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起柳宗元的诗作,因为他的诗作简古枯淡而情深,我看这点难得,于是读起了兴味,先读他的作品,
有陶渊明的气味在里头,然后是读他的名字和生平简介,
单就姓氏就来头不小,可能是与柳树联系上了吧,于是“柳”引起了我的兴趣,再联想到“柳树”,一个
文章题目便这样生成了。
柳姓在百家姓排名第60,柳姓追其源流便要追溯到春秋战国,相传鲁国展禽之后,以邑名为氏,于是便有了“柳”这个姓氏,其子孙后代就以“柳”为姓氏。
有名的“柳”姓氏有“柳庄”,“柳元景”,“柳宗元”,“柳海龙”等,柳宗元在其中。
在文学中的“柳”,说起“柳”便不难想象在春季,上方有燕子飞;夏季,上面有蝉鸣;秋冬季,则无味的很,只剩下光杆子一个,而且
颜色枯黄的,既没有虫鸣,也没有鸟叫,叫人遗憾的很。赏柳我个人认为在春夏季合宜,但是夏季柳枝上有蝉鸣,
那声音或多或少带点孤噪,音调也没有抑扬顿挫,只一个音调,让人起烦闷,所以赏柳最适宜的时候非得是春季不可。
你看叶子刚刚经春风裁剪,又细又绿,还带点金光,是因为叶子沾着露珠,刚好太阳微微挂起。暖风吹过,枝条像条条丝带,
此时,柳叶跟着枝一起飘动,轻盈而飘逸,像舞女的腰,左右匀称而能灵动,又如清纯脱俗的姑娘。
人们喜爱柳便从古代说起,春秋战国时民间老百姓为了表达喜爱柳,爱折柳送佳人,以示爱意。还有将柳插在门楣上,说能辟邪。
这个风俗经代代相传发展,至唐代有折柳送友人,这时候意味有较大改变,由”爱“意进一步发展更广泛的“情”意了,只要是一般的
好友,送行时,便能以“折柳”表示眷恋之情。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这是皇帝赐的柳,一时,柳闻名于世。
至今仍然保留着折柳戴柳的风俗,古时书中也有这个风俗的记载,还有专书论述。因为文人,无论古今,都是想象奇特,以物作为载体创造出了各式作品,而
花草树木虫鸟能让人产生诗意和画意,文人作品大都是二者完美结合,柳作为一种物象,所以有理由相信,柳会是文人雅士笔下理想的抒写对象,况且写柳的诗词曲作品
不可计数。在《诗经》时代,就有作者在描述柳了,《小雅》《采薇》说“杨柳依依”,意思是杨柳依依千丝垂。更早的描述杨柳的歌谣是否有,由于没有充分的文字记载作为证据,因此
还不知晓。两汉时期,有一篇写杨柳的赋,文章录下:
忘憂之館,垂條之木。枝逶遲而含紫,葉萋萋而吐綠。出入風雲,去來羽族。既上下而好音,亦黃衣而絳足。
蜩螗厲響,蜘蛛吐絲。階草漠漠,白日遲遲。于嗟細柳,流亂輕絲。君王淵穆其度,禦羣英而翫之。
小臣瞽聵,與此陳詞,於嗟樂兮。於是罇盈縹玉之酒,爵獻金漿之醪。庶羞千族,盈滿六庖。
弱絲清管,與風霜而共雕。鎗鍠啾唧,蕭條寂寥,雋乂英旄,列襟聯袍。小臣莫效於鴻毛。空銜鮮而嗽醪。雖復河清海竭,終無增景於邊撩。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南朝诗人萧纲的《杨柳枝》,由于是首宫体诗,所以杨柳的诗意含有暖意在里头;这是南乐府,北乐府有《折杨柳》
里面折杨柳表示惜别送远。关于杨柳的著作在唐代及以后出现的很多,诗词曲人及作品有贺知章的《咏柳》,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忆秦娥》,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柳花词三首》《杨柳枝》,王昌龄《闺怨》,欧阳修《临江仙》,
黄庭坚《诉衷情》,辛弃疾《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于谦《于谦《观书》阅读答案及赏析》。等。
柳树在春季叶绿枝长,树下,有鱼游,有鸭浮。在它的上方是蓝天白云,下方是池塘,蓝天白云倒映其中,你能说此时“柳”不美?
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在里头,完全是自然生成。此时又有燕子在呢喃叫着,所以我说赏柳在春季最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