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瓦屋之盟,各释前嫌,那么天下就太平了吗?
郑寤生只想说:“做梦!”
夏季,宋殇公不去朝见周桓王。
这时郑庄公正担任周桓王的左卿士(右卿士是去年夏天才任命的虢公忌父,春秋时右尊左卑,地位高于左卿士),他觉得宋国被孤立得差不多了,于是就借口宋殇公不朝觐天子,发布檄文,用天子的名义声讨他(这是在刷官方的“世界喇叭”,要对宋国进行“封号”了)。
(难怪郑寤生会先后两次朝见天子,这是故意不给人留下话柄啊!好名正言顺地讨伐宋国~)
(六年来,郑庄公也不过去过成周两次,第一次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始朝周桓王”,结果“桓王怒其取禾,弗礼也。”,还有一次是周桓王五年(公元前715年)“瓦屋之盟”后,“郑伯以齐人朝王“,为桓王引荐齐僖公。实话说,郑桓公朝觐周王的次数比起其他诸侯算多的了,其他诸侯几乎就没有朝觐周王的记载,例如鲁隐公就一次也没朝觐过周桓王,没见郑庄公有什么说辞。春秋之世,诸侯朝见天子者极少。“天子”还没抱怨呢,哪就轮到郑庄公多嘴了。但这次宋殇公挨打也没什么可抱怨的,谁让他缺心眼呢?)
秋季,郑国人正式出兵,用天子的名义进攻宋国。
两军阵前——
宋殇公:来者可是郑氏寤生?
郑寤生:(拱手)正是!
宋殇公:久闻公(攻♂)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
郑寤生:(无视......)
宋殇公:额……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此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郑寤生: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之师~
(咳咳,扯远了,打住!)
宋国被伐,这次也不去鲁国通报了,看来是宋国和鲁国已经断绝关系了。
【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的时候,郑国和邾国一直打到宋国外城(“入郛之役”),宋曾经向鲁求救,鲁未答应,自然宋殇公对鲁隐公不满。后来鲁隐公大概为宋郑讲和也做了不少工作,鲁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的时候还替宋国伐邾,但仍然没有能平息宋的怨气。这下鲁隐公怒,从此断绝了与宋国的使者来往。】
诶?宋国人不通知鲁国?
那敢情好,正中下怀!
于是,郑寤生就以天子的名义通告鲁国,还要把鲁国也绑上讨伐宋国的战车(两相比较,郑庄公的心机、手段比宋殇公高出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这一系列外交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孤立宋国!
然后郑国自己拉帮结派,好“名正言顺”地围殴宋国!找回自己的场子!报复当年东门发生的战役!
而且还不会违背瓦屋的和平盟约——“天子”的效力大于“盟约”,呵呵。
郑庄公要成为超级大国的梦想并不因为“和平外交”而有所改变。
冬季,齐僖公主动要求与鲁隐公在防地会面,策划进攻宋国(鲁国彻底倒向齐郑一方。郑庄公没有与会,可能是因为忙着御戎呢)。
——分割线——
冬季,北戎人侵略郑国。
郑庄公率兵抵御他们,又忧心戎军力量强大,说:“他们是步兵,我们用战车,我很担心他们从后边突然绕到我军之前袭击我们。”
公子突(姬姓,名突。郑庄公次子。就是后来的郑厉公。)说:“派遣一些勇敢而不刚毅的兵士,和敌人一接触就赶紧退走,君王就设下三批伏兵等待他们。戎人轻率而不整肃,贪婪而不团结,打赢了各不相让,打败了各不相救。走到前面的见到有财物俘虏,必然一意前进,前进而遭遇伏兵,必然赶快奔逃。走在后面的人不去救援,敌兵就没有后继者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得胜。”
郑庄公听从了公子突的意见。
戎人的前锋部队遇到了伏兵就奔逃,祝聃(郑国大夫,有名的军事将领,最出名的战绩是他在繻葛之战射中周天子的肩膀)追逐他们,把戎军从中截断,前后夹攻,将戎军全部歼灭。
戎军后继部队拼命奔逃。
十一月二十六日,郑人把北戎军打得大败而逃。
(“北戎”,可能是指位于山西中部地区的大戎、小戎。在春秋早期,各个诸侯国领土有时并不接壤,这中间就有游牧民族生活在其间,所谓华夷杂处。郑的北方就有几处游牧民族,如大戎、小戎、茅戎,远一点还有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