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县(秣陵镇)有道名菜,叫“吃鱼还鱼”,听说过吗?今天别说项城人,就是正儿八经的秣陵镇人,也未必听说过,吃,就更不用说了。什么叫“吃鱼还鱼”,听我告诉你。
所谓吃鱼还鱼,也就是顾客吃这种鱼的时候,一不用筷子夹,二不用汤勺舀,只须把一根麦秸管子插到鱼肚子里,用嘴噙着吸,就能把鱼体内的肉吸得干干净净,只剩下骨架和外皮,看起来还像一条完完整整的鱼,这就是吃鱼还鱼。
谁会做这道名菜?金朝选,他是清朝末期项城县城里人。项城旧县衙在秣陵镇,位于西大街偏西段路北,也就是今天的粮食仓库,县衙对面路南有棵几搂粗的大槐树。大槐树底下有家鱼馆,名叫金家鱼馆,就是他开的,专门经营这道名菜。因为这道菜名气特大,前来来品尝的顾客多得数不清,因此金家鱼馆里的生意格外好。
金朝选怎么会做这道名菜?是他祖传的手艺吗?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哩!
金家鱼馆原来叫金家饭馆,金掌柜的会做热凉各种菜肴,当然也包括鱼。别的菜肴不说,就说做鱼吧,什么清蒸鲤鱼、红烧鲤鱼、干煸鲫鱼、清炖鲢条,样样在行。
因为这饭馆对面就是县衙,那些打官司告状的,抓差办案的,传递公文的,走亲访友的,请客送礼的,常来这里喝酒吃饭。有头有脸的乡绅、官员就不说了,就连县太爷都时常来光顾他这个小饭馆。金家饭馆巧占了地利,可谓得天独厚。
客人多生意多,十几张八仙桌子天天爆满,一天到晚不熄火,别说掌柜的金朝选,就连那些采买原料的,掌锅耍勺子的,招呼客人跑堂的,烧锅择菜叶的、端盘子洗碗的,没有一个消停的。时间长了,从掌柜的到大厨,到伙计,再到佣工,都和那些头面人物混得很熟,见他们过来,远接远迎,殷勤招待。
如果来客是箍炉锅担担的,耍猴卖艺的、推车子卖蒜的,带有两腿牛屎种庄稼的,想吃碗面条,你就等吧,大桌酒席都应酬不及了,哪有时间给你做啊?非要在这吃不行,好,大桌退下来的残汤剩菜给你弄点,站一边吃去吧!心里不满意你也别吭气,要是胆敢发表意见,必定会惹恼那些小堂倌,不是骂你几句难听的,就是一句话呛死你。
鸽子的习性是有瓦房不去草房家,有楼房不去瓦房家,人们便把那些巴结权贵看不起穷人的人叫鸽子眼。因此人们都气愤的说金朝选是“鸽子眼”,称金家饭馆为“鸽子馆”。金朝选和伙计们说,鸽子眼咋啦?有本事你也当官去!有能耐你也开个饭馆去!
有一天,来了个白胡子老头,身穿一件补丁摞补丁的破棉袄,头戴一顶开花四炸的猪肚子帽,脚蹬一双露着脚指头的通风凉鞋,腰里扎了一根破草绳,一屁股坐在雅座上,喊了好几遍,才唤来堂倌,没等点菜又招呼高贵客人去了。老头儿也不急,就坐在那儿等。客人走了一批已又一批,就剩下了老头儿了。堂倌这才来到跟前似笑非笑的说:“老头儿,刚才人多忙活不过来,忘了招待你,有些对不住,你是想吃猴头燕窝,还是想吃海参鱼翅?”
老头明知堂倌是在取笑他,也不恼怒,却笑着说:“俺是乡下老冤(地位最低等),也吃不起那些名贵菜肴,你就给我做一个鱼吧!”堂倌撇着嘴说:“老头儿,别说一个鱼,你就是要千儿八百个菜也难不住!光鲜鱼俺这儿就能做上百种,你说要哪一种?”老头儿仍旧笑吟吟的说:“别的我不要,你就给我来一个吃鱼还鱼吧!”
