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最高权力之争,管叔鲜与周公旦兵戎相向,史称“三监之乱”。在正式分析“三监之乱”之前,笔者试图先说明两个问题,至于说得究竟对不对,读者自可以有自己的立场。对于“三监之乱”,史学界通常有两个不同的立场。一种立场是站在管叔、蔡叔与霍叔这一边,认为管叔他们是受到了武庚的蛊惑,才发起了“三监之乱”。另外一种立场则是认为,管叔他们是误解了周公旦,才发起了“三监之乱”。
对于这两个立场,笔者先不作评判,我们先换一个角度来解读一下。第一点解读,管叔、蔡叔与霍叔他们都是好人,而武庚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人。武庚不仅不感念周氏分封的恩德,反而还极力蛊惑管叔、蔡叔与霍叔他们造反,好在周氏内部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趁机复辟商氏的政权。
这第一点解读的成立,需要两个前提的支持。第一个前提是,管叔、蔡叔与霍叔他们都是傻子,傻到一被忽悠就中招,傻到分不清亲疏远近,看不清大局形势。第二个前提是,武庚具有能把稻草说成黄金的口才,甚至是会能够蛊惑人心的巫术。很明显,第一个前提是无法成立的,因为姬昌生了这么多儿子,一个比一个聪明能干,怎么这里就突然出现了三个傻儿子?退一步说,姬昌即便是真的生了三个傻儿子,姬发又怎么会放心让他们来监视武庚和商氏遗民?所以,第一个前提不成立。
对于第二个前提,我们先不说武庚究竟有没有这么好的口才,能够说动“三监”造反。我们先来看看“三监”是干嘛的,“三监”是干嘛的?当然是监视殷和朝歌两地的商氏遗民的了,监视武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了。在这种监视与被监视的身份反差之下,一个不小心就会为自己与商氏遗民引来灾祸,武庚躲着“三监”都唯恐来不及,又怎么会傻到要去游说“三监”叛乱?除非武庚真的会能够蛊惑人心的巫术,但是这样的巫术真的存在吗?在监视与被监视的身份反差之下,笔者倒是认为,与其说是武庚蛊惑“三监”叛乱,倒不如说是,“三监”命令武庚出兵配合他们的叛乱。只是,在这种被动的叛乱之下,要说武庚一点小心思都没有,笔者也不相信。所以,武庚在“三监之乱”中所扮演的角色,顶多也就是在被动的武力配合之下,为自己,为商氏遗民争取更多的利益。这个更多的利益究竟是多少,有没有重新恢复商氏政权的可能性,这一点笔者就无法得知了。
第二点解读,管叔、蔡叔与霍叔他们误解了周公旦。如果仅仅只是误解,怎么会没有解释的余地就打起来了呢?而且还打得这么惨!整个战争历时三年之久,参与进来的势力及诸侯更是不计其数。不管怎么说,周公旦与管叔、蔡叔、霍叔他们都是兄弟,兄弟之间出现了误会还需要通过刀兵相向来解决?再退一步说,即便是周公旦与管叔、蔡叔、霍叔之间缺乏沟通,仗打结束了之后,大家坐在一起好好聊聊,这个误会总是可以解开的吧。然而事情却并不是这样的,在武力打败叛乱的“三监”之后,周公旦处死了管叔鲜,流放了蔡叔度,把霍叔处贬为庶人。
看到这里或许有的人会说,造反失败了受到处理很正常啊,这有什么可奇怪的?笔者却认为这很奇怪,毕竟周氏是等级非常森严的,中华文化上影响深远的《周礼》,也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而这里,作为《周礼》的创造者,周公旦却对自己的兄弟做出了这么重的处罚,这似乎有些不合乎常理。除非,在周公旦与管叔、蔡叔、霍叔之间,原本就没有什么误会,有的只是明火执仗的权力之争。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那么周公旦在战后对管叔、蔡叔、霍叔作出的严厉处罚,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所以,对于这一事件,史料上用“三监之乱”这四个字来概括,是相当精准的。“三监之乱”就是“三监之乱”,如果暗自加上所谓武庚的蛊惑,抑或是管叔、蔡叔与霍叔他们误解了周公旦,或许都会因为刻意粉饰,而偏离了实际。毕竟,权力之争并不丢人,如果我们为了树立先贤的高、大、全形象,而故意加以粉饰的话,那就不仅仅是丢人这么简单了。
因为管叔鲜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而且还能调动蔡叔度与霍叔处的军队,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周公旦居然还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管叔鲜的武力挑战。那么,这个情况至少能够说明,在“三监之乱”开始之前,周公旦手里能够掌控的力量是非常强的,不敢说能够完全压制“三监”,至少也应该能够与“三监”的力量持平。否则,以周公旦的政治智慧,是不会轻易与“三监”开战的。这一点也好解释,毕竟掌握着周氏宗室的资源和武装,在加上被姬发分封的鲁国,周公旦的实力优于“三监”还是好理解的。
但是战争的范围很快就被扩大,战场上的实力对比也出现了逆转。因为管叔鲜把殷和朝歌两地的商氏遗民武装起来了,而且通过武庚的联络,奄地的商氏遗民,以及齐地的薄姑氏也加入了“三监”的战团。就这样,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下子全都陷入了战乱,曾经被商帝辛征服的徐夷,此时也趁机起兵,黄河中下游地区很快就都成为了“三监”的势力范围。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周公旦手里的筹码越来越少,而身在封地齐的姜子牙,还有身在封地鲁的伯禽,更是受到兵灾祸连,形势如同激流之中的一叶扁舟。
就在这个时候,商氏遗民中另外一股重要的力量,也终于闪亮登场了。这一股商氏遗民,就是微子启和微子衍。还记得牧野之战前,周氏与微子启签订的秘密盟约吗?当时代表周氏与微子启签约的,正是周公旦。因为有曾经秘密签约的这一层信任,同时有更多的利益许诺,于是微子启和微子衍,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周公旦的战团。至于笔者为什么就认定,微子启、微子衍加入了周公旦的战团,其实原因很简单,从“三监之乱”平定后的分封就看出来了。根据史料记载,“三监之乱”后,微子启被封在了宋,要知道宋在周朝可以一个了不得的大国。我们可以这么说,“三监之乱”中受益最大的异姓诸侯,非微子启莫属了。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周公旦既然给了微子启这么大的利益,那么在平定“三监之乱”中,微子启必定也是做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付出。所以笔者猜测,在平定“三监之乱”的战争中,微子启必然是周公旦的铁杆同盟。同样的思路来分析,康叔封后来被封在了卫,成为了在“三监之乱”中受益最大的姬姓诸侯。那么,在平定“三监之乱”的战争中,康叔封必然也是周公旦的另一个铁杆同盟。至于在“三监之乱”中,召公奭及其管辖的西部诸侯,是否有参与其中,如果参与其中了,他们又扮演了怎么的角色?还有商周之际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胶鬲,是否有参与其中,笔者都无从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