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名文赏析》(上下)
吾以为凡为中国文人者,须获有欣赏《六朝名文赏析》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目录
一、序言
二、前言
三、篇目表
王粲登楼赋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丕又与吴质书
曹植洛神赋并序
诸葛亮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李密陈情事表
陈寿隆中对
刘琨答卢谌诗并书
王羲之兰亭集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桃花源记并诗
五柳先生传
谢惠连雪赋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芜城赋
谢庄月赋
孔稚珪北山移文
江淹恨赋
别赋
丘迟与陈伯之书
吴均与朱元思书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峡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庾信枯树赋
哀江南赋序
四、正文
五、主要参考书目
六、后记
1、六朝文学概述
2、六朝别集选录
3、六朝名句选录
4、部分注释献疑
七、后序
序言
徐多珍
李君以近百万字之《六朝丽文赏析》(上下),嘱我作序,并声称为立言不朽。古人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古人而言,撰书立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以扬名当世,亦或藏之名山,传之同好,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追求。但在今人而言,又有多少实际意义?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尘世嚷嚷,茫茫人海,无非是灯红酒绿、名利往来。感念其一片痴心,又篇幅浩繁,下面仅就本人浅疏认识虚誉几句。
六朝(本书指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时期。在这近四百年间,政治舞台风云变幻,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此起彼伏,再加上军阀作乱、农民暴乱、南北对峙攻伐,社会长期分裂,战乱频仍,为中国历史所少见。虽然也出现过西晋时期的短暂统一,但就总体而言,分裂割据始终处于时代的主导地位。同时,文字、文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整个文字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及生死、游仙、隐逸的文学主题。另外,在分裂中有融合,在破坏中有建设,出现了新的经济区域。在“十六国”时期,北方的辽西地区和凉州地区即已得到较好的开发。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六朝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重要阶段。可以说,自魏晋至南北朝是继春秋战国以后一次更为波澜壮阔但也伴随着更为血腥残暴的民族迁徙和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士族门阀制度。由于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特权,这种制度的盛行导致了复杂的阶级关系和森严壁垒的等级制度。它阻碍了庶族出身士人的仕进之路,加剧了士庶矛盾,并对这一时期文学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社会的剧烈动荡,不但造成文化载体的大量损失,而且打破儒家一尊的局面,刺激多种文化因素的蓬勃生长、重家轻国观念的泛滥和胡汉文化的融汇合流。六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思想自由活跃的时代。儒学定于一尊的局面被打破,刑名法术之学受到一些政治家的青睐,魏晋玄学以及民间的道教、外来的佛教为乱世士大夫所欢迎。总之,各种思潮纷纷兴起,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尤其出现了一股重视个体价值的社会思潮,推动了社会思想和学术多样化的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文学、音乐、绘画、书法以及雕塑、园林建筑等艺术的发展。