一跃成为七雄之首威震华夏。
公元前304年,周赧王11年。
秦昭襄王与楚怀王在黄棘会盟,归还了上庸城,至此秦国在当时情况非常不利的状态下与比自己强大的多的赵国、楚国结盟,暗中壮大自己的实力,宣太后效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派魏冉等将秘密训练秦国自己的骑兵,既学习西地戎族的游骑兵战法。
同年,齐宣王为了壮大齐国对抗其余六国,开始不惜耗费巨资招揽天下名家流派,最重要的举措便是重金改造自己早年设立的“稷下学宫”,并年设黄金万两每年举行一场二十岁以下青年比武大会,闻声而来的有著名修道之人有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皆各家有道之士,都赐给府宅,官拜上大夫,不担任官职而让他们专心打理稷下学宫。
来稷下的修炼人士逐渐多了起来,将近数百上千人,稷下学宫进入鼎盛时期。
公元前303年,周赧王12年。
秦昭襄王开始按秦律大规模变革巴蜀军事、土地制度,又欲瓦解巴人“巫鬼神道”的信仰,此举激怒了汉水巴人的强烈反抗,巴人以巫族最后血脉虎巴为首举义抗秦,大破秦军,自建巫国,以巴城为都。
楚国退出合纵复与秦盟后,齐魏韩三国合兵伐楚,秦国派魏冉、向寿、公孙坚救援,三国不敌秦楚联军,兵退。
秦军趁势派魏冉举大秦铁骑五万,直取魏国蒲阪、晋阳、封陵三城,再取韩国武遂,秦军铁骑骁勇善战,诸侯震惊。
同年,稷下学宫举行第一届比武大会,十九岁的邹衍自称阴阳家第一人,击败了十六岁的墨家黄腹获得冠军,道家公孙龙和齐国太子田地分获三四名,战国七雄从此开始或以重金、或以官职招募每年比武大会的佼佼者,阴阳家邹衍开始崭露头角,登上历史的舞台。
同样是在这一年,公元前303年,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里,一名少年正奋力的劈着干柴……
这少年十六七岁的模样,身板看起来瘦小,面无表情,只是一个劲的劈着柴,这劈柴的功夫倒是干净利落,左手拾柴,右手落斧,手道柴来、斧斧声威,这活干的都已经成神经反射了。
半个时辰后,身后已经堆起了小山似的干柴,但是他居然没有留下一滴汗,少年看着这干柴堆,嘴角边终于也留出了一丝笑意。
“这下总可以卖个好价钱了吧,可够好几天的馒头钱了。”
少年边说边捆柴,仔细数了数竟有五十多捆。
“哎呀,糟了……这可怎么办,”数量倒是够多,可是怎么运下山去呢,当捆完最后一堆柴的时候,这少年才想到这个问题。
有了,少年想起了师傅给他的法宝来,他从兜里拿出一个葫芦来,这葫芦枯黄腐朽看上去比集市上的那些新葫芦难看许多,但既然是法宝一定有它的妙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