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受到表哥的影响,郭子涛小的时候也非常渴望自己可以象表哥那样威风。不过,和他差不多大的小孩子没有谁愿意听他的指挥,更别说是一呼百应了。
所以小冬冬非常渴望表哥回到他家,不过此后表哥却极少回家了。
小冬冬的“大哥梦”一直都没有实现,郭子涛虽然已经记不起那时是什么心态了,但纳闷肯定是有的。不过那时的幼儿生活太丰富了,所以并没有影响到小冬冬多少。
直到一次无意中的发现,才改变了这种状况。那是他一次心里非常好奇又有点害怕,小心翼翼地爬上了表哥以前睡觉读书用的二层阁楼。
说是阁楼,实则上是他爷爷在自己的房间里用木头架起来的二层架,不过很结实。
那时的房屋都是很小的,大多数都是二房一厅,父母一间,爷爷奶奶一间。没有多余的地方,没有办法,他爷爷只能在自己的房里搭造了一个二阁楼,表哥就住在上面。
后来他听表哥说过,这阁楼曾经出过火灾,那是因为表哥晚上看书时忘记了将油灯吹灭,睡觉时不小心将油灯推倒引发的,不过好在没有多少损失,表哥只是被烧伤了脚,没什么大问题。
上了阁楼的小冬冬发现上面开了个天窗,所以有些光亮,不用点灯,出于好奇,便在上面到处翻一番,终于被他发现了一样好东西,就是当时小孩心中的最神圣的最着迷的读物,公仔书。那时他们是称为公仔书的,不过其他地方可能有的会叫做小人书,正规的说法是连环画。
他当时是不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什么的,不过里面画了许多人形的图,每一个版都不同,所以他很喜爱,便偷偷拿了一本下来看。后来被领居的其他小孩子看到了,也围过来一起看,渐渐越来越多的小孩子集中在他家背后的屋檐下,背靠墙坐在地上,一个个规规矩矩地等着,然后他便一本本地将小人书发到他们的手上。
他不知道这些公仔书是表哥平时舍不得买餐菜,省吃俭用买来的书。
这种日子维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这些公仔书上的内容在小孩子之间熟透了,书也翻烂了好几本,后来有些大了一点的孩子跟着他爬上二层阁一起搜索。之后的情况,就是家里的公仔书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几本,小冬冬才惊觉。
他哭闹着找这些小孩子们要回公仔书,小孩子们才鱼溃鸟散,这事也不了了之。
这些公仔书的的故事,直到他后来在地摊上才知道,至今还记得很多。当时的公仔书以革命题材的为最多,有《红灯记》《三毛从军记》《地道战》《游击队》等等,还有一些粤剧或其他戏剧改编的故事,后来随着有黑白电视的出现,又出了《霍元甲》《陈真》等以电视剧为主题的公仔书。
不得不说,公仔书在小时候里象一首非常美妙的插曲。
每个孩子对公仔书的记忆都不一样,但是情感都是一样的。对于六零七零年代出生的那一批人,他们对公仔书的怀念,是那样的念念不忘,刻骨铭心。
当然,它只是插曲,至少郭子涛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那时更喜爱的,是在夏秋之间捉蝉。
每天早上,大概五六点的时候,天还没多亮,朦朦胧胧的,这时奶奶就会起来做早饭,小冬冬也会在这个时候偷偷地跟着爬起来,跑到村周围的小树林里,仔细地瞅着树根之处,看看有没有蝉花。
那是蝉将要爬出地上时,有的时候会长出的东西,不过没有考究过,只是有这样的一种印象。或者是看看树上是不是已经有了爬在上面的蝉,大多数这时它们还没有蜕去表面的一层皮,叫蝉蛹,也叫蝉龟。
这时它的形象虽然很丑陋,但在孩子们的眼里是非常可爱的。经常这个时候会遇到村里许多伙伴,大家都是这个时候出来捉蝉龟的。
直到天亮了,小孩子们才会依依不舍地回到家里,清点自己的胜利蝉龟。
小冬冬也是这个时候回到家里的,将衣袋里的蝉龟拿出来清点,然后会放在台上或床上,紧张地看着它自头顶至后胸背中央,慢慢裂开一道蜕皮线,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坚硬的黄褐色盔甲中爬出来一样,整个过程神秘紧张,神圣庄重,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这个时候一般会慢慢将双翼展开。
不过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还很软,看到它艰难的样子,小冬冬有时会忍不住帮它一把,并它尽快从蛹壳里拉出来,有时会损坏蝉的小腿,或者看到蝉的双翼弯曲变形,这时他就会很伤心。
小冬冬不知它的双翼是怎么变硬的,长大后才从书的描述里知道。原来它在展开双翼时,是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
