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岭集偏西南六里处有个叫苏阁的村子,东临南新河东支,北靠平舆至安徽临泉的333省道,交通方便,景色优美。这里的“阁”有三种含义,一是建筑名,二是寺院名,三是村庄名。不过这苏阁古名叫梳妆阁,今名叫苏阁。
梳妆阁是怎么回事?梳妆阁为何又演变为苏阁?说起来话就长了。
传说古代贾岭这个地方确实有道岭,西北东南走向,名十字岭,因岭中生有金鸡,又名金鸡岭(贾岭的“岭”就是由此而来)。岭上林木丛生,遮天蔽日,一班子强盗经常出没其间,杀人越货,干了不少坏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国君楚平王,他的的太子(名芈建)已经十五岁了,到了聘娶的年龄。楚平王为了向中原扩张,便与秦国联合,聘秦景公的长女秦哀公的长妹孟嬴(古人对女子称姓不称名,孟为姐妹中年龄最长者,嬴为秦国国君之姓)为儿媳妇。孟嬴天生丽姿,美若天仙,且身有口香、气香、肤香、肢香、发香等五香,因此乳名五香,人称五香女。
下聘书的时候是楚平王的宠臣费无极去的。费无极是太子建的老师,为人花言巧语,诡计多端,一心往上爬。太子建很讨厌他,曾说日后继了位必定要贬斥他。太子建还有一位老师,就是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伍奢忠厚老成,为人正派,太子建很尊敬他。费无极怕平王归天太子建继位后,伍奢必定能得到重用,而自己必定没有好果子吃,便怂恿楚平王,命太子建和伍奢去镇守城父(今河南襄城西),踢开了绊脚石。
费无极来到秦国,发现孟嬴十分貌美,而且身有异香,便心生一计,想借此机会阻止太子建继位,并除掉伍奢,自己实实在在的做令尹(即相国)。
费无极回到郢都,在楚平王面前极力夸赞孟嬴长得天下无双,堪称绝世佳人,劝楚平王娶了孟嬴。还说孟嬴愿意嫁给太子就是为了日后当王后,现在就让她当王后,有何不好?开始楚平王怕名声不好,无法向太子交代,不同意。费无极立刻舞动如簧之舌,说楚晋两国经常交战,大王若与秦国通婚,有利于两国交善,可以共同对付晋国,大王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不必单看眼前名声。还说,微臣一定能把事情做得天衣无缝,神不知鬼不觉。楚平王本来就好色,听费无忌这么说,就答应了。
第二年,费无极作为楚国的迎亲大使,到秦国去迎接新娘。回程路上,新娘五香女坐的是金顶八抬大轿,装饰精美;她的贴身侍女马丫环坐的是银顶小轿,小巧玲珑。从咸阳回归郢城本来应该走直线,路途近,可费无极有心事,偏偏让绕道郑国、宋国,绕了一个大弯子,目的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是为太子建娶亲。
这一天,迎亲队伍来到项地金鸡岭南边,天已经黑了,费无极说:“听说金鸡岭林木丛生,盗贼经常出没,今日天晚了,为免生意外,我们暂且住下,明日再行。”第二天,五香女梳洗打扮时,费无极又说:“为防山贼抢劫,公主和侍女把服饰换一下,再把轿换一下,公主坐银顶轿,侍女坐金顶轿。”孟嬴五香女不知费无极险恶用心,就答应了。出发后,先向北走了七八里,路过金鸡岭下,然后又折向西南走上了官道。
进了京城,费无忌也不讲换轿的事,直接把银顶轿和五香女抬入王宫大院,把金顶轿和侍女抬进太子府中,然后指挥迎亲队伍吹吹打打,两下里同时拜了天地。费无忌完成了他的掉包计,但太子建和五香女却全然不知。
常说纸里包不住火,一年后太子建终于知道了费无极干的这件坏事,咬牙切齿的说,只要我继了位,不杀费无极誓不为人。费无极害怕了,便诬告太子建与伍奢密谋造反,楚平王于是诏杀伍奢和和太子建。太子建得到消息后逃往宋国,伍奢的二儿子伍员(伍子胥)勇而多谋,识破奸计后逃奔吴国。伍子胥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得吴国王位,拜为相国。伍子胥为报父仇,带领吴国兵马伐楚,攻下郢都,杀了费无极,鞭打平王尸。楚国遭受极大损失,几乎灭国。这全是因为费无极这个谗谀小人怂恿楚平王**误国造成的。
这件事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里有记述,属于信史。但是民间却说是楚吴联姻,并且编写了“金顶轿换银顶轿,五香女换马丫环”的戏剧,在豫东一带广为流传。楚平王之前,楚吴两国就经常发生战争,是仇国,通婚是不可能的。为啥民间却说是楚吴联姻呢?大概是楚吴相邻,两地的人民讨厌战争,希望两国能够修好安居乐业,于是希望吴楚能够联姻,以此和好,但是联姻之后又因奸臣当道导致了新一轮的吴楚战争。于是就编造出这么一个故事,让人们更加怀念忠臣,痛恨奸臣。当然这都是题外之话。
那个时候梳妆阁应该是一个住人的聚落,不然,费无极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让太子妃住在荒野之中。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个悲剧,就在公主和侍女梳妆的地方建阁一座,名曰梳妆阁,村遂以阁名。不过在梳妆阁之前叫什么已经无从考证了。
梳妆阁很神奇。古梳妆阁前有条东西官道,传说每有骑马者路过阁前,马匹就会止步不前,浑身打颤。骑马者只有下马,走进阁里拜上一拜,方可上马继续前行。有坐轿者经过阁前,总会觉得头晕,也必须下轿到阁里叩拜,才能平安。骑马的、坐轿的都是官员,官员到阁前尚且如此,村里百姓也都有样学样。谁家有女儿出嫁,娘都会带着女儿阁里梳妆打扮一番,讨个吉祥。后人还在阁里放一把开过光的紫檀木梳,供准新娘子梳头。据说用这把梳子梳了头,就不会生头疾。
关于梳妆阁,还有一个更为神奇的传说。不知多少朝代过去了,古老的梳妆阁得不到修缮,阁体开裂,摇摇欲坠。一天,村里来了个锢漏锅的,大声吆喝着:“锔缸——锔盆儿——锢漏锅,专箍难箍的大家伙!锔缸——锔盆儿——锢漏锅,专箍难箍的大家伙!”
