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舞台达人秀、一生经历傲千古
孝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本布泰,亦作本布泰。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生母,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祖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帝,康熙帝两代君王,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二,政治策略定国策,满蒙联姻和睦处
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国策,孝庄皇后十三岁时,由她的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了皇太极,这完全是一场政治婚姻,根本没有丝毫的感情可言。就像孙权嫁妹一样,出于政治需要,身不由己而已。孝庄嫁给皇太极时,对他也是好心照顾,从而得皇太极的欢心,生下了顺治(即福临),也为她之后能当上皇太后奠定了基础。孝庄由于深得皇太极的宠信,而且孝庄颇有才华,所以跟在皇太极身边,学了很多治国之道,所以当她当上皇太后时,对于朝事可以处理得非常好,而且还培养了一代明君康熙。
三,毛遂自荐露初芒,为君解决一难题
崇德七年(1640年)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苏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威望的守疆大臣,只要收服了他的心,可以轻而易举收揽汉族知识分子的心,对瓦解明朝统治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皇太极于是下令把洪承畴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人轮番劝说,希望洪承畴能归顺清朝,但是洪承畴始终不屈服。皇太极为此事颇费踌躇,食不知味,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孝庄看到这种情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洪承畴。皇太极现在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得让孝庄去试一下。孝庄扮作一个侍女,身上藏有一壶人参汁,来到关洪承畴的地方,温言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下给他灌下了人参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武将怕柔情,文臣怕硬攻”,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旗下,此事广为流传。但是正史并未记载,可能是野史传出来的。
四,立储风波大惹议,两派双虎相争斗
崇德八年夏,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事大涨,气象向上。皇太极踌躇满志,正计划下一步战略时,天不随人意,命不随人愿,八月九日,皇太极突发脑溢血猝死于清宁宫。帝王暴死,最容易引起政治****,皇太极死的太快,没有留下遗嘱让谁来继承皇位,因此一场激烈的权利角逐迅速展开来。
先帝努尔哈赤曾规定,他的继承人必须有满洲贵族会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行,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各个贝勒轮月执政。可是这样并没有持续多久,谁都没想独领天下,登上宝座,永生千秋。于是出现了两派人:1,皇太极的长子肃宗,三十四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亲守将的两黄旗和伯父代善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的镶蓝旗的拥护和支持。2,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雄才大略,曾两征河套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玉玺归献给皇太极,迫降朝鲜。用兵把握分寸,精通用武之道,深得皇太极的器重和信赖,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据豫郡王多锋和正镶两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们跪求多尔衮立即帝位,“汝不即位,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两黄旗大臣愿立皇子继位者,不过数人尔!一连串的游说,盟会劝谏,频繁活动,导致双方严重的对立。八月十一日,皇太极死后第二天,崇政殿诸王大会,彼此终于摊牌了。
五,力捧福临登帝位,孝庄暗求多尔衮
这时出现了一个众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是什么事情呢?那就是立福临为皇帝。福临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给众人一个晴天霹雳。本来有希望继位的是豪格和多尔衮,没想到到头来让福临捡了个大便宜。为什么会偏偏选福临当皇帝呢?这不是巧合,而是有预谋的。这其中有一个人不可忽略,那就是孝庄,福临的母亲。这里面出现了两个问题:1,多尔衮对皇位早已垂涎三尺了,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会主动放弃呢?2,孝庄在其中起到了作用,让多尔衮心甘情愿的将皇位拱手让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呢?
第一个可能是多尔衮的缓兵之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豪格和多尔衮都是非常强的两派人,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你如果做了皇帝对方肯定会不高兴,多尔衮可能是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暂退帝位,然后再找机会让福临禅位于自己,两全其美,再说一个小孩容易掌控。第二个孝庄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孝庄无疑是明白内乱会造成什么危害的。一要使双方的对立缓和,只有异中求同。二使双方的要求都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既要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问题,又要使多尔衮的权利欲望不至落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扶立幼主。当时孝庄只是一个妃子,并非皇后,而且当时年纪幼小的皇子有4-5个,谁来占据天子宝座呢?孝庄施展妙计,笼络多尔衮,使多尔衮采纳她的方案,把她的儿子抱上了皇位,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多尔衮老谋深算,仅凭孝庄的三言两语就将宝座让给她的儿子福临,显然是不合情理。孝庄是如何让多尔衮臣服于自己呢?正史并没有明确记载,野史传说是认为孝庄把自己献给了多尔衮,我认为这还是有有一定的可信度的。为什么呢?你想一想自古君王爱江山更爱美人,当时多尔衮已是位高权重了,可以做皇帝了,没有什么名利可以入得他的法眼了,只有女人才能让男人放弃任何的东西了。
六,后悔当初此决定,但为颜面只得忍
