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银学耍滑
睡了一夜的村民不会想到,在送埋大木的当天,满堂会以这样的一幅让人惊奇的样子出现在众人面前。
大冷的天,满堂竟然戴着一幅墨镜,就是那种黑墨黑墨的眼镜,很像虞镇一家眼镜店门口宣传画上那个女模特戴的遮脸镜,但是镜片的颜色要比那黑厚许多,遮住了大半张脸,连眼珠子都看不见了。
这时,初冬的二里湾天才刚蒙蒙亮。以戴着墨镜的方式出现在大木家,满堂的“造型”的确有些吓人和吸引人。
这不,刚进到大木家的巷子,满堂“特立独行”、冷酷装扮的样子就引起了早到帮忙的村里妇女的注意。
“哎呀,满堂啊,你这是准备上磨了吗?”
“那哪里是准备上磨啊,我看像是中条山后山的熊瞎子出山了。”
本来满堂是躲着大家走,可哪能躲得过?结果一进大木家的门,就被门口几个妇女逮了个正着看见了,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句哈哈笑着取笑满堂。
满堂像做了什么错事被人发现了,心里有些不乐意——有你们这么取笑人的吗?但是又不好发作,嘿嘿笑了两声:“你们家屋里头的老家伙才要去上磨呢。你们家屋里头的老家伙才是熊瞎子呢!”
戴着墨镜的满堂,再配上这样的回答,显得很滑稽,又逗得那几个妇女哈哈大笑。
在二里湾,村民粉个辣椒,磨个花椒,甚至曾经一度磨个面粉,都是要跑到祠堂前面的石磨上去。石磨很重,人推着费劲,一圈两圈还好说,要是推个十来把圈非累个半死不可。因此,粉辣椒磨花椒的时候,村民们往往会拉着家里的牲口来,把驴啊、牛啊往那磨盘上一套,有时怕那些辣椒面什么的被风一吹刮进牲口的眼睛里,因此,在把牲口套好准备上磨之前,往往都会给牲口再带一个眼罩。
那眼罩也是个圆形,正好遮住牲口的两个眼睛。有心细的村民有时还会专门为牲口做个眼罩,还有些一圈一圈的花纹在。但有些村民图省事,剪了两块圆形的黑布用绳头一连就绑在了牲口的眼睛上。如此一来,也达到了不叫牲口眯眼睛的效果,但是看起来不是很美观,像是给牲口带了个墨镜。
满堂今日把墨镜一戴,仔细一看,还真像那几个妇女说的,可不就像个正准备上磨的牲口吗?
得到这几个妇女的取笑,满堂即便心里不乐意,但是也没怪罪这几个妇女的意思——谁叫自己眼睛边上多了几个血道子呢?那血道子一时半会似乎是好不了了,只好采用这个戴墨镜的方式来遮掩。
刘会计正好也来了,就问满堂这是怎么了,难不成年纪老老的,还要学那些愣头小伙子装帅耍酷么?
当着那几个妇女的面,满堂心里只埋怨刘会计多嘴,但嘴上没显露,却说,“还不是昨晚多贪了几杯酒,在回去的时候,一不小心撞到柴火堆上被树枝划的。”
“这柴火堆也真是,哪儿堆着不是个堆着,非要堆到你回家的路上?不过你看,你的脸这么大,怎么一个口子也没划下,这柴火怎么跟长了眼睛似得,就专门往眼睛那部位划?”和那些妇女相比,刘会计是一本正经地开玩笑。他在形容满堂脸大的时候两个胳膊一环绕,专门比划了一个洗脸盆的模样。并且,比划完了之后,还要去摘满堂的墨镜,好一看究竟。
满堂把刘会计伸过来的手狠狠地打掉,“你还看?看了小心你下次也被划喽。”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在众人的哈哈大笑声里,满堂和刘会计也笑着走进了大木的家。
那几个妇女和刘会计一样,用脚趾头猜了猜,都知道满堂那眼角是怎么回事,指定又是被媳妇给挠了。说不定传说里的跪搓衣板,满堂昨晚也被动执行了。
满堂被挠一事被刘会计他们被猜对了。但是他们只猜对了结果,却不知道原因。
在走过粉周妈呆的那个屋子的时候,满堂还刻意留神地看了一眼,正碰上脑袋上绑着白手巾圈的粉丽红着眼睛,端了一簸箕的玉米芯出来。戴着墨镜的满堂把粉丽吓得一哆嗦,差点把手里的簸箕倒了。
缓过神了,粉丽才看清楚,这个大冬天戴着墨镜的是组长满堂。
“叔,来啦。”
“嗯。给你妈烧炕呢?”
