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有朝廷的旨意,您不能到京城去。”王頍提醒道。
“你也这么认为吗?”杨凉转头问裴文安。
“您不能自投罗网。”裴文安说的更直接。
“自投罗网?我去京城还能回不来?。”
“大王,你忘记蜀王的事情了?圣上召唤入京,他尽可以拖延。最笨的办法,装病。他经营西川那么久,只要不离开封地,朝廷拿他也没办法。结果呢,他老老实实的回京,到那被安个罪名,囚禁起来。树倒猢狲散,蜀王府的官员也撤的撤,换的换,就是让蜀王回去,也是个空架子,何况晋王也不会放了他。前车之鉴,即使是圣上有旨传您进京,您也不能听,何况自己去。”近在眼前的事情比引经据典要更有说服力。
杨凉沉默片刻,“我这病要一直装下去?”
“装得越像越好,直到晋王不打您的主意。”裴文安笑着说。
并州总管司马皇甫诞出现了。
“你们又在摇唇鼓舌?唯恐天下不乱。”皇甫诞一脸嫌怨,斥责道。
“你有什么办法,能保汉王无事?”王頍反唇相讥。
“大王不能听这些人的话。不得志的人最希望天下大乱。”
“你有什么事儿?”杨凉不耐烦的问。
“大王,西山兴国寺聚集很多不在户籍的逃人,而且寺里的僧众提供三餐。属下认为这样很不妥当。”
“是我提供饭食。这是善事,又啥不妥?”杨凉显然知道这事。裴文安一怔。平白无故兴国寺冒出这么多逃人。
“大王慈悲。不过,这么多人聚集在一处,万一被图谋不轨的人利用,会很麻烦。”
“你有啥好办法安置这些人?”杨凉不高兴的问。
“将他们分散到各个乡,登记造册,提供给种子,让他们开荒。”
“您说的容易,并州每一座山,每一块地都有主儿,往哪安置?我倒有个办法,如今朝廷同意增兵,先在这些逃人中招募壮实的,充当兵丁。老弱的,先暂时仰食寺院,然后报朝廷,让民部查查有无宽裕的县乡,然后再安置。”王頍说的头头是道。
“增兵?大王又派人请求增兵?这于事无补。最好的办法是——”皇甫诞不满的说。
“照你说的,最好的办法是,我自己把自己绑起来,送到晋王府,对不对?!”杨凉打断他。
“属下是说大王应该听从朝廷的安排,而不是三天两头请求增兵。”皇甫诞分辩道。
“伪装忠顺,然后任人宰割?我不干这事。不用你啰嗦!”
杨凉把皇甫诞赶走。
“这老头就是不明白,我手里得有兵有将,让晋王不敢轻举妄动?文安,你回来得正好,你明天就到兴国寺去,招募好手。”
“要不要再等几天,朝廷同意增兵的信儿是我从宫里打听来的,正式旨意还没下来。”裴文安说道。他是从魏尚宫那打听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