历史公例已证明,在个性遭到禁锢的时代,艺术也就难以繁荣发展。六朝时期多元化的思想格局,哲学思想的活跃,也带动了文艺思潮的活跃。文学的自觉、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无不是其特征。就文学的主题而言,六朝文学不再是“天人合一”经学思想的附庸,脱出了政教的色彩和两汉美刺教化的文学功利原则,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现实人生和个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人成为文学的真正主题。这一时期文学创作还出现了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文体和风格,呈现出求新求变的风貌。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从东晋“玄言玄理”再到刘宋“山水清音”,从齐梁“新体”再到梁陈“宫体”,文学的风尚、题材、形式的潜衍流变无不折射出文学思潮的活跃。
此外,就文字而言,六朝时期也是汉文字史上最为特殊的历史阶段。此间隶、草、行、楷多种书体相互作用演进,形成了极为复杂的文字现象,使之异形别构文字的产生具有天然的土壤。而国家与民族的大分裂、大动荡,也造成了各地区间语言文字的隔阂,统治集团政权更换频叠,经济拮据,无暇进行正字规范工作,尤其是北朝十六国时期的这种局面益甚,写本书籍及碑刻墓志讹别俗字连篇累牍,诚可谓“字之变体,莫甚于六朝”(清毕沅《中州金石记》卷一)。即使有如颜之推、江式等人严厉批评文字使用的混乱,呼唤文字的统一,顾野王更奋起编纂《玉篇》三十卷试图规范汉字,但是这种声音自然无法在全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文学形式的发展演进和时代决定的思想感情在每个时代都会不同。六朝文学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抛开时代背景而单纯注释则不易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如陆游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沉痛中隐含愤慨,钱鍾书《宋诗选注》评曰:“白居易《西凉》曾说:‘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这种语意在南宋人诗词里变得更为痛切了。”白居易之所以写不出这样“痛切”的诗句来,并不是因他思想境界没有陆游等南宋人高,而是因为他的时代与南宋不同,无法产生那样“痛切”的感受。同样,北周庾信表现叹恨羁旅、忧嗟身世的乡关之思文学创作也是后人难以摹拟的。亡国之变、出使被拘、华夷之辨等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庾信的后期创作哀怨凄恻、笔调劲健苍凉,艺术造诣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因此,对文学的研究须植根于对文学史的研究。用史学的观点理清文学的脉络,用美学的观点发掘文学的内涵,是文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力求从写作背景和文学史的角度审视古文,也在后记中简要介绍了六朝文学史。
作者志在编写一本通俗、完善的六朝名文选本,展现国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故对所选古文的底本详加审查,力求以最佳善本为底本,展现古文的原始面貌,又每篇都有主要校勘,以求完善。在注释中对词句作重点注释,力求以所选古文为经,折射出更多的朴学、史学、美学知识,以便读者提高历史、方法、视野等方面的学术素质。作者的本义是注释古文,引古筹今,经世致用,并非是好博尊闻而“屠酤记账”;但由于古文深奥难懂,涉及知识面较广,书中介绍的文字、文学史、“小学”及考据、辨伪、校勘等考据之学较多,也存在着不少为考据而考据的烦琐哲学,望读者辩证看待。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不少资料,详加对比斟酌,提出自己的见解,一些观点新颖值得探讨。在注释部分,解析了一些易误的汉字,注引典故的材料也尽量查阅原始出处,力求齐全新颖,并纠正一些舛误。