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十月,鲁襄公、晋侯(晋平公)、宋公(宋-平公)、卫侯(卫殇公),郑伯(郑简公)、曹伯(曹成公)、莒子(莒犁比公)、邾子(邾悼公)、滕子(滕成公)、薛伯、杞伯(杞孝公)、小邾子(小邾穆公)在鲁国济水上会见,重温湨梁的盟誓(前557年),一起进攻齐国
齐灵公在平阴抵御,在防门外挖壕据守,壕沟的长度有一里(平阴城,在济北卢县东北。其城南有防,防有门。於门外作堑横行,广一里,故经书“围”。)。
齐国的夙沙卫说:“如果不能作战,还不如扼守险要为好(谓防门不足为险)。”
齐灵公不听。
诸侯的士兵进攻防门,齐军战死很多人。
范宣子(士匄,中军佐)告诉析文子(齐大夫子家)说:“我了解您,难道敢隐瞒情况吗?鲁国人、莒国人都请求带一千辆战车从他们那里一往西北,一往东北打进去,我们已经答应了。如果攻进来,贵国君王必然丢掉国家。您何不考虑一下!”
析文子把这些话告诉齐灵公,齐灵公听了十分恐惧。
晏婴(晏平仲,“晏子使楚”说的就是他)听到了,说:“国君本来没有勇气,而又听到了这些话,估计撑不住了(不能久敌晋)。”
齐灵公登上巫山,准备远望晋军的动态。
而晋国人事先就派司马完成了以下几个任务:
1、不管山林河泽的险阻,即使是军队达不到的地方,也命令士兵树起大旗,并布置稀疏的军阵(疏建旌旗以为陈,示众也);
2、再让战车左边坐上真人,而右边放上伪装的人(假人,伪以衣服为人形也,建旆以先驱)。
3、最后,用大旗作为向导,战车的后面拖上树枝,扬起尘土,跟着大旗走(城濮之战中,晋国也曾用此计迷惑楚军)。
于是,战车纵横,旌旗招展,漫山遍野的尘土在空中飞扬。
齐灵公看到,害怕晋军人多,旗帜也没有不张开,就离开军队脱身回到军营(这仗没法指挥了!)。
【嘿嘿~这好像《三国演义》中,张飞“马拖柳枝把曹瞒”的桥段~】
到了十月二十九的晚上,齐军夜里逃走。
师旷告诉晋平公说:“乌鸦的声音愉快,齐军恐怕逃走了(鸟乌得空营,故乐也)。”
邢伯(晋大夫邢侯)告诉中行献子说:“有马匹盘旋不进的声音(夜遁,马不相见,故鸣),齐军恐怕逃走了。”
叔向告诉晋平公说:“城上有乌鸦,齐军恐怕逃走了。”
……
——分割线——
【“七穆”族长继承顺序表】
罕氏:公子喜(子罕)→公孙舍之(子展)→罕虎(子皮)→罕婴齐(子齹)→罕达(子姚)→罕魋→公孙鉏→罕朔
驷氏:公子騑(子驷)→公孙夏(子西)→驷带(子上)→驷偃(子游)→驷丝→驷乞(子瑕)→驷歂(子然)→驷弘(子般)→公孙黑(子皙)
良氏:公子去疾(子良)→公孙辄(子耳)→良霄(伯有)→良止
国氏:公子发(子国)→公孙侨(子产)→国参(子思)
游氏:公子偃(子游)→公孙虿(子蟜)→游眅(子明)→游良→游吉(子太叔)→游速(子宽)→公孙楚(子南)
印氏:公子舒(子印)→公孙黑肱(伯张、子张)→印段(子石)→印癸(子柳)
丰氏:公子平(子丰)→公孙段(伯石)→丰施(子旗)→丰卷(子张)
——分割线——
郑国的子孔(公子嘉,孔氏)打算背叛晋国,而引来楚国的军队,借此除掉反对自己的大夫们。
子孔(公子嘉,孔氏)派人告知楚令尹子庚(公子午),子庚没有应许。
楚康王听到此事,派扬豚尹宜转告子庚说:“国内的人们认为我主持国政而不出兵,死后就不能用规定的礼仪安葬祭祀(不能承先君之业,死将不能先君之礼)。我即位后,到现在五年,军队不出动,人们恐怕认为我只顾自己安逸而忘了先君的霸业了(已未尝统师自出)。大夫考虑一下,怎么样?”
子庚(公子午)叹息着说:“君王大概是认为午在贪图安逸吧!我这是在为国家着想呀!”
子庚接见郑国的使者,叩头然后回答说:“诸侯正同晋国和睦,下臣请求试探一下。若是可行,君王就继续出兵。如果不行,收兵退回来,可以没有损害,君王也不会受到羞辱。”
于是,子庚在汾地颁发武器,并训练军队。
当时,郑国的子蟜(公孙虿,游氏)、伯有(良霄,良氏)、子张(又称伯张,公孙黑肱,印氏)正跟随郑简公攻打齐国,
子孔(公子嘉、孔氏)、子展(公孙舍之,罕氏)、子西(公孙夏、驷氏)留守郑国。
子展(公孙舍之,罕氏)、子西(公孙夏、驷氏)二人知道子孔的阴谋,就完善城郭,加强守备,并入城堡固守。
因此,子孔(公子嘉、孔氏)不敢和楚军会合。
楚军攻打郑国,驻扎在鱼陵。
右翼部队在上棘筑城,就徒步渡过颍水,驻扎在旃然水边(将涉颍,故於水边权筑小城,以为进退之备)。
薳子冯、公子格率领精锐部队攻打费滑、胥靡、献于、雍梁,向右绕过梅山,进攻郑国东北部,到达虫牢然后回师。
子庚攻打郑国的纯门,在城下住了两晚,然后回去。
军队徒步渡过鱼齿山下的浩水(鱼齿山之下有滍水,故言涉水),遇到大雨,楚军多数被冻坏,军中服杂役的人(后勤)几乎死完了。
——分割线——
晋国人听说楚军侵袭郑国,晋国的师旷说:“没有妨害。我屡次歌唱北方的曲调,又歌唱南方的曲调。南方的曲调不强(歌者,吹律以咏八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也。师旷唯歌南北风者,听晋、楚之强弱),多是象征死亡的声音。楚国必定徒劳无功。”
董叔说:“岁星多在西北(岁在豕韦,月又建亥,故曰“多在西北”),南方的军队不合天时,必定不能成功。”
叔向说:“成败在于他们国君的德行(天时、地利不如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