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那么,这场刚刚开始的鲁国政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话还是要从管仲说的鲁庄公为他“城小穀”说起,鲁庄公知道自己的身体要垮了,将不久于人世,内心担忧鲁国的社稷,平日里自己的“无为”滋养了许多势力,一旦自己死后,恐怕他们会乘机扰乱朝政,危及社稷。所以,他给管仲设了个套,使齐国到时候能帮他们鲁国一把。
鲁庄公是想让自己心爱的儿子子般做国君,子般是上文说到过鲁庄公很喜欢的一个女子孟任生的儿子,当初因为自己迷恋哀姜的美貌,娶了哀姜,畏于齐国和母命,就只能立哀姜为夫人,不能实现自己对心***的诺言,心里内疚,现在就希望他们的结晶子般能做国君,也算对自己心爱的女人有个交代。可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兄弟这股“王爷”级别的势力会从中作乱,在临死前,他召见自己的弟弟叔牙,试探地问:“我死以后,谁能继任?”
叔牙以为是在参考他的意见,兄弟中他和庆父是“死党”,关系最好,据说是同父同母,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庆父比较有能力胜任。”
诸侯国中让位于兄弟是很正常的事,但鲁庄公心里一凉,这就是他的担忧。于是,他又召来了自己比较信任的弟弟季友问了同样一个问题。
季友是深知鲁庄公明知故问的忧虑,就说:“臣以死奉般。”就是说我豁出命去拥立子般。
鲁庄公很满意,很信任季友,就把自己的忧虑告诉了季友:“刚才叔牙说庆父有能力胜任,怎么办?”
季友说:“那好办,赐死!”
鲁庄公点头不语,季友就出去办事。
《左传》中记载了这件政治中残酷的兄弟相残事件:“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待于针巫氏,使针季酖之。曰:‘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饮之,归,及逵泉而卒。立叔孙氏”。大意是:季友有国君的旨意要告诉叔牙,在大夫针巫氏家里,拿出来毒酒倒给叔牙,说:“喝下去,在鲁国仍然有你的子孙在;不喝,那么,你死了而且也没有后代在鲁国。”叔牙就喝了,回去的时候,走到逵泉就死掉了。他的子孙叔孙氏得以延续。
就是这么一场残酷的****,用毒酒赐死了叔牙,即便是仁孝的鲁庄公最后也不免以“大局为重”,下如此狠心。
接着,《左传》鲁庄公三十二年传:“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鲁庄公听到自己的弟弟叔牙死的消息后,闭上了眼睛,他以为这样就完结了他的忧虑,但鲁国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季友毒死了庆父最得力的帮手弟弟叔牙,虽然庆父和季友也是亲兄弟,但他们不同流合污,有政治分歧。公元前642年,子般即位,季友掌权就直接危险到了他这个“王爷”的地位和权力,况且季友这个人是不会任由他胡作非为的,更不会明知道他和夫人哀姜私通而坐视不管。
同时,身为“国母”的哀姜也是不喜欢子般做国君,虽然她自己没有子女,但她和子般之间有一层不和的矛盾,前面有说“夫人”也就是“国母”这个位子原来是鲁庄公早已经许诺给子般的母亲,后来,被哀姜插了进来,抢了去。子般对哀姜抢了自己母亲的位子是心有不满,哀姜也是防着这么一个不友好的“儿子”,现在子般做了国君,哀姜必然担心。“皇太后”和“皇上”是对头,当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哀姜是不愿意死的。自从鲁庄公满足了一段时间的“新婚”,**就冷却了,又回到了国君的内心世界,满脑子都是他父亲的惨死,之后就没有再和这个仇人的女儿同床共枕,哀姜守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寡,正好遇上了庆父这样的男人,她还想享受这一切。
庆父明白“纸是包不住火”,只有掌握了鲁国的权力,才能继续和美丽的哀姜勾搭下去,否则,就是身首异处。这是另一只狂热发情的野兽,在这种情形下,他想到了“借刀杀人”这种常用的阴谋,这个时候的庆父还是有些聪明的,智慧没有被**彻底“涂抹”。他跟齐桓公说是圉人荦和子般有仇才行凶,这个是表面,背地里的主谋就是他,当时圉人荦就是投靠在他门下。
《左传》中记载:“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荦贼子般于党氏”。共仲就是庆父。他唆使力大无比的圉人荦去暗杀子般。
圉人荦杀了子般的同时也被侍卫给杀掉,庆父不安心,又来了一招杀人灭口,把圉人荦的全家都给人了。季友不得不“识时务”跑到了陈国,鲁国一时间就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庆父怂恿他人杀害子般的事情是有人知道的,只是没有证据,国人对庆父很有怨言,庆父担心“盟主”齐桓公会调查此事,就先跑到齐国来了个“恶人先告状”。
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庆父想了一个讨好齐桓公的计策,他跟齐桓公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愿上国辅助,立子启为君。”子启是谁呢?就是哀姜姐姐的儿子。
庆父想利用举荐齐桓公的“外孙”做国君来讨好他,“立子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子启当时只有八岁,八岁的孩子不可能管理朝政,鲁国不就他庆父一人的天下了,庆父这个时候还是有些脑子的。
齐桓公原本担心鲁国政乱、更换国君会影响齐国在中原的控制权,鲁国会脱离他的同盟阵营,现在庆父说要举荐自己的“外孙”,齐桓公当然一万个赞成。
在这件事情上,管仲没有意见,立齐桓公的“外孙”子启是最好的处理方法,让他决定,他也会那么做。至于后来的突发事件也是他史料未及的,在那个时候他也被庆父蒙蔽了,还不了解内情,因为还没有来得及详细了解鲁国的事情的时候,来了一份紧急的求救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