当福临登基称帝后,多尔衮心里还是有些不服气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有史书记载多尔衮后来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龙袍,对镜自赏。孝庄心里知道多尔衮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将自己作为牺牲品,下嫁给了多尔衮,从而平息了多尔衮心中的怒火。顺治七年(1650年)十月,多尔衮出猎,死于揢喇城。这才让权利斗争告一段落。
年少的福临在以后的安排下理政,读书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再大胆使用汉官,整顿吏治方面,开创了清初政治的新局面。
七,英雄无用武之地,母子矛盾变仇人
福临胸无大志,雄才伟略,可无力挽狂澜之能。先有多尔衮把持朝政,多尔衮好不容易死了,福临心想这下可以一展雄姿,施展才华了,没想到孝庄又来了一个垂帘听政,这让福临始终处于劣势的位置,他心中的怒火犹如一个定时炸弹,只要轻轻一碰,随时都会爆炸。是什么事情激化了孝庄母子之间的矛盾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之前孝庄出嫁,满蒙联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世时,定下的既定国策,为了确保这种关系代代相传,也为了保持自己的家庭的特殊地位。在福临继位后,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为皇后。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都是次要的。所以皇宫表面金光闪闪,里面黑暗阴森,而福临恰恰缺少这种胸怀,他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这种关系。不是我的菜,我就不食它,于是他坚决要求废后另立。孝庄看见福临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但是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过了一段时间,孝庄又选择了蒙古贝勒之女-锣尔济锦进宫为后,但顺治帝对此还是不满意,母子关系逐渐陷入了僵局之中。
八,一代英豪为爱亡,雄才伟略永埋土
后来福临遇到了董鄂妃,这才使孝庄母子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但是隔阂仍然还在。福临认为董鄂妃有德有才,正是自己理想的皇后人选,准备两次废后另立。
孝庄知道蒙古女人失去皇后之位,想必影响满蒙关系,倾动大清帝国的立国根本。孝庄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董鄂妃也是善解人意,帮忙从中调和孝庄母子的关系,实属不易。而且孝庄对董鄂妃也是疼爱有加,只是时代所致,才委屈董鄂妃,不立她为后,但在孝庄心里董鄂妃已是皇后了。
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产下一子,可四个月之后不幸夭折,丧子的悲伤让她郁郁成疾。使她原来有病的身体更加虚损赢弱。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董鄂妃病故。这给顺治帝致命的打击,精神颓落,恹恹无生趣,未出本年,患天花病逝。顺治本身心里抑郁寡欢,董鄂妃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唯董鄂妃能知他的心。此时,董鄂妃死去,顺治帝也因此失去了生命的精神支柱,最后怀恨而逝。
让爱随风孟雄
胸有高志未狂澜,壮志未酬心已死。缰线勒马准奔腾,龙搁浅滩难遨游。
生命之花已调零,心碎梦破亲亦断。只愿乘风随她去,不愿再留此人间。
九,祖孙携手治天下,孝庄辞世孙尽孝
福临死后,康熙继位。康熙是孝庄一手调教出来的,孝庄太后不但关心康熙的起居,而且对他的言语举动,都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则严厉批评,不宽纵与假贷。康熙在她的教导下心身皆成长,一个具备未来杰出帝王的性质和才识,在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基础。在康熙执政时期,孝庄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勤修武备。清王朝在祖孙携手努力下,逐渐走向稳定繁荣。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后病危,康熙昼夜不离左右,亲捧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牙山祈祷上苍,请求愿折自己的生命来增添孝庄的寿数。然后人无法与自然生死作抵抗。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人生光辉旅程。
十,一生经历论职场,以古观今明心鉴
1,政治婚姻
清初有一个满蒙联姻国策,而孝庄则作为一个牺牲品给牺牲掉了。但是孝庄并没有因此而郁郁寡欢,而是“既来之,则安之”尽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好好照顾丈夫。
2,争帝风波
皇太极死后,一场争帝风波立即袭来,谁都想办法争到这个万人敬仰的帝位,孝庄也没有闲着,她用自己的才智最终让自己的儿子登上了帝位,她自己也因此当上了皇太后,地位直线上升,此时已是位高权重了,不再看别人脸色而生活了。
3,时局所致
福临性情倔强,不愿被他人左右自己的意愿,被他人呼来唤去,他有自己的个性。孝庄连续给他安排了两个皇后,但都不是福临所喜欢的,最后终于找了一个自己中意的,但出于政治原因难以成对,母子关系也变得格外的紧张。
4,祖孙共治
顺治死后,康熙继位。孝庄把康熙培养成了一个杰出的帝王,清王朝在祖孙携手努力下,逐渐走向繁荣昌盛。孝庄一生也是命运坎坷,但是最后以喜剧收场,还是很了不起的。
十一,时间改变凤一生,至理名言君铭记
孝庄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妃子,摇身一变成为皇太后,这与她的智慧是分不开的。孝庄在皇太极时期,经常留意参与朝廷的政治活动,她的政治素质和才能都得到了磨练,很快脱颖而出。后来又尽心尽力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代君王,特别是康熙,是她一手调教出来的。康熙有今日的辉煌成绩,孝庄功不可没。祖孙同治天下,使清朝的国力日盛,恢复了太平盛世的时代。
孝庄的治国之道和育才是很了不起的。作为女性在教育自己孩子们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方法要注意对孩子们精心培养。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我很不认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出现最多的两种是:1,棍棒里出学问2,掌上明珠出学问。第一种就是硬逼孩子学习,不学习就往死里打,考试不理想也拳脚相加,我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方法百分之百没有用,而且很大的副作用。对于第二种就是溺爱中成长的孩子,父母对于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该怎么样在社会上立足,这是溺爱孩子的父母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教育孩子要张弛有度,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松,要把握好分寸,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明是非,懂道理,最后快乐长大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