如今简体字“吴”从口天,所谓“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实际在古代,“吴”乃俗字,其繁体字正作“吳”,从夨、口。又“美”字的笔画顺序应从“羊大”,又从“火”作“羙”者实为俗讹字,从“犬”更是俗字。“哥”的正确笔画应是从二“可”,“冒”字的上面不是“曰”,“冑”和“胄”不是一个字。《又与吴质书》注释“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注引《文心雕龙?程器》、《颜氏家训?文章》历数古来文士不检名节,每陷轻薄;《归去来兮辞并序》注释“或命巾车”引段玉裁《经韵楼集》卷八《与张涵斋书》,注释“东皋”引周汝昌“东城”说,颇能得之。《隆中对》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句,是说益州占尽地利,但其主刘璋政权不稳固。其中的“张鲁在北”,一般注释就是说张鲁当时在益州北面据有汉中,并无很深的含义,不过是有个军阀政权在北方而已。作者则引用《三国志》刘璋传中“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指出此句是说北面有仇敌张鲁的威胁,实写刘璋政权的外患。这样一注释,结合上下文,语意就更明确了。《登大雷岸与妹书》释“山溪猥至”之“猥”字,多注“众也、多也”,作者引《文选笺证》作“顿也”,山溪猥至谓顿至也。又《月赋》“增华台室”句中“台室”,李善注以为星名,指三台星座,今或注指楼台居室。单从训诂两者都可通,但据《文选》正文作“台”而不是“臺”,则知李善注准确。在古代,“台”、“臺”本是两个字。作“楼臺”解时,古代不写作“楼台”,又“臺”无“星宿名”的意思。《别赋》中“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渊云”指王子渊、杨子云,“严乐”指严安、徐乐。前者好理解,乃各举其字;后者孰为不解,当作“安乐”或“严徐”为是。作者乃引《日知录》、《涵芬楼文谈》等指出此乃一名一姓错举成文,又如彭胥、孔昊、彭聃、巢高等,乃知古人习用矣。《与朱元思书》一作《与宋元思书》,由于“朱”、“宋”、“宗”形近,古书亦常出错。清黎经诰《六朝文絜笺注》据《艺文类聚》卷三七有刘峻《与宋玉山元思书》,遂改“朱”为“宋”。黎说可供参考,但由于《吴均集》早佚,宋元思、朱元思是否为一人亦无从辨析,《艺文类聚》卷三七作“宋”,卷七又作“朱”,不可凭孤证臆改。《列异传》、鲁迅《古小说钩沉》中有一则小说《宗定伯卖鬼》,《搜神记》、《太平广记》引等则作“宋定伯”。又《后汉书》卷四一有南阳宋均,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据《姓苑》、《元和姓纂》认为宋均一族当姓宗,不姓宋。《哀江南赋序》“锄耨棘矜”句多注“棘,即戟。”作者认为结合该文原意,此处“棘”当作低劣兵器为是。伐棘枣以为矛柄,棘矜谓伐棘以为杖也。在赏析部分,作者结合写作背景,力求观点客观中正,不作过于主观的扩展。此外,作者力求突破前人框架,没有局限于研究鉴赏本身,而是进一步挖掘文章的潜在意蕴和新的思想内涵。如《登楼赋》论者多谓王粲乃心汉室,恐未必然。王粲思归,主要由于未得刘表所任,一旦被曹操“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他也就立即望风而回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抽序心腹,慨当以慷”,实际“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才是曹操真正的本志。大抵曹操并不急于称帝,其用心仍在于为曹氏子孙开创基业。况且曹操毕竟生活在汉代,他无法断然否定儒家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也不愿以汉相之尊,承担篡逆的罪名。《前出师表》“至诚忠爱,可格金石而泣鬼神”,诸葛亮对蜀汉皇朝的忠诚固然令人感叹,然而作为一个周旋于政治、军事舞台上的政客和权臣,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个特定舞台上游戏规则的制约,因此他绝不是一个没有缺陷和污点的人。他的《前出师表》也有潜台词。古人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为不忠。这一句话,便剥夺了历代读书人的思想自由。李密《陈情》一表,天下称孝。前人说,读《陈情事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而我却流不出眼泪,只觉得一种黑苦,宛如卤水呛喉。所谓“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重压,在此时化作了窒息呼吸的流汁。