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镇有个双庙村,清初王姓从王楼迁此居住,因村东头原来有座土地庙,并排有两门,形同双庙,因此村以庙名称双庙。付集镇也有个双庙村,清乾隆年间李姓从今高寺镇李营迁来居住,李姓因经营木业发财致富,在村头建了两座庙,其中一座是土地庙,人称李双庙,简称双庙。两个双庙得名原因大致相同。
不单这两个村庄有土地庙,土地庙多得很。土地庙,又称福德庙(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旧时全国各地乡村均设有土地庙。中国土地广博,有多少土地庙呢?清代有人说,每县设有一座孔庙,全国的孔庙也不过三千余座;而每村都设有一座土地庙,那么全国的土地庙竟达三十余万座。从数量上说,土地庙竟然是孔庙的一百倍!
但土地庙的规模却大大逊色于孔庙,孔庙基本上是群建筑,有棂星门、泮池、大成殿、东西庑、明伦堂、乐育堂、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高大宏伟,中轴分明,左右对称,有帝王气象。大成殿内塑有高大孔子造像,还有四配、十二哲配享。
而土地庙则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就那么一间小房子,高的也只如同正常房屋,低的则不到两米,甚至更低;面积大的十几平方米,小的则仅有几平方米。甚至有人在树下或路旁,随便以两块大点的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了,从规模上看十分寒酸。有的塑像,有的不塑像,直接以长尺许宽二寸的木板,题上某某土地就完事了。
土地庙里供奉两尊塑像,须发皓然者为土地公,也叫土地爷或土地,妆髻别簪者为土地婆,也叫土地奶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土地庙,土地公的名称也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皆随地而得名,有按土地庙所处位置命名的,如村头土地、桥头土地、花园土地、田头土地、青苗土地、山川土地;也有按家堂祭祀命名的,如栏头土地、灶头土地、床头土地、长生土地、庙神土地等等。
土地神古时候叫社神。古人认为万物皆为神,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故被视为无穷力量的神灵。古人尊天而亲地,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社,从示从土,示就是祭祀,土就是大地,合起来就是祭祀大地。所以,社是祭祀的场所,也是公众聚会的地方,土地神就是社神。《左传·通俗篇》云:“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土地神为守护社里之主,谓之上公。”因此对土地的崇拜和对天帝的崇拜,具有重要的意义,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
古代土地神地位极高,也称为后土。那么后土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后”与“後”不是一个字,现代统一用“后”了。“後”是前后的后,而“后”是“司”字的反写。“后”字创自夏启的史官,因为夏禹曾任舜时的司空,夏启家天下以后,认为子孙后代不敢与皇祖大禹比肩等列,故把“司”字反写为“后”,两者都有“子承父业”的意思。夏后氏指的就是大禹,所以“后”就成了帝王称号。
人们常说“皇天后土”,皇天就是天神,后土就是土地神,后土与皇天能并列起来,可见其地位之高。古人常常把祖先神化,夏朝人也不例外,夏禹后人称其为“后”,就是把他神化为掌管大地的神,也就是社神或土地神,并且是最早的社神或土地神。古人又常把“社稷”连用,通常作为国家的代称,祭祀典礼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长官主持,典礼也只能在社稷坛进行。《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称土地神“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国城之内,立坛祀之”。当然,稷,是谷神,周朝的先祖稷或后稷就被是谷神。那时的国家不是人民的,而是一家一户的。有夏一代,祭祀社神就是祭祀夏禹,一直祭祀了几百年。
到了般商时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的范围稍稍扩大了一些,据《礼记·祭法》载,同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文称:“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不但天子祭祀土地神,就连诸侯甚至大夫也可以祭祀土地神了。这个祭坛就是土地庙。显然这时的土地神已带有地域性、等级性。
汉武帝时,曾将“后土皇地祗”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这是国家的土地神,设社稷坛祭祀。各国、州、郡、县也希望得到土地神的保护,也把自己地域上的土地神封为最高神,也建了自己的土地庙祭祀。这时的土地神地位虽不及夏代后土那样可以与皇天并列,但地位还是很高的,一般平民是没有资格祭祀土地神的。
东晋以后,世禄世卿的世袭制度早被粉碎了几百年,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也逐渐完善,不但国家祭祀土地神,各国、州、郡、县祭祀土地神,就是一般乡村也可以祭祀土地神了,也都建起了土地庙。土地神也从国家神、州郡县神等显赫的大神逐渐演变为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了,成为一位末等的小“芝麻官”了。以至于演变为明清小说中所描写的猥猥琐琐见神就跪拜的土地老儿了。
