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菩提萨埵
天地玄门广无边,几人得遇解真言。
多人都在迷中信,寻找正确方法难。
朝阳似火,齐天尊者六耳猕猴,胡三太、莽天刚,秦俑师徒四人早早的出发了,一边走着一边谈着。
秦俑又问大师父齐天尊者说到:“大师父,菩萨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菩萨呢?”齐天尊者见秦俑如此好学,很是高兴,胡三太也说到:“大哥,其实我跟三弟莽天刚以前的见识也很短浅,只想修炼羽化成普通天仙,与天地同寿,享受天福,也不知道天福享尽之后会再次堕入凡间的事实,所以我们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齐天尊者微笑着说道:“我曾经在佛祖本师释迦牟尼如来的金钵之内修炼法身,所以佛学当中的一些名词概念我还是稍微懂得一些的,太深奥的佛学我也不太懂,但是秦俑的这个问题我还是能够回答的,菩萨也是梵文的音译,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可以译为觉有情之意,萨埵译为众生之意。连起来可以解释为觉悟的有情众生,所以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
哪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菩萨呢?必须有以下六种行为:
第一种是有布施的行为,也就是为了众生的安乐,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众生。
第二种是有忍辱的行为,但是忍辱与懦弱不同。
第三种行为是禅定,没有私心杂念具有清净心。
第四种行为是精进,为了众生的幸福快乐,分分秒秒的不停在奉献,这叫做精进。
第五种行为是具有智慧,也就是非常聪明,明因果,知是非不会做错事。
第六种行为是持戒,菩萨不但遵守国法,而且还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持戒行为。具足了这六种行为的人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也就是大菩萨了。
胡三太、莽天刚与秦俑听后,都称赞菩萨的伟大。一边走路一边听课,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秦俑现在已经是十七岁了,眼看就是大小伙子了。不知不觉中路人渐渐的多了起来,一座山城小镇出现在了师徒四人的面前。师徒几人抬头一看,此山城小镇,名叫聚仙镇。莽天刚笑了,这个镇的名字很不错嘛!应该是个吉祥的风水宝地呀!说笑间,师徒四人进了山城小镇。此镇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非常的热闹,一条大街之上满是人群,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看起来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不错,师徒四人看了这欣欣向荣的繁荣的景象也很高兴。天将午时,该吃饭了,师徒四人来到了一处小酒楼,上得楼来找了一处挨着窗户的桌子旁,坐了下来。由于齐天尊者是佛主的俗家弟子,胡三太与莽天刚是修道的散仙,而秦俑也是个俗家之人,所以师徒几人一直是以俗家的身份南行。这样,让别人看上去,不过是四个普通的行路之人,只是齐天尊者相貌奇特,胡三太与莽天刚和秦俑气质上有些不凡罢了。
店小二见来了三个中年人和一个少年人,马上擦抹桌案然后说道:“几位客人吃点什么呢?”说句实在话齐天尊者、胡三太、莽天刚都是得道之人,对凡尘世俗中的山珍海味早就没有了兴趣,三位上仙点了几道清淡的小菜,要了一壶茶水,两盘白面馒头吃了起来。秦俑在几位师父的影响之下,对山珍海味也没了兴趣,吃的也是很香。正在师徒几人一边吃一边休息的时候,旁边桌上的食客的一番谈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只听一个人说到道:“明天是南山八仙观太上老君圣像开光的日子”,他们要去参加这个盛大的开光仪式,祈求太上老君的保佑与降幅,求得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秦俑一听,来了好奇之心,跟三位师父商量着,明天要去南山八仙观看一看太上老君圣像的开光仪式,长长见识,三位师父表示了同意。秦俑的心里很是兴奋与高兴,因为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师徒四人用罢了饭,在聚仙镇找了一家小客栈住了下来,美美的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师徒四人早早的就起来了,离开了小客栈,只见三三两两的人群都往南山走去,这些都是十里八村的人,赶往八仙观去参加太上老君圣像开光仪式的,师徒四人也随着人群向南山八仙观而去。走了一个时辰左右,就来到了南山山脚之下。顺着石阶而上,来道了半山腰的一座雄伟的宫殿式建筑八仙观的大门口,一进入宫观才发现,里面的面积还真不小呢!方园足有一里地左右,能容纳下几百人的广场。八仙殿的后面很明显处,一座新落成的殿宇巍峨的伫立在那里,太上老君的圣像足有两丈高左右,威严而神圣的坐在莲台之上,身披着大红的八卦仙衣,让人一眼看上去就生起了敬畏之心。
师徒四人在人群之中等了一会儿,开光仪式正式开始了,只见在十几位穿着蓝色道袍的道人簇拥之下,一位身穿大红八卦道袍的道人来到太上老君圣像之前,口中念念有词,开始了给圣像开光的仪式。站在人群之中的齐天尊者用火眼金睛一看,见此道人身上有很强的妖气。虽然看得出他道法学习多年,身上也有了一些正气,但是妖邪之气还是很强烈的。开光仪式结束之后,应广大信众的热情要求之下,红袍道人讲起了道法。他大话连篇的说到:“我是八仙观的观主道号一贯,各位道友都叫我*飞龙道人,我已经修炼了好几世了,经过我开光的圣像非常的灵验,只要大家舍得布施太上老君一定会保佑你们的,因为是我给他老人家圣像开的光,一定会保佑多给钱的人的”。他的话音刚落,就有几个财主一样的人,捐出了几千两的白银,真舍得给钱哪?
此正是菩提萨埵梵天音,苦行六度报佛恩。
觉悟有情的众生,大智大行大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