这锢漏锅的确实有本事,一口铁锅出现了小洞,他把化好的铁水用破鞋底托着按在锅底破洞上,再用另一个破鞋底从锅里面一压,洞就补严了。一个细瓷碗不管烂几半儿,只要不少块儿,他用金刚钻刺刺楞楞钻几个眼儿,小铜锔子爪子一端放眼儿里一端搭住眼儿,用小锤儿啪啪啪轻轻一敲,锔子就合上了,碗就像新的一样滴水不漏。看得人们啧啧称赞。
这时一个小伙子说,老师儿,俺村西头有座阁,阁体裂开了,你能不能锔?锢漏锅的听了笑道,这有何难?挑起挑子径向村西走去。人们觉得不可思议,跟着去看稀奇。
来到阁前,锢漏锅的不见了,只见一条数丈长的大长虫(蛇)把阁体缠绕数圈,长虫头还能伸到阁旁的水塘里喝水。众人被这景象惊呆了,个个屏住呼吸不敢声张。只见阁体上的裂缝慢慢缩小,不一会儿,阁体完好如初。人们知道这锢漏锅就是神仙,急忙跪倒磕头。磕罢头再抬头看时,那大长虫化作一股白烟慢慢升空。
不知哪一朝哪一代,梳妆阁旁建了一座庙宇。关于庙宇的建造也有一段故事。故老相传,南方某地建寺院,用马车拉了几十尊石神像,经过梳妆阁的时候,三匹大骡子累得精疲力竭,汗水淋淋,走不动了,任凭赶车的用大鞭怎样抽打,再也不肯前行一步。
无奈之下,主人跳下车来,看了梳妆阁旁的地势,觉得这里风水极佳,喃喃道,难道说神像愿意留在这里吗?真有这个意思就留在这里吧!于是就求村人卸下神像,就地建了一座庙宇,将神像供奉其中,寺院就以梳妆阁命名。从此历朝数代,宝刹古阁巍峨雄伟,交相辉映,尤为壮观。庙内古树参天,僧侣众多,晨钟暮鼓,念经声不绝于耳。方圆百十里,前来拜佛敬天、祈福禳灾、求子嗣祛病痛、求吉祥平安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到了明初大移民时,苏姓移民从山西来到项城,听说贾家岭西南有座梳妆阁,这苏姓把舌尖后音读成舌尖前音,以为梳妆阁的“梳”就是“苏”,认为遇到本家了,便寻了来在这居住下来。渐渐的梳妆阁村就演变为苏阁村了,这座寺院也成了苏阁。
清宣统三年《项城县志·祠庙志》曾有记载:“苏阁(寺名)在城西南黄集牌(清朝时项城划分八十八牌。比现在的村委会大),香火地九十六亩,杨氏、李果、李满(等人)施(舍)。”至于杨氏、李果、李满都是什么时代的人,难以考证了。
楚平王强娶儿妇的事情发生在楚平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27年。根据口头传说,截止到现在,梳妆阁(包括村名、建筑名、寺院名)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是项城市境内最最古老的村庄。梳妆阁(包括村名、建筑名、寺院名)改为苏阁(也包括村名、建筑名、寺院名)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朝末期,苏阁寺院还存在,还有香火。到了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匪患频发,百姓流离失所,没人顾得上古阁古庙了。古阁古庙年久失修,也就渐渐倾圮了,数十座石神像散落在荒草丛中,任凭日晒雨淋,成了鼠兔乐园。此时西边的路阎庄为防土匪建寨,将古寺阁砖全部拉走建寨了,只剩下石神像无人问津了。
1958年大炼钢铁,石头是炼钢铁的分离剂,这些石神像全部填进土高炉了,化成了一堆石灰。钢铁没有炼成,石神像成了人们口中的记忆。
如今,苏阁村村民又重新建起了梳妆阁,塑造了神像,但其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了。然而,由古阁衍生出来的一个个神奇而又动人的传说故事,仍广为流传,且脍炙人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个村民在古阁遗址上取土时,曾经挖出用青砖和石灰砌的古阁根基。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就是做建造房屋根基用的,这说明梳妆阁建造时间应该在春秋时期或者稍晚的战国时期。还有一人曾在苏阁寺院挖出硕大的千年古柏树根,由此印证苏阁寺院应建在北宋年间。在庙院重建时,又挖出大量汉砖碎块。
2014年11月,在苏阁村东头发现一座古墓,项城市和周口市考古队进行发掘,挖出一些墓砖和陶片。专家们经过研究鉴定,确定这座古墓是汉代平民墓,距今约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这一发掘再次证明,苏阁村是个古老的村落。
专家们多方考证,古梳妆阁遗址,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项城境内为数不多的古阁建筑。同时也印证了“金顶轿换银顶轿,五香女换马丫环”的传说并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