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在这里跪着,还是先回箩蔓宫吧。”他作势要拉起我,对着旁边的手下一挥,一旁的侍从拿了一件披风递给他,他又裹到了我的身上。
“我不想回去。”
他搓了搓我冰凉的手,说:“先回去吃些东西,再来,可好?”
我心中百感交集,不知如何回答。
他轻叹口气,顿了顿说:“玄鸟,细雨伤身。我答应过皇兄要照顾好你的,若你生病,我想皇兄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乐。”
他拿出手绢,为我擦了擦脸上的泪水和雨水。
我突然感觉道一阵炙热的视线落在了我和景后卿的身上,这股沉重的压力压的我喘不过气。
我和景后卿同时转身,便看见了景玺猷和其随从,他身边之人为了打了油伞,阻隔了雨和他之间的交集。
景玺猷……景玺猷……
他似是心中极为不悦,凤眸一眯,脸上闪过一抹怒色,危险的神情在瞬息间变得肃杀。
我突然觉得很累,疲倦不堪,我恹恹的垂手任那水珠滴落到地上,淡淡的应着景后卿:“那我一会便回来。”
“好!”
说完,我便头没有再看景玺猷一眼,离开了永安宫。
在古代,帝、后之丧,称国丧,也被称为“凶礼”,和登基、婚礼、寿辰一样重要,由礼部、銮仪卫和内务司共同办理,皇帝的丧葬排场和他们活着时一样,处处表现出他们至高无上的尊严与奢华,所耗用的钱财不计其数。
皇帝在生前就要选择好陵墓地址,东黎历代皇帝和后妃们的陵墓选在东陵和景陵两处。他们在位时就营建自己的“地下宫殿”,至于棺木器厂(皇帝称“梓宫”)要用金丝楠木,所花运费要以数十万两白银计。棺木做成后,要刷上四十九道漆。皇帝咽气晏驾之后,要择吉时良辰入殓。入殓之后,还要不断地举行法事和吊唁活动。在德胜门还要演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在演杠时,还要日夜施工,抢修去陵墓的御道。
东黎永和二年,帝崩,众皇亲宗室及文武百官亲赴东陵。
出灵那天,先用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而出,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1628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禁军兵勇。然后是皇亲国戚、宗室及文武百官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和道姑,他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从建邺到陵地,沿途几百里,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