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鲁僖公会见莒子(莒兹丕公)、卫国的甯速(甯庄子),在向邑(原来的向国,前721年被莒国吞并)结盟,重温洮之盟的旧好。
(莒兹丕公的名字是“期”;莒国因为承袭了东夷风俗,国君无谥,只有号,这也说明周人希望以周鲁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去同化东夷孑遗,到此时为止近四百年,效果不明显。)
(甯速是甯跪之孙,卫懿公时期出场,可能后来一直辅助卫文公,此时应该是受卫成公委派参与盟会)
【齐国对鲁僖公明目张胆的结盟活动非常不爽,于是策划打击一下鲁国】
——分割线——
齐人入侵鲁国的西鄙(边境)。
鲁僖公带领军队追击齐国军队,一直追到齐国的酅,没追上。
(“齐师侵鲁”是表示对“鲁国举行洮、向两次会盟”的不满。齐孝公不自量力,自认为齐国依旧是霸主)
——分割线——
夏,齐孝公伐鲁北鄙(泰山之南,因为在齐桓公时期,齐鲁两国约定以泰山为界,齐国不越泰山北麓)
此时,齐孝公违背约定越界伐鲁。
卫人便伐齐,这是伐齐救鲁(是卫国对“洮之盟”的履约行为)。
鲁僖公派遣展喜犒师,要他请教于展禽(展无骇的后代)。
【展无骇:鲁隐公时代的公族】
齐师虽已发动进攻,齐孝公尚未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就出境去见他。
展喜对齐侯说:“寡君闻君亲自出动大驾,将屈尊光临敝邑,所以派遣下臣来慰劳您的左右侍从。”
齐侯问:“鲁人恐惧吗?”
展喜回答:“小人恐惧,君子则否。”
齐侯说:“家徒四壁,野无青草,凭什么不恐惧?”
展喜回答说:“凭着先王之命。从前周公、大公(就是姜太公)辅助周室,是周室股肱,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犒劳他们,赐给他们盟约(古也称载书),说:‘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书存于盟府,由周太史掌管。桓公因此纠合诸侯,而谋划以商讨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弥合分歧弥补过失,还对他们匡扶救灾,这都是昭显旧有的职责。等君即位,各国诸侯盼望说:‘他会继承桓之功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背弃先命、废弃职责?他怎么对得住先君?君必然不会这样做的。’凭此所以不恐惧(这就是所谓“有恃无恐”了)。”【《展喜犒师》】
齐孝公就收兵回国了。
【齐国能打败鲁国,但吃不下鲁国】
——分割线——
鲁僖公派公子遂(鲁庄公之子,鲁僖公同父异母弟,遂是名;也叫“东门襄仲”,“东门”是氏,“襄”是谥,“仲”是排行;古时军队将领管治于国门,公子遂大概管治的是鲁国东门,而管治国门的都是卿一级的大人物)、臧文仲(臧孙辰,此行的副使)到楚国乞师,请求楚国出兵支援。
臧孙进见楚国大臣子玉(即令尹成得臣)而引导他攻打齐、宋两国,因为齐、宋两国不肯臣服楚国。
【齐国的霸权虽然衰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鲁国的实力肯定是打不过齐国的,所以运用外援的时候到了】
【《春秋》记载鲁国乞师仅此一回。这是一个重要的的信号,老牌诸侯大国逐渐衰落,而长期不被重视的楚国已经成为左右春秋政局的重要力量】
——分割线——
冬,鲁僖公指挥楚国军队攻打齐国,占领了穀地(齐桓公曾经在这里为管仲筑了一座“小穀城”)。
【楚国把自己的军队交给别人指挥,历史上是第一次,楚国经常有这种出人意表的举动,而今年楚国的军事活动取得极大的成功,灭夔、伐宋围緍、伐齐取谷,成为重要的军事存在。】
然后,鲁僖公把齐桓公的儿子(公子雍)安置在穀地,让易牙奉事他(易牙:雍巫,齐桓公宠幸的近臣,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曾经煮了自己的儿子给齐桓公吃,从而得到齐桓公的信任),以此作为鲁国的后援。
【齐桓公的儿子有七个人,都在楚国做了大夫。如果说前面的事情齐孝公不能左右,那么他的兄弟七人全跑去楚国出任官职恐怕基本反映“齐孝公的人品极差”】
【鲁僖公扶持齐桓公的儿子(公子雍),和如今“美国扶持反对派”有异曲同工之妙,搞不好齐桓公的儿子(公子雍)冷不防给齐孝公来个“恐怖袭击”】
最后,鲁僖公从齐国的战场回到鲁国,没有祭告祖庙(做坏事不告祭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