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年轻的自己,拖着行李箱第一次去异乡的大学。路途是漫长的,感觉是陌生的,陌生的车站,陌生的人,连乘车的感觉也是陌生的,只依稀记得车站两个初中模样的小孩在候车厅做作业的场景,或许这是那时唯一感觉“亲切”的一幕了。陌生的感觉让原本的漫长无限的延伸,到最后下车的时候都有点意识模糊了。
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哪怕再顺利偶尔还是会踢到小石子,磕磕碰碰在所难免。
这么多年过去,这么多年过来,有多少欢乐,就有多少的悲伤,或者更多。我还能想起因小事与Z的争执,争吵,冷战,莫名的和解这样的故事。后来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只不过换了吵架的对象,也没有那种可以忘怀的感觉,甚至有时候争吵不过是我刻意的打算,以达到某些目的罢了,这样一想,突然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还是挺让我讨厌的。
或许,这就是用以前的感觉来评判现在的自己吧,就像那句话说的“渐渐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有些事情真的有些无奈,你想讲理的时候,人跟你耍赖,你想动粗的时候,那些人反而讲起理来了。可以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难以兵不血刃的解决问题,于是只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了,久了也就成了习惯,习惯了也就在有些时候不自觉的表现出来了。
还记得一些第一次的场面吗?第一次登台说话,第一次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还有,第一次直面自己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看一切都是那么地新奇,真的感觉自己是只井底之蛙,什么都没见过。时过境迁,再回头看一些东西的时候,当一些事情在发生在眼前的时候,心理还有一丝波动吗?有吧,也是很少了,或者,只是时间还不够。
坦白说,我还是挺还念当初的样子,只可惜我过早的选择现在的道路,注定了很多的不同,太早的学会看待,以致于很多“不凡”之事在我眼中缺少了特别的感觉,在别人兴奋激动地时候,我犹如一个置身事外的看客,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我选择——漠然。性格环境使然吧,我不喜欢赞扬别人,总觉得应该做的更好才值得夸耀,这样的说法许多人是不赞同的,记得室友W就曾驳斥我说过“你觉得她那样不好,你去做啊”,诚然,我做的可能还不如别人,可是不影响我的观点:这个现实社会是残酷的,赞扬和鼓励不适用于大多时候,我们是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的,赞扬带来的虚荣,在我看来,更多的时候只是蒙蔽自己的虚荣。
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个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偶尔看一本书的时候看到上面这句话,突然觉得,似乎自己这些年的变化的源头,便是这所谓的独立思考了。思考让我变得开始寻找生活里的为什么,理由和自己对生活的诉求,让我在一次一次尝试中渐渐明白一些真的道理,一些我们常常见诸于各种名人名言和大家之作的道理,正应了那句话“有些事情,只有你经过了,才会真明白”,也像我现在的状态,有时候明知道继续下去的结果和之后的继续,却总忍不住让时间去验证一下,当然,只是在有些方面,毕竟,生活还是需要一个认真的态度的。
我不清楚什么是教条主义,因为我的生活一直是相对自由的,这快十年的时间里。至于一些人情礼往上,我觉得自己算是个离经叛道的人了,不喜欢和长辈亲戚讨论多余的事情,不喜欢借助亲戚关系来达成一些目的,年轻的心,不需要太多,勇往直前,受一些伤好了,我觉得这样才是生活,要不回忆起来不是很无聊?至于另一个个人崇拜的问题,说实在的,我不追明星,他们身上没有什么是我想要;不崇拜伟人,他们离我离得太远,不只是时空的问题。不过我还真有一个个人崇拜的对象,那就是我自己,每当我这么告诉别人的时候,换来的大多是付之一笑,其实我也是,笑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再回头认真审视下自己,还是那么的年轻,心有沧桑,少有悲怆。尝试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早已知道会在这芸芸世界中逐渐平凡,却依然平淡,不是因为对一些事情有心无力的无奈,不是因为自甘堕落的不求上进,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喜欢这样的人生,会努力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无视与生俱来的一些责任,不忽视这个世界随处可循的美丽,也不局限于某种既定的路…
漂泊的心,习惯于平凡,也经得起风浪,足矣。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有着一颗平淡的心,此生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