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段时间,看着周围的人都在忙着实习,或是校园招聘物色工作,或是应对公务员准备考试…心情是躁动的,只不过被我自己强行平复了,这是个严肃的问题,我需要格外的慎重,平静的思考。
人常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我似乎很少有因为专业问题而忧愁以后工作问题的时候,在我看来,现阶段的专业影响的只是自己选择的行业方向问题,决定人生方向的永远是后面的对这个社会的各种选择,毕竟,工作不如意,专业不喜欢,不随心意你是可以改行的么,不过,有一类职务,或是说一种生活,需要的更多的是专业以外的时间磨砺和沉淀,个人素养以及我一直喜欢的“那么一点运气”。
之所以没有选择校园招聘,是因为我觉得,招聘单位在招聘时,就职务晋升时过多的标榜了所谓的储备干部的晋升模式,而在我的理解中,这是公司在初期就有塑造刚毕业的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习惯的打算,而我的习惯和规划只能自己来设计蓝图,况且,自己去经历一下痛苦的过程,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一直有看一些网络评论说,现在的就业环境变差,竞争何其激烈,社会如何浮躁等等,坦白说,我喜欢听别人的探讨,尤其是一些有意思的探讨,其中有一档子节目——罗辑思维,我挺喜欢里面主持人的风格和一些观点看法,只不过我很少选择去相信某一个观点或者流派什么的,中国的专家实在是太多了,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也不是简单说得清的,与其跟随别人,不若听从自己,如果我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那那些对事态的把握,大势的走向判断所带来的好处,一定不会垂青自己,很多事情,你听别人所说,可能很顺利,你听自己所说,兴许会更有价值。当你习惯于独立思考,再去看周围的人和事,看那些专家的言论,你就会发现内心的不同,不是他说怎样怎样,而是我觉得如何如何。
不知道从何时起,自己变得如此地“多疑”,只不过这样的感觉很好。成功的路也许很多,但每一个方向上的路径不可能很多,甚至很少乃至一条而已,应该明确知道一点,和你讨论这条路的人多数也是这条路上的人,而那些没走过这条路的人,他连自己的路都未必走得好,还怎么指导别人呢。成功多数是不可复制而且注定是属于少数人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怀疑和思考,成为探路石的机会应该会很大吧。我想,哪怕在某一阶段,我无助到只能依靠他人的时候,当我只能沦为一颗棋子的时候,我也是一颗知道自己位置的棋子,而不是盘末终了才发现,自己成了一手死棋或是弃子。
虽然我还没有渊博的知识和长足的见识,无法真正以及全面的看懂这个真实的世界,但我知道自己还有一点追寻,这也是为什么多年以来我总觉得什么事未成。既然自己的心不执著在简单的学习、考研、工作和家庭上,就趁着年华未老,寻一个方向,做一点不为利禄,只为无悔的事,为自己谱一曲岁月之歌,留一段精彩回忆。有些事情只需片刻,有些却要多少经年,我看着自己的身后,几度春去秋来,多少更迭往事,再看看迷雾的前方,仿佛有一些模糊的痕迹,是真实的事物,还是海市蜃楼的投影,会走过去,走过去也就知道,是该休憩还是继续寻找。
喜欢读三国,喜欢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说里面的一段“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胸怀大志,腹有良谋,这样的人一旦有机会,运筹帷幄中成事,这也是我一直自勉的一句话。还记得以前闲聊时和人说过,在学习上我喜欢一个字“蓄”,所有的事CD需要一个过程,这些客观的事不是人生来就会的,积累学习是必须,也是件无趣的事情,不过有时候就是喜欢这种有点寂寞的孤独,我在等,等“一遇风云变化龙”的一刻,因为是我一直相信一些事情,更相信自己。
那一段时光,我是安静的,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关注着身边人的动态,去哪实习了,做了些什么;和哪家公司签约了,待遇如何;公务员考试多少分,面试什么情况。我不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一如他们觉得我淡定的过分。我也尝试过陪他们一起去看看公司的招聘会,现在熙熙攘攘地坐满了人,却只在后面听了几分钟就觉得索然无味,独自走了;为体验下考公务员的热情,我陪宿舍一要好的哥们X,一同去了他考试的地方,相当于做了一回陪考,看着开考前络绎不绝的人流,除了感慨人多和热情,就只剩下北风的呼啸了。除了些许不多的活动,就只剩下网罗相关的信息,和可以参考的选择以及一些后期的打算,一个大概的雏形慢慢在我脑海中成型。(以前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些,只是没有考虑的如此具体以及落实)虽然这些脑子里的东西在不久后的日子里多番受挫,甚至逼迫我不得不作出一些调整,时至今日,我想有一点我是选对了,我选择按照自己的蓝图来设计生活,并让我看到了实现多年梦想的希望。
等待也是一种煎熬,当你发现自己是多么迫不及待的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最后的日子,我就是在一种近乎折磨的等待中,压抑着“既已心怀四方,须当扬帆出海”的冲动,四海已在心中,扬帆远行尚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