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袁绍为曹操准备的第二支奇兵,刘备素有仁义之名,在下层农民甚至黄巾余寇中有相当的号召力,让刘备去联络刘僻、龚都等人,的确是物尽其用,只不过刘备自己的部队实在是太少了,原来被曹操打散了的溃兵虽然聚集了一些人,但真能作为主力上战场的仅有赵云从老家带来的几百人。
有多大能耐就去做多大事吧,本来就是去发动群众在曹操的后方去闹革命的,正是:事情成功了那当然是决策者的功劳,袁绍得意;失败了肯定是做具体工作的办事不力,于袁绍也无损。
这袁绍的一正两奇三支部队的确厉害!曹军主力于官渡前线应付袁绍的十万大军尚自吃力,又怎有余力对付韩荀精骑对粮道的骚扰、刘备部队对许都的侵袭?这三招恰如三只饿狼同时扑向一只护羊犬,刘备拖尾,韩荀袭腰,袁绍则是张开了血盆大口猛咬向头部,眼看曹操的厄运就要来临了。
不仅如此,又一个令曹操心烦意乱的消息传到了官渡:那刚在白马立了大功的偏将军、汉寿亭侯关羽,趁回许都晋表谢封的机会,留下了曹操所赐予的所有封赏,叛逃向了袁军!并且给曹操留下告别书信,还带走了刘备的家眷妻儿。
众将军无不义愤添膺,建议曹操趁关羽与刘备妻小尚未渡过黄河,立即对其进行截杀,以儆效尤,曹操长叹:“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史书记载有时候的确不大公平:关羽叛曹重归刘备,历代文人墨客都对其大书特书,赞其忠义,以致关羽身后被封神封帝,名彪千秋;而此时的曹操何尝不是在仗义放行?
但大家对此却是大都略过不提,有些戏剧、评词作家甚至还曲义歪解,说曹操心怀叵测,先欲毒酒送行,后又想骗关公下马擒之,只是由于畏惧关羽勇猛,才无奈作罢。
其实现在曹操还面临着一件大事:江东的消息已传到许都,那勇冠天下的孙策竟然遭刺客袭击突然暴亡,若在平时,对曹操来说应该算得上一件幸事,但现在不同了,没有了孙策在荆州刘表背后的牵掣,那刘表会不会趁机举兵北上,从背后给曹操的许都一个重击?
一旦如此,曹军便即将陷入灭顶之灾,曹操大半生的苦心经营也将付之东流,欲寻三尺葬身之地也将不可得也!
孙策的突然丧命,使整个江东如同塌了天。
尤其是孙策是突亡于征伐黄祖的路途之中,对江东的所有政务根本不可能有所交代,只是于临终之际将自己的印授挂在了自己弟弟孙权身上,便撒手而去。
十九岁的孙权自小等于在坐享其成中过日子,哥哥暂短的一生实在是太耀眼了,就像我们于白天看不见星星一样,那是由于有了太阳的缘故,孙权就是孙策光芒背后的星星,孙策突去,对于孙权来说,犹如太阳突然落山,星星到了耀入人们眼中的时刻,孙权开始亮相于东汉时期中国的政治大舞台。
孙权,字仲谋。孙策扫平江东时孙权年仅十五岁,被委任为阳羡县长。曾被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孙策去世时孙权正代理奉义校尉。应该说,这时的孙权年龄与资历都不足以管理整个江东地区,而且他现在所能依靠的仅有两人:政务有受孙策临终之托的长史张昭;军事则只有依赖正在巴丘前线与刘表军黄祖相持的江夏太守周瑜了。
兄长骤去,孙权一时没了主心骨,更无接掌江东最高权力的思想准备与执政经验,只知悲哀痛哭,哪能主持军政大事?张昭见状大忧,对年轻的孙权说:“孝廉啊,现在可不是你哭的时候!”
张昭给孙权换上官服,亲扶至马上,首先巡视军营,以安定军心;又率领孙策属下的众文武官员,向孙权宣誓效忠;一面向曹操的中央政府通报孙策的亡故与孙权的继任;一面通告所属各郡县,以及内外将领,令各人坚守岗位,奉公守职。
但形势并不容乐观,孙策虽然名义拥有会稽、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吴郡六郡,但仅不过实际控制郡治城附近各县,大部分地区,仍在当地豪强的势力控制之中。这帮人都是服硬不服软的主,以前屈从于孙策的军威,实是不得已,现在孙策已去,怎会将年未弱冠的孙权放在眼里?
再就是寄居这块土地上的外州流亡人士,跟孙氏家族并没有什么君臣间的情义,以前为了安全,托庇于孙策翼下,现在人心惶惶,都欲早日离开,当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庐江郡太守李术,公开声明不服从孙权;就是孙氏家族内部,也是暗流涌动,不服气孙权的大有人在,庐陵郡太守孙辅(孙权堂兄),在左右亲信的纵容下,已开始密信联系曹操,请求曹操大军南下武力接收江东,自己愿为内应。
开国领袖突然去世,各地拥兵大员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谁愿意甘居人下?多方反对势力蠢蠢欲动,***势明显飘摇,一时山雨欲来,风满江东。
擎天赖以白玉柱,跨海自有紫金梁!关键时刻,周瑜带兵奔丧来了!
正规军不光是对外的,对内**绝对更有效,非常时期长城也可以修到家里来,钢刀在手方能安定团结,军威之下更显社会和谐,人们知荣耻更知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脑袋。
风流倜傥的周瑜显示了雄才大略的一面,带重兵奔丧实是具有先见之明,大兵一到,一切不和谐音符都消于无形,理所当然的奏起了主旋律,世界重新变得美好起来,****之声无比悦耳,两耳只要一塞,人民对政府的意见自然就没有了;两眼只要一闭,社会自然一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