李密上表谈孝道,历代统治者又获得了多少孝道呢?他们之讲《孝经》,为《孝经》作解说之类,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罢了。孝道之水,从来只是民间的渴泉。《兰亭集序》山水清幽,名流雅集,写高旷之怀,吐金石之声,颇值人玩味;而施蛰存教授《批<兰亭序>》则从文章结构及语意角度对《兰亭序》做了彻底的否定,表现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陶渊明以隐居闻,其《桃花源记》描绘的桃源仙境亦真亦幻,令人向往,“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但陶渊明提出反映农民愿望的要求及否认君权、民主平等思想,“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雪赋》可反映出元嘉之际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士大夫文人群体在人格取向上的一种心理认同危机,《月赋》则反映了波谲云诡时局下谢庄家族使命感和自己的孤危境地的忧患意识。《北山移文》讽刺经不起世俗名利诱惑的假隐士,但不加分析地把那些暂时隐迹山林之士视为猎取富贵之徒,所谓“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家”,亦未免简单化了。鲁迅云:“汉唐以来,实际上是入仕并不算鄙,隐居也不算高,而且也不算穷,必须欲‘隐’而不得,这才看作士人的末路。唐末有一位诗人左偃,自述他悲惨的境遇道:‘谋隐谋官两无成’,是用七个字道破了所谓‘隐’的秘密的。”集评部分作者辨析了一些选本中的引文错误,如一些集评中常将《骈体文钞》中李兆洛评语、谭献案语相混。又一些集评将许梿《六朝文絜》与黎经诰《六朝文絜笺注》卷数混淆,黎经诰作笺注时保留了许梿的眉评,但将原书四卷分析为十二卷。同时该书也搜集了一些选本中不易见到的资料,比如《登大雷岸与妹书》一文中引用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二中“《登大雷岸与妹书》六百余字,无一字及家事,皆述道途辛苦,古今陈迹,山夔水怪,羁愁旅思,辞极典雅,为集中佳作”一段批语,透彻简练,一般选本很难见到。又诸葛亮《前出师表》,日本陇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认为得力于《报燕惠王书》一文尤多,必知其风貌气骨有相通者。其实清人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评点文章时,早就指出。书中还附带理顺一些文学信息,改变一些读者的固有观点。如王羲之、鲍照生卒年史无明纪,后世争议颇多,而一些选本很明确地作(321—379)、(414—466),不知何据?《江水?三峡》一段历来传诵,一般读者误以为写的就是三峡风光,也以为是郦道元本人所作。《雪赋》、《月赋》、《枯树赋》中“词章中之时代错乱”现象,有些选本没有加以说明。庾信在《枯树赋》中说殷仲文“风流儒雅”,好象给人以正人君子感觉,其实此君人品不佳,或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溢美的滕子京,本书也略作介绍。另外,对《洛神赋》、《芜城赋》等写作时间、背景参考了一些看法。对历来过分夸大《与陈伯之书》等书信作用的说法给予批评,陈伯之一介武将不识字,陈情达理、动人心弦,何能就立刻达到预期效果?即便有“左右与之详为解释者”亦不是主要原因。诚如胡国瑞所说“陈伯之自魏回梁,从他本身揣想,关系重大,丘迟一书,不可能有这般大的力量,当是陈在魏之处境有所不安,故因此机会决计回梁。丘迟此书,可能对陈的回梁决定起着促动作用。这篇书信,陈理抒情,俱能动人心弦,可称情辞兼美之作,但对其意义和作用也不宜过分夸大。试观古代不少有名书札,叙说事理,何尝不警策动人,但不能获得致书的希求效果,因为其中实际的利害关系极重,并不是一纸书信所能转移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补记)
