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钟,正式开饭。楚沫请族长族老们村长坐在主桌安上,楚沫叫张铁柱和赵若秋两人也一起上主桌,但是被拒绝了,楚沫也不勉强,开席前,说了一些场面话。说完,村民们迫不及待地等待开桌,楚沫一声令下,开饭。
村民在嬉笑中热闹开席,吃着美味的饭菜,脸上带着笑意。热闹的场面一直延续到十点钟,才慢慢散去。
第二天,生活还是继续与之前一样,一大早起来,带着干粮,全家人一起上山采摘蘑菇木耳姜。聪明的留下一些下来备用,晒干保存好。没想到那么长远的,一采摘回来就全部拿去卖。
今天,楚沫安排人去稻田里拔秧苗,插秧。每棵秧苗的距离在十五公分左右。听到楚沫这样吩咐,他们就很疑惑了。他们祖祖辈辈种田以来,距离大多数都是七八公分,除非稻种实在不够,距离还是控制在十公分左右。
就有人问道,“十一姑娘,这距离是不是太大了?”十五公分距离太大了。
这要楚沫怎么解释?难道说种太密麻对稻种不好?这说法,他们不一定会认同,因为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来着。只能这样解释了,“距离刚好,稻种不够。”
在现代一亩田还要两斤稻种呢,更何况在落后的古代,稻种没经过培养,发芽率说不上差,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
要不是培养秧苗过程中,楚沫让人时刻关注着。现在说不定能活的还没有这么多,八十亩两百斤稻种刚刚好。如果插秧的距离太近的话,完全不够的节奏。
村民们听到楚沫这样说,心里了然。楚沫叫他们泡种的时候,他们就觉得两百斤的稻种种八十亩稻田在他们看来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种的距离大一点,说不定刚好够。
刚才问话的人朝着村民们喊道,“知道了。乡亲们,你们都听到了么?”他就怕乡亲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插秧的距离七八公分,这可要坏事的。
村民们异口同声说道,“听到了。”十五公分的距离。
“听到了,我们就开始吧。”
汉子安排好人拔秧苗,运秧苗,插秧苗。楚沫在一旁满意地看了他一眼,这人在这帮人里头毅然成了领头人,不用她安排,他也会自动帮她安排好。这人值得重用,就是不知道品行如何了。
“十一姑娘,你看这样行么?”汉子苏林走过来问楚沫道,他是安排好人,但是最后的决定还是要以楚沫的为准。
楚沫淡淡地说道,“你安排就好。”有人帮她忙活,她自然不会去干涉。
得到楚沫的同意,汉子苏林一挥手,村民们都去忙活了。楚沫看着这情况也没有什么要她安排了,还是去一趟镇上吧。手上的钱都差不多见底了,把手上的灵芝给卖了。好补贴家用啊。
楚沫现在才知道花钱如流水是什么情况了。卖人参得的一千六百两现在还剩下不到十两银子。这段时间买这买那的,基本都花光了。
但是楚沫还是不知道那钱花在哪里了。只出不进,一个字就是穷啊。
村里的牛车都是一大早出去的,现在都变成下午才去。楚沫只能骑着野马去镇上了,正好试一下在古代一袭紫色长裙飘飘,骑着马奔跑装逼的感觉。
回到家里,楚沫牵出驯服好的野马,出了大门。一个跃身,楚沫跃上马鞍,做好,一挥鞭子抽马,飞快离去。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