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狄人攻打晋国,占取了狐、厨、受铎(晋国的三个邑),渡过汾水,到达昆都,因为晋国战败了。
——分割线——
到去年为止,晋国的流亡公子重耳在狄住了十二年。
狐偃说:“当初我们到这儿来,不是因为狄地安乐,而是可以成就大事。我曾说过:‘狄地出走时容易到达,窘迫中能得到资助,通过休整可以选择有利的时机,因此才居留下来。’现在已经居住很久了,住久了便会停止不前,停止不前再加苟且荒废,谁还能振作有为?为什么不赶快走呢!当初我们不到齐、楚两国去,是怕路途太远。如今养精蓄锐了十二年,可以远行了。齐桓公年纪大了,想亲近晋国。管仲去世后,齐侯(齐桓公)身边尽是些谗谄小人,谋划没有人来匡正,心里就会怀念当初的盛况。因此他必定会重新考虑采纳管仲的忠告,希望求得一个好结果。齐国与邻国既已相安无事,就会谋求和远方的诸侯搞好关系,我们远方的人去投奔,就不会有什么过错。现在正值齐侯(齐桓公)的暮年,正是可以亲近他的好时机。”
大家都觉得狐偃说得很对。
加上那时候,晋惠公又派人来狄国刺杀重耳。
重耳一行便匆忙出发了。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因邢人、狄人联合入侵,不能以礼相接待(卫国正处于战争状态)。
宁庄子对卫文公说:“礼是国家的纲纪,亲是人民团结的纽带,善是立德的基础。国家没有纲纪不可能长存,人民不团结就不可能坚固,不善也不可能立德。这三者,是国君应当谨慎的。如今君王抛弃它,恐怕不行吧!晋公子重耳是个贤人,又是卫国的亲属,君主不以礼相待,就是抛弃了以上所说的三种美德。小臣因此说要请君王认真地考虑考虑。卫国的祖先康叔,是周文王的儿子。晋国的祖先唐叔,是周武王的儿子。为周朝统一天下建立大功的是周武王,上天将保佑周武王的后代子孙。只要姬姓的周朝永世不绝,那么守着上天所聚集的财富和民众的,一定是周武王的后代。周武王的后代中,只有晋国繁衍昌盛,晋国的后代中,公子重耳最有德行。现在晋国的政治仍然无道,上天保佑有德的人,晋国能守住祭祀的人,一定是公子重耳了。如果重耳能够返国复位,修其德行,安抚百姓,必然获得诸侯的拥护,讨伐以前对他无礼的国家。君王如果不早作打算,那卫国就不免要遭到讨伐了。小人因此感到害怕,怎敢不尽心而言呢。”
但是,卫文公听不进宁庄子的话,不接待重耳。
重耳他们很无奈,离开卫国,路过五鹿的时候,没饭吃了,向田野里的农夫讨饭吃,农夫却把地里的泥土给他们。
重耳很愤怒,认为自己被侮辱,想要鞭农夫。
狐偃说:“这是上天的赏赐啊。民众献土表示顺服,对此我们还别有什么可求的呢?上天要成事必定先有某种征兆,再过十二年,我们一定会获得这片土地。你们诸位记住,当岁星运行到寿星和鹑尾时,这片土地将归属我国。天象已经这样预示了,岁星再次行经寿星时,我们一定能获得诸侯的拥戴,天道十二年一转,征兆就是由此开始的。获得这块土地,应当是在戊申这一天吧!因为戊属土,申是推广的意思。”
于是,重耳再拜叩头,把泥土收下装在车上。
然后,他们一行人便往齐国去了。
这一年,晋国的流亡公子重耳到达齐国,齐桓公把本族之女嫁给重耳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