该书在选文时段上明确为六朝,以六朝断代为坐标进行编纂深有见地。以往这时期的古文选本较多,但都囿于汉朝,多为汉魏六朝选本。六朝人极重悲哀之情,故六朝之文多悲音,而悲苦之音又多出于华贵之辞。所选作品大多篇幅短小、语言精美,表现作者哀思、悲凉的思想感情,正是悲音与华辞的共现。在具体作品入选问题上,作者有自己的欣赏目光和选录原则。作者自言本书的最初编写是受文人******的影响。******在病重的晚年尤喜读《雪赋》、《月赋》、《恨赋》、《别赋》、《枯树赋》等六朝小赋,并布置注释“大字本”。其实,本书所选收的六朝20位作家26篇作品中,除孔稚珪、吴均、陶弘景不见有******明确评论外,其他作家作品大都有相关的评论。还如作者不选虽有盛名但内容玄虚、社会意义不大的作品,像“欲兼屈之《远游》与庄之《逍遥》”的阮籍《大人先生传》、“文章岂在多,一颂了伯伦”的刘伶《酒德颂》、“洛阳纸贵”的左思《三都赋》、“掷地作金石声”的孙绰《游天台山赋并序》、“曼声柔调,顾盼有情,自有六朝之隽”的沈约《丽人赋》以及南朝君臣的宫体之作《采莲赋》、《****秋思赋》、《鸳鸯赋》等。又庾信的作品除选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哀江南赋序》外,不选“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者”的《小园赋》、“品致舒越,自然远俗”的《春赋》和“婉约微玅,娬媚可怜”的《镜赋》,而选典故繁密、文意晦涩的《枯树赋》。我曾建议入选孔融《与曹操论盛孝章书》、曹丕《典论?论文》、曹植《求自试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并序》、潘岳《秋兴赋并序》、颜延之《陶徵士诔》、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刘峻《广绝交论》、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庾信《小园赋》、徐陵《玉台新咏集序》《在齐与仆射杨尊彦书》、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等个性鲜明、意义较大、历来传诵的文章,而不选大多数读者相对熟悉的《前出师表》、《隆中对》、《兰亭集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并诗》、《与朱元思书》、《江水?三峡》等;但作者对所选的26篇作品情有独衷,不再增加或减少一篇。
我国文明源远流长,古籍更是汗牛充栋,浩若烟海,古人即有“皓首穷经”之说。任何一位学人,终其有生之年也不可能把四部之书全部读完。况且,四部之书也远不是人人可读的书,即便是专供乾隆皇帝御览的浓缩传统思想文化和四部菁华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虽收书仅为《四库全书》的七分之一,但仍高达473种,20288卷,也是卷帙浩繁,于是便出现了总集或选本,但选本的编撰往往体现了编选者自己的一些主观意图或文学观,因此缺点和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正如清初叶燮论诗文选本时曾慨叹说:“名为‘文选’,实则人选。”(《已畦集》卷三《选家说》)鲁迅先生亦曾提醒人们不要专凭选本和标点本为法宝来研究文学,“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选本固然愈准确,但可惜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杀了作者真相的居多,这才是一个‘文人浩劫’。例如蔡邕,选家大抵只取他的碑文,使读者仅觉得他是典重文章的作手,必须看见《蔡中郎集》里的《述行赋》,那些‘穷工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委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秕而无粒’的句子,才明白他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明白那时的情形,明白他确有取死之道。”(《“题未定”草?六》)又说:“选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博览群籍,采其合于自己意见的为一集,一法也,如《文选》是。择取一书,删其不合于自己意见的为一新书,又一法也,如《唐人万首绝句选》是。如此,则读者虽读古人书,却得了选者之意,意见也就逐渐和选者接近,终于‘就范’了。读者的读选本,自以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笔的精华的,殊不知却被选者缩小了眼界,即以《文选》为例罢,没有嵇康《家诫》,使读者只觉得他是一个愤世嫉俗,好像无端活得不快活的怪人;不收陶潜《闲情赋》,掩去了他也是一个既取民间《子夜歌》意,而又拒以圣道的迂士。选本既经选者所滤过,就总只能吃他所给与的糟或醨。况且有时还加以批评,提醒了他之以为然,而默杀了他之以为不然处。