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上规模的恐怖行为有效吗?从短期上说,九成以上是有效的,但也不可避免的造成那另外的一成十成的反弹,眼光放远的话,那则是百分之一百的自杀行为:第三帝国的恐怖直接照成了巴黎的不设防,但究其最后灭亡的原因也是由于这种灭绝人性引起的失道寡助;蒙古铁骑横扫西亚东欧,其屠城制度无疑帮了大忙,但日后的举国崩溃,魂不得归故土也赖于此;皇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曾吓得不少明智的中国人软了脊梁,但天皇的投降诏书紧追着广岛、长崎的巨响宣布了三光政策的破产;9.11纽约世贸双塔的被抹平,确实让本拉登大大出了一把风头,但现在的老鼠处境也是拜此所赐。
恐怖岂能是立国正道?
陶谦的十万步骑中有一支威名远扬的特种部队,那就是陶谦从自己老家带来的子弟兵:丹扬军。陶谦是丹扬人,家乡以盛出勇卒闻名,(大家还记得当年大将军何进专门去丹扬招兵吗?)这支部队规模不大,总共才四千人,由陶谦的亲信徐州名将曹豹率领,陶谦毫不犹豫的把这支保命精锐拨给了刘备指挥,以增刘备部队的实际战力,刘备带来的那点兵也实在太不像样子了。
紧接着又从政治地位上给刘备来了一次突击拔高:上表给不起作用了的朝廷,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在东汉末军阀们已事实上割据一方的年代,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以陶谦这样的地位与身份,只要公布一份推荐文告,被推荐人就算是到任了,是不用管朝廷批准与否的,你中央政府批不批那是你的事,反正这个官是当定了,大家对此都是承认的,难以理解的是连后世的史家们也是那么势利眼,对此不合法的荒唐任免程序也没有意见,照承认不误。
这种皇帝当的实在无趣。
刘备没推辞,那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刘备成了与陶谦身份地位接近的贵宾,刘备一下从幽州来援客军的身份变成了豫州的友军,跟幽州的公孙瓒、青州刺史田楷脱离了隶属关系。
对刘备来说,此意义非同寻常,刘备仗还没打,便一步跨入了军阀的行列,大家现在都是刺史、接近“牧”那个级别了。
可是,不可避免的恶仗还是要打的,曹州牧不会因为你刘备荣升刺史而顿时变为态度尊敬的,兴许打得会更狠一点。
现在刘备指挥的是一支地道的杂牌军,总数不足万人,原属三家,而自己的嫡系部队反而是最弱小的一股,还是那千把人,就算是拧成了一股绳也显然无法拦住曹军的千钧之力,问题是欲把这三股强弱不同的绳坯拧成一股又谈何容易?
要害还在于刘备却根本没想到要拧这股绳,刘备做事有刘备的准则:政治第一,军事第二,(眼熟吧?)考虑的是仁义当先,军事上的胜负是排在第二位的——愚腐的让老孙都替他着急!
请看他的仁义作战部署:现在守的是郯城,曹操上次便是未克郯城而归,此次兵锋重到,势必得之而后快;而与骑兵为主力的强敌作战,坚城是唯一的依托,集中全部兵力于城内应该是唯一的选择,但刘备却不是这么想的:
赵云所率的幽州部队是借来得,一旦有甚不测城破,怎样向老同学公孙瓒交代?那赵云也是他早就欣赏的将领,不能跟着我让曹操给一勺烩了,去守下邳吧,那儿不是主战场,相对安全些。感动的赵云热血欲涌,泪几出眶,只恨自己福薄,未能于投效公孙瓒之前早逢明君!
曹豹所率的丹扬兵,是陶谦唯一的精锐看家部队,怎能消耗损失于自己之手?危险的**战事不能由他们作为主力,于是便令曹豹率该部据城死守,曹豹及丹扬兵人人心里明白,这是刘刺史在照顾自己,况且守的是自己的城池,有什么理由不以热血洒城头,与城共存亡?
刘备自己却仅带本部千人与关张二将,扎营城外,屏障郯城,简直如同把一只羔羊送到了饿虎嘴边!
而曹操呢?对刘备的郯城防守兵力曹操是清楚的,万人而已!小菜一碟。那刘备政治眼光虽远,又懂得什么兵法?手下的关羽、张飞二将倒是轻视不得,其勇早有所闻,但在数万铁骑面前,一两个勇将又能顶什么事?只是可惜跟错人了!
大军顺利的开到了郯城,前锋紧急来报:
“情形不对!郯城守军并未如州牧所料,固守高城,而是当道立寨,阻住了去路。”
曹操听报不敢相信,于是便亲临前敌看个究竟,立马远望,心中大疑:这刘备莫非暗藏后着?或者前方那小小的营寨只是座虚营,并无大将驻守?营内分明有人把守,士兵们也是人啊,哪能这样送战士入虎口?向闻刘备仁义,不会这么不体恤士卒吧?
这刘备大仗没听说过有甚值得注意的战绩,但零星小仗倒知道他打了不少,实战经验肯定是有的,肯定有什么难猜的花活在等着我!要弄清了再做大举动,先出动一小部分兵力试探?对,为将者应先谋而后动,万不能半世英名污在这织席贩夫手里。
当即吩咐曹洪出动两千轻骑,试攻敌营,发现苗头不对立即撤回,不准恋战强攻;夏侯惇率一万重步兵负责接应,另由李典、乐进指挥一万弓弩以备不测,马上开战!
轻骑动出,战马如风。
时正中午,烈日当头,即将沸腾的战场丝风全无,闷得披甲的战士有点喘不过气来,铁甲经骄阳直射已感发烫,人裹在里面竞如同钻进了一个小型烘炉,士兵们额头上的汗珠已穿眉入眼,但握刀的手又无法及时抹拭,只能摇头挥汗,聊以睁目,连战马都刨蹄昂首,显得急不可耐,急于投入能使一切生物兴奋的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