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
白天的时候,他同样会跑出去,捉那些已经蜕了壳,能飞的蝉,尤其是叫的声音比较的,他是最喜欢的了,估计那时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因为捉在手里,蝉叫得很大声,就会引来不少伙伴的目光。
大人们是不喜欢的,因为到这个季节,蝉太多了,声音太嘈了。
如果说蝉是他幼儿时白天一支响亮而快乐的儿歌,那么壁虎就是夜里小心谨慎而兴奋的游戏。
从傍晚开始,他就会和其他小孩子们一起跟着大人们一起捉壁虎,不知道那时壁虎是不是可以作药材用,记忆中是那时有人来收购,所以才会有不少人捉壁虎的。
但是小孩子们只是图热闹,有时也不时捉到从墙壁上掉落下来的壁虎,一不小心就会将它的尾巴弄断。不等大人们来要回,就匆匆忙忙跑回家去。
将它放在一个玻璃瓶里,看着它不断地在里面爬行,往往爬到一定的高度又会滑了下来。虽然现在想来没什么味道,但郭子涛知道,那时是乐在其中,乐不可支,乐此不疲的。
第二天就会提着玻璃瓶到附近邻居家里去显摆,就象电视剧里那些财主们弄鸟一样,提个竹笼里的鸟,在闹市中显示自己的优裕。
因为常常这样,所以记忆非常深刻,直到他八岁那年,跟着父亲一起捉壁虎。不过他们捉壁虎不是为了贩卖,而是为了给他的弟弟治病,听说是得了什么猴儿病,总之瘦弱不长肉,个子小,平时也不多吃饭。
当地的医生看了不少次,也无法医好。后来不知听了谁的偏方,说这样的病得要吃那些乱七八糟的幼小动物才能治好。所以他父亲就每天晚上捉壁虎,到处寻找那些刚出世的小老鼠、泥东狗(注:泥东狗泥东狗系蜥蜴的一种,学名他不知道因为家乡人都叫泥东狗,也有人叫变色龙。),还有小蝗虫小蟑螂,包括蛇蚁等等。
对于弟弟能吃这些东西,郭子涛是很害怕又惊讶,有时甚至有些羡慕。于是他有一次就问父亲,壁虎弟弟是怎么吃的,父亲回答他说,直接丢到口里,吞下去就可以。
将这件事记了下来的他,有一天傍晚便偷偷藏起一只小壁虎,待父亲离开后,跑回家中的大树下,将一条活生生的小壁虎就这样丢到口里。
结果可想而知,小壁虎在他的嘴里到处乱串,惊慌中的他急忙用手准备将口里的壁虎拉出来,结果只抓到一条断了的尾巴。而慌张的壁虎一下子冲进他的喉咙里,占到肚子里,惊恐中的他用小手不断地抠着喉咙,想把壁虎抠出来,可惜半天也没有反应。壁虎就象肚子里乱爬一样,弄到他惊慌了好几天,生怕壁虎在里面生蛋,然后越来越多的小壁虎在里面。后来告诉奶奶,奶奶才安慰他说,壁虎已经死了。
从那次以后,再也不敢跟着大人们去捉壁虎了,对弟弟的羡慕化成无限的佩服!神人啊,这么多恶心让人惊恐害怕的东西,在弟弟笑眯眯的脸容下,化成一堆堆大补物。
嘻嘻,这是他父亲后来的说法。因为他弟弟的身体不但好了,还很健壮,长得比他高多了。父亲就对他说,你弟弟小时候吃的宝物太多了,所以身体比你好。
以上这些在郭子涛记忆中都不是他们那个时代最期待和最兴奋的,过年就没得说了。
那时过年时每家每户的孩子们必定会在早上五点左右迅速起床,然后逐家逐户去拾炮头,那里的炮声响,就会追到那里。整天都是兴高采烈的,有平时吃不到的鸡鸭,有平时少见的亲朋好友都会来探亲,有越来越多的压岁钱。
过年无疑是每个小孩子最渴望最兴奋的,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
但在当时,每到下雨天,同样是他们心中最热烈盼望的一天。
轰隆隆的惊雷声,带给孩子们的不是惊恐,而是惊喜。
雨下得越大,他们的情绪就越激动。郭子涛记得,每次惊雷时,他总会第一时间将身上的衣服脱光,雨水一降落,立即飞似的冲进雨里,这时村巷里已经满是孩子了,男男女女都有,都是脱得精光的。
透过朦胧的雨水,他们会一起开始打雨花,弄泥浆,不停地玩着,笑着,戏调着,非常忘情,非常兴奋激动。直到冷得脸青口唇白,周身打冷颤,才会恋恋不舍地回到家里,抹干身子,穿上衣服。
尽管有时大人们会管,不让小孩子们出去。但多数时候他们是可以出去的,因为那时候的水不象今天那么容易,都是要到村头的井里挑水吃的。
村里就一口井,往往挑一次水,就会花去一个上午。
所以没有多少人愿意浪费水的,小孩子们经常冲凉的很少,身上弄得脏脏的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所以那时的下雨天小孩子们到雨里玩耍冲凉,家里的大人们是没有多少阻拦的。
最多看他们回来时冷得可怜,才会骂一二句。
那些年,他知道了禾上的谷原来是用石九推压出来的,禾里的禾虫烤熟了可以吃的;那些年,泥东狗的蛋在瓦片上煮熟后也吃得特别有味道,还学会的用垒土窑子闷番薯。
很多,很让人怀念那种非常纯净纯真的生活。
幼儿时代,真是让人割舍不了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