纵使选者非常胡涂,如《儒林外史》所写的马二先生,游西湖漫无准备,须问路人,吃点心又不知选择,要每样都买一点,由此可见其衡文之毫无把握罢,然而他是处州人,一定要吃‘处片’,又可见虽是马二先生,也自有其‘处片’式的标准了。评选的本子,影响于后来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恐怕还远在名家的专集之上,我想,这许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们也该留意的罢。”(《集外集?选本》)编者认为这也是阅读本书的读者应该特别留意的。“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题未定”草?七》)我们研究作家好从儒家传统观点出发,强调文如其人,实际上文不如其人者如马融、潘岳、谢惠连、殷仲文辈比比皆是,所谓“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又如前人论鲍照“才秀人微”,为文则抒写寒士不遇的郁愤不平之情和建功立业的壮志;实际鲍照之文也非一律,也有如《河清颂》等许多歌功颂德的作品。北周宇文护曾痛哭流涕地劝谏宇文泰的儿子孝闵帝宇文觉曰:“天下至亲,无过兄弟,若兄弟尚相疑,他人谁可信者!”其《报母阎姬书》一字一句,皆是心中发出的呼唤,是无一丝虚矫的质朴之语,如嗷嗷待哺赤子的哀泣,催人泪下。但据史书记载,宇文护是一位极凶残的人。西魏权臣宇文泰死后,他先逼迫西魏傀儡皇帝恭帝元廓禅让位与宇文觉,并杀死元廓,灭亡了西魏而建立了北周。入周后,闵帝封他为大司马、封晋国公、拜大冢宰,官不小了,他却行弑立事;明帝即位,拜他为太师,他复行弑立事;武帝宇文邕即位,百般隐忍,韬光养晦12年,精心策划,最后才将他铲除。中国有句古话,叫自古忠臣出孝子,宇文护在三年内连杀三位皇帝,堪称史上“屠龙”第一人,却又写出了如此孝义之文。史书又说“护性至孝”、“性甚宽和”,实在让执此见者咂舌,亦可见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和人性的复杂难测,宇文护自亦不免。如想要全面了解作家为人及其创作风格,还需查看有关年谱、作品全集、史书及相关评传等。
国强则文壮,世衰则文靡。斯感六朝兵燹战乱及文人之多舛命运,更觉今日和谐社会之不易。从这个意义上说,六朝文学应是国人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六朝古文名篇尤其骈文、辞赋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永远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六朝古文名篇在今天得到了更多读者的青睐,古文鉴赏选本的编纂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在这名家如云、选本无数的文坛艺苑中,阳春白雪,和者必定多多,赞美之词就不必多说了。唯因作者功底较弱,文字辄多引用,不甚系统,创新之处亦不甚多。又多追求华美辞藻,一些注释离题太远,行文颇为繁缛荒芜。“余每见宋人吕祖谦之《古文关键》、国朝人林云铭之《古文析义》,凡一字一句,评隲不遗余力。然使人师其所言,直拘挛蹀躞,苦不得舒,何暇尽吾意之所至乎?无他,此知有法而不知用法之过也。”(吴曾祺《涵芬楼文谈?明法》)赏析古文当重在体会旨意,融入感情,单纯追求华美词句,乃无识者之所为也。“王子击好《晨风》,而慈父感悟;裴安祖讲《鹿鸣》,而兄弟同食;周盘颂《汝坟》,而为亲从征。此三诗别有旨也,而触发乃在君臣、父子、兄弟,唯其‘可以兴’也。读前人诗而但求训诂,猎得词章记问之富而已,虽多奚为?”(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第三则)又刘师培曾说中国文学受人攻击之点有二:一曰粉饰,二曰游戏笔墨。“夫涉笔成趣,文士固可自娱,但不宜垂范后世。以其既不雅驯,且复华而不实也。尤西堂各体文字率用词曲笔墨,故皆含游戏气味。李笠翁、蒋心余辈尤而效之,益多嬉笑玩世之作。试观《烟霞万古楼文集》所录,其文何尝无才,但究非文章正格,故毫无价值可言。”(《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二十)按照传统观点,诗文应宗经明道,有益于风教和政治。文以载道,文质并重,应讲究文采,但更以情志和心灵作为文学的本体。文章当应以意为主,以气辅之。以文传意,以气主文,主明则气胜,气胜则言宜。过分追求辞藻,无异于缘木求鱼。又北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称:“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则为文固在养气,“文以气为主”乎?