“哦。”
“烧热点,多烧点柴火,这天太冷了。把你妈照顾好。”
粉丽答应着,把那一簸箕烧炕剩下的玉米芯倒进了厨房的柴火堆上。
满堂探着头朝屋里看了看,因为烧炕,里面弥漫着浓烟,粉周妈盖着被子似乎眯着眼,一动不动地斜靠在墙上。他没好意思直接进去,想叫上银学一起来,俩人说话总比一人说话,得力些。
这么想着,满堂朝着礼房走来。银学已经到了,正和几个人在定对着送埋大木的事情。满堂没吱声,戴着墨镜脸朝里往炉子跟前一蹲,等着他们。
银学见满堂进来了,挂着个墨镜虎着脸,心里也有些诧异,就招呼满堂也坐过来,一起商议着把今天要做的事都安排妥了。
满堂瓮声瓮气地支应着,“你来安排吧。”
银学看满堂的情绪不是很高涨,也没再坚持,草草地安排好,等那几个人出去了,也搬了把椅子坐在炉子边,伸出手来烤火,脸却盯着满堂的墨镜看。
“你这是咋啦?”满堂墨镜片子上映着银学一脸的狐疑。
“呵呵,没事。不小心碰着了。”满堂说着,把眼镜又端了端,似乎怕谁发现了秘密,遮掩下。
银学一听,扑哧笑了,也不点破,“多大个人了,还这么不小心。”
“跟你说个事,昨晚三森去找我了。”
“那小子回来了?知道大木的事了?”
“可不。”满堂深深叹了一口气,“想今天来送埋,找我给说和说和。”
银学一听,肯定了昨晚的判断。看来那会敲他家的门,八九不离十就是三森,敲了半天见门没开,又跑过去找了满堂。
“你答应啦?”
“嗯。试试。毕竟一个娘胎出来的,连着心。”
银学用鼻子哼了一下,“早干啥去了?人不在了,才和好?”
“你可说吧,”满堂又叹了口气,“这事比较麻缠。”
“嗯。”银学应了一声。俩人都不吭气,屋子里瞬间安静下来。
俩人都伸着手围着炉子烤火,这中间有人跑到礼房来取东西,又逗了逗满堂,等这人一出去,满堂的脸就更阴了,俩人也都不说话,各自思考着怎么去办这事。
其实,对他们二人来说,都揣着各自的心思。
在满堂的心里,想让银学出面帮忙,把说和这事在粉周妈那给提出来,自己再在旁边添火加柴,指不定事儿还能成——大家知道,他要不是看在媳妇收了二林三森东西的面子上,实在是不想揽下这瓷器活。但是对银学来说,他心里也没底,粉周妈和那几个兄弟积怨太深,说和的难度不小,他怕他出面也解决不了这事儿,到时候把自己还裹了进来,村主任的脸面丢了是小事,把自己再牵涉进去两面不落好更是麻烦,再者说,三森又没当自己的面提出来让我银学来帮着说和这事啊,叫我这个村主任怎么去出面,出师无名啊!
作为中国农村社会最基层的两名“官员”,不论满堂和银学抱着怎么样的心思,我们都无权责备或者指责。他们的心理活动来自于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无关乎对和错。
炉子里的火渐渐小了。银学揭开炉盖看了看,拎着一只破篮子出去拾柴去了。
在这段空隙里,满堂下了最大的勇气,等银学一回来,就给他表明,叫他一起和自己去找粉周妈说说去。这事关系着村里的和谐,不单单是我满堂这个生产组的事了。
拿定主意,满堂不由觉得一身轻松。他哼着小曲,把炉子里柴火烧过之后的灰烬从炉子里退了出来,拢到旁边的一个垃圾桶里,点起一根烟,优哉游哉地抽了起来,静候着银学的回来。
一根烟都抽完了,可左等右等,还不见银学进来。
“这人,拾柴怎么跟买柴似得,半天回不来?”满堂自言自语,望着南墙根厨房的地方,那地方堆放着一堆的柴火,那是昨天村里帮忙的人专门劈下的,码在那,整整齐齐,以备大木家过事之用。
但是那里,根本不见银学的影子。
“银学到哪拾柴去了?到厨房那搬上几个就够用了。”正在疑惑之际,满堂看见刘会计挎着篮子进来了,篮子里装着一篮子的玉米芯子。
“这银学,半道见了我,把这篮子一塞,就一溜烟跑的不见人影了。”刘会计把那一筐的玉米芯子往炉子跟前一蹲,从里面捡了几根扔进炉膛,又用铁棍在炉子里使劲戳了戳,飘起一阵子灰,那炉火也就跟着冒了出来。
“什么?银学去哪了?”满堂有些惊奇。
“回家去了。说是家里怎么了,着急慌忙地。”看炉火旺了起来,刘会计也坐在炉子边上伸出手烤起了火。
满堂一听,心里忍不住骂了一句:“屁,他家里能有什么事?还村主任呢,竟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