堂倌一听,觉得这菜名有些稀罕,急忙翻看菜谱,可是从头查到尾,也没找到“吃鱼还鱼”这道菜,头上直冒汗,说:“老先生,你等等。”赶忙到厨房间去问师傅,师傅摇摇头说:“没听说过,问掌柜的去。”金朝选听了这菜名,就觉得老头儿有点来历,急忙把老头儿请进里屋,又是献茶又是点烟,再三道歉,说:“老先生,伙计招待不周,都是因为我教育不到,敬请海涵,还望老先生多多指教!”
老头儿说了句:“金掌柜的场面大,见识广阔,说指教可就折杀小老儿了。”说罢起身走进厨间,从缸里取出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不褪鳞不剖腹不加面芡,用湿手巾包住头,直接放进油锅里,炸得金黄焦酥,捞出放了茴香、肉桂、酱油、糖醋盐等各色作料,又放入滚水锅内小火慢熬,过了半个时辰,开锅了,刷时间清香四溢,弥漫房间。老头儿把鱼盛到盘里,端到金掌柜的面前,对说:“掌柜的,献丑了,尝尝小老儿做的这个鱼怎么样?”
金朝选一看傻眼了,这鱼卧在盘里,还跟活的一样,鱼鳞片片可辨,鱼眼还骨骨碌碌动弹哩!心想,这样的鱼,别说见过,连听说也没有过,更不要说吃过了。老头儿见金掌柜的愣愣的站在那里,笑着说:“金掌柜的请用啊”金掌柜的不知如何吃用。老头儿到厨房外边房檐上抽了一根麦秸莛子,掐掉两头节子,递给金朝选,笑眯眯的说:“金掌柜的,插进去吸个试试看!”金朝选把麦秸莛子插进鱼肚子里,吸了起来,说来也怪,一条好端端的鱼竟然全部变成了肉酱,吸进了嘴里细品那味道,甜中带酸,咸中微辣,实在可口!直到把肉酱全部吸完,那鱼仍然原封不动的卧在盘中。
金朝选吃吧,连声叫好,问:“老人家,这道菜叫什么名字?”老头儿说:“要说名字我还没想好,暂且还叫‘吃鱼还鱼’吧!”金朝选当即冲着老头儿又是作揖又是打躬,一口一个“师傅”的叫起来,恳请老头儿传授这种鱼的做法。老头儿这才语重心长的说:“要说学绝技倒也不难,但要心地纯正,无论穷富一样看待,以礼待人,以诚待客,笑脸迎送,只有这样,生意才能越做越好!”金朝选点头称是,并向老头表示痛改前非,丢掉看人下菜的坏毛病。老头儿见他有了诚意,才约定好半月后来馆里亲自传授。
从那以后,金家饭馆彻底变了样儿,雅间不分有钱没钱按先来后到顺序坐,不论花钱多少一样笑脸相迎。顾客见金家饭馆态度改变了,你来我往,陆陆续续不断,一天到晚关不住门。半月后,白头发老头儿果然来了,向金朝选传授了绝技。于是“吃鱼还鱼”成了金家饭馆的一道名菜,金家饭馆也改名金家鱼馆,客人来的更多了,几乎要排队等着。
后来,袁世凯到金家鱼馆吃过这道菜后,也觉得好极了,就把金掌柜的请到北京,专门为慈禧太后做这道菜。慈禧太后吃了,连声说“好”,把金掌柜的封为“御厨大师”,让他专门为自己做这道菜。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战争频繁,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不安,金家鱼馆的人为避乱逃到乡下,后来改行种了庄稼。老辈人都死了,“吃鱼还鱼”的绝技也失传了。
现在,只有八九十岁的老项城的人走到大槐树底下,才会说,这个地方过去就是金家鱼馆,他家做的“吃鱼还鱼”是天下一绝。六十多岁的老项城人还朦朦胧胧的听老年人说起过“吃鱼还鱼”这道菜,有时候还喷大话,说:“项城金家名菜‘吃鱼还鱼’你吃过没有?反正咱吃过!”其实,这个年龄的人连见也没见过。
再过几年,恐怕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连“吃鱼还鱼”这道菜名都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