原属自然崇拜的社神逐渐人格化、社会化,社神的地位不断跌落。社神就像一位仕途失意的官宦,逐级降职。虽然由皇帝专祀的国家的社神祭祀不断,但失却了民众的参与,名存实亡。社神的名称逐渐消失,土地神倒普及起来了。土地神渐渐成为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保护乡里安宁平静,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遍布各地,香火颇旺。唐代城隍信仰盛行后,土地神的辖区更加缩小,成了城隍的下属。
至明代,土地神已遍及全国各个乡村,凡是有土地的地方皆有土地神的存在,土地庙也就特别多。究其原因,这与皇帝朱元璋有关系。传说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正是因为有了土地神的保佑,他才做了皇帝,自然就尊崇他的出生地,他的子孙自然也尊崇土地神、土地庙。建文帝修造南京铁塔时,曾在塔内特地辟一“土地堂”,以供奉土地爷。上行下效,小小的土地庙,地位低微的土地神,倍受崇敬,在民间兴盛起来。
土地神虽然官不大,但管的事却不少。他要管辖区内的婚丧喜事,定亲时,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贴压在土地庙的香案下,以此判断两人的命相是否相和。娶了媳妇要到土地庙报到,表明添人进口了。生下孩子要提着酒肉到土地庙“报户口”,不然就会生灾害病。死了人的第一件事是到土地庙“报丧”,因为死者的鬼魂要由土地神送往城隍府。
土地爷还管辖区内大小事务。举行祈福禳灾的重要祭祀活动,供桌上都要设土地神,请土地神到场。村中发生瘟疫之灾、水旱天灾、虎狼之患,祈求土地消灾除患;发生盗窃之事、斗讼之争,祈求土地指点迷津、主持公道。建房造屋,搭猪圈,设牛厩,也要备五碗菜、一副蜡烛香、两杯酒,摆在地中间,然后叩拜祝念土地菩萨保佑,祭毕才可破土动工。平时外出做事,也要向土地庙燃香点烛,供上一刀肉等,下跪膜拜,恳请神灵保佑平安无事。甚至有了心事,人们也喜欢向他吐露心声,向他祈愿。村有土地神,家有灶王神,他们都是最接近人生活的神。
土地庙前常挂对联有:“庙小神通大,保佑一方人。横批,有求必应”“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莫笑我庙小神小,不来烧香试试;休仗你权大势大,如要做恶瞧瞧。”正说明土地神的职责。
一般神祗没有配偶,然而土地公这个级别最低的小神却有土地奶奶。据说,玉皇大帝委派土地神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抱负,土地神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土地奶奶却极力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功能。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奶奶反驳说:“如果大家都变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土地公无话可说,也因此打消这个原可“皆大欢喜”的念头。玉皇大帝准许他俩一同下凡,世间就有了今天的贫富悬殊差别。
当土地公下到凡间后,见到人们因为亲人去世而号啕痛苦,不由起了恻隐之心,想将死者复活,又被土地婆拦住:“生死乃因果轮回,不可随便更改。如果人人都长生不老,这世界岂不沦为人吃人的世界了?”土地公只好打消了自己的想法。世上觉得土地奶奶太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不肯供奉她,却对土地公推崇备至。因此,土地公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土地奶奶却没有任何职责。
社神是夏禹,夏禹那么英明伟大的神明,日理万机,国家大使还管不过来呢,不可能去顾及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地方的琐事啊!那么各地的土地神是谁呢?
在民间信仰中,神明多半有明确的出身,这都是姜子牙斩将封神的结果。姜子牙封的有灶王神,却没有封土地神,因此土地神的出处很多。传说,周朝官吏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任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享年一零二岁。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发展。土地神又名福德正神,即由此而来。
还有一个传说,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张明德,主人赴远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张明德带女寻父,途遇风雪,脱衣护主,因而冻死途中。临终时,空中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字,就是这个忠仆的封号,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感动之余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所以,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民间最早传说称为土地爷的是汉代蒋子文,广陵人。汉末为秫陵尉,追贼到钟山下,贼击伤其额,顷刻死。到了东吴孙权掌权后,在路上见到蒋子文,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平生。孙权吓得回头就走,蒋子文追上去,说:“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祠。不尔,将有大咎。”孙权为蒋子文立庙堂转号钟山为蒋山。
此后,各地土地神渐自由对当地有功者死后所任,且各地均有土地神。如南朝宋沈约为湖州鸟镇昔静寺土地神,南宋岳飞为临安太岳土地神。土地神不一,名目也繁多。
凡是有土地的地方皆有土地神的存在,秣陵双庙、傅集双庙就说明了这一点,其实项城各村旧时都有土地庙,解放后作为迷信被扒掉了,近年又有兴建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