早在二千一百多年前,太史公就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用“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说明经营经济的途径和重要性。当今商品经济也确实正在从根本上改造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几千年来形成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并把竞争意识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脱胎换骨式地改造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心性和心血。应该说,经济状况是决定一个人立世的先决条件,之后才有对人生的关注、对自然的钟情、对生命的留连等精神界面。但我仍然想说,人生不仅要有经济的思想,也需要审美的心态;不仅需要劳作,也需要精神的消遣。世界上再没有比文学更令人振奋的了!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也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而文学正是人类价值构建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灵魂的皈依和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在社会生活现代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科技知识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学以及人文科学的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重温经典、汲取营养和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庄子?内篇?应帝王》曰:“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则寓言的“七窍凿”、“浑沌死”是否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当今世界大国博弈,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大力发展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民族综合素质自是我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不闪烁着先哲的智慧。又有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晚清新学等传统学术。黄侃曾谓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古代典籍尤其以《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学,以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书籍,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精粹。当然,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难免泥沙俱下,糟粕并存。看今人****作品集中对潜规则、合法伤害权、血酬等大量“本土特色”新概念的血腥事例阐述,常令人寒噤,难以下咽。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人性演变过程的不同,不同时代的道德规范、人性标准也是不同的。比如古代杀活人来祭祀,甚至把自己的头生子杀掉来祭祀,今天看来固然惨无人道,但在当时,如有谁敢加以反对,自当被视为人群的公敌,实际上恐怕也不会有人反对。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后人当应全面认识,除其糟粕,捃其菁华,继承发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甲骨文到现在,我们应该给以研究、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另一方面,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学习自然也不能局限于读书、求知识一事。古人以修身为学,强调“学尧舜”、“学先王之道”、“法后王”。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常作为文人骚客及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在西方十八世纪,把对文学、绘画和音乐的鉴赏情趣作为“绅士”的标志之一。在今天,人的素质似乎着眼于科技、创新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尤其着重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文化素质,而且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流传下来的艰苦奋斗、不畏**、百折不挠、舍生取义等优良传统精神。从《周易》中的“自强不息”,《诗经》“亲亲”,《论语》“仁”、“修己以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教无类”,曾子“慎终追远”、“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司马法》“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礼记》“大同”、“小康”、“天下为公”、“不食嗟来之食”,《小戴礼记》“中庸”,霍去病“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顾炎武“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李鸿章“洋人讲势不讲理”,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及拿来主义、奴性批判,雷锋“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为人民服务”,这些句子的正面性内涵和精髓,都是我们应该深刻领悟和学习的。要学习、实践做一个惩恶扬善、堂堂正正的有骨气、有良知的中国人,正如《鲍鹏山新说水浒》中评论鲁智深所说:“他总是绝不接受奴役,亦绝不允许有人奴役别人。这个形象,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性精神和阔大的胸怀,是中华民族骨子中的正义、良知与高贵,这是我们民族历经几千年封建****统治,仍然保持着反抗精神与人格尊严,仍然能够生机勃勃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珍贵遗传基因。”尤其在社会遇到危难之际,许多志士仁人便会挺身而出,维护正义,抵御外辱,反抗黑暗势力,拯救国家与民族,弘扬正气与真理。千百年来,无数英雄人物都从传统道德精神中汲取力量,努力奋斗,建功立业,光照千秋。“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今天我们学习鉴赏传统古文,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似乎应多从这个角度来认识。
该书旨在介绍古代文化常识,雅俗共赏,面向大众,不失为一本学习六朝文学的好书,可谓国学通俗读本。国人尤其青少年初学者宜深读之,不惟学习古文基础,亦兼体味混乱年代之众生面貌、志士精神。同时文字清新华丽,秀色可餐,颇能窥六朝名文之风姿。虽凝滞重沓,间或商榷,所选不尽与时文合,而遗貌取神自别有心得,总为一家言,虽久不废。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惟愿李君弘扬中华文化的大志借助名文赏析的形式能够早日实现。同时,主观认为,文学的体裁虽形式多样,但以文比诗词曲(骚)赋更可曲尽人意。“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愿更多的朋友能够喜欢它。
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是为序。
二〇一二年十月于韩城滴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