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意思就是说凡要治理军队的人必定先要有一个规定纪律来治理他的军队,这样才能让士兵不会混乱,如果士兵不混乱了那么才会有秩序,这样只要鼓声鸣响,将帅挥动旌旗对着目标而指,可以让千万人向着一个目标击杀,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像这样的军队。
这是戈城一中澹台野写的,这个时候他才十五岁,但是他这样的政治的思想已经让很多当政的人感到了惊讶,这么小的年龄就能做出像这样的文章已经让人非常为之感叹了。
这是洪堡全国性的一次征文比赛,而征文的题目是要求写洪堡国里所有的社会状态。每个市县的人都会推荐几个年龄在十二到十八岁的青少年参加。很多的小孩也就只会写写一些蝇黾小事,也就是一些很幼稚的言论,好多也就是拾人牙慧,并不是自己的真正见解,评改的老师也就只是看看这些小孩们写的文笔如何就给了一个评分罢了。
然而当评改老师看到澹台野的这一篇文章之后就大为之感叹,除了澹台野,好像在几千份的征文比赛中就没有一个人是像这样的口吻涉足于政治的,有是有说政府的,然而说得都很浅显,比如有很多的愤青少年就是自以为是地说政府的不是之处,自以为自己的那样的吐槽是很让人震撼的。
然而在老师看来也就是一些根本没有踏入社会的小孩的叛逆叫骂,估计当下政府到底有那些机构制度他们更本就不知道,于是就信口开河自以为是的胡说,所以都是些井底之蛙的言论。
但是澹台野的这一篇关于政治的征文就并非如此,他并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去说这个社会的不是之处,而是立足于如何于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之处。
这是一个有勇有志的少年才会这么写的。可以想想在他写的时候他是以什么样的视角,他是用一种做为政府人员的立场去想着怎么去治理这个国家。他是以一种担当的责任态度于写的。
刚满十五的小小年纪就有如此之思想的确让人匪夷所思。这也让评改老师带来了慰藉,这个国家的后一辈还是有这样的希望存在。那么此邦必定能得以长久,此国必定能得以长安。
澹台野在后面还写了废弃“三冗”的政策。第一冗:是指废除官员的繁多,这是当下政治的一个极大的问题,因为战争鼓励很多士兵去上战场,所以不得不用一些爵位官位或者是对他们的子孙有一些福利回报来让他去在战场上拼杀。
但是这样的奖赏性政策让现在的政府出现了这样的后遗症,就是太多的人因为门荫,也就是因为他的上一辈的功绩而让他得到官位的,很多其实并没有实才的,几乎是尸位素餐,甚至用自己的职权贪赃枉法,让国家政府以及人民都受了不少的损失。
这是第一冗,他的建议是裁去一些没有实际能力的官员,要一些有真正的才学的人来做为这个国家的政府公务人员;废除一些没有实际作用的官职,重新整理制度,得到一个高效简单的执政体系。
而第二冗,便是指那些寺庙里的僧侣繁多,因为战争的原因,让很多的人没有了耕地、房产或者其它生产资料,这让很多的难民不得不到寺庙道馆里去做和尚尼姑道士的,光拼借着在城里面讲讲经书说说法来得以糊口,在这个时空里叫这样职业的人为法学普教员,其实他们说的不是法,也就是一些他们自己门派的思想这些,这只是一个比较高大上的尊称罢了,而且很多在这个职业的人因为没有太多的名气所以只有去一些小户人家去做私人的法学普教员。
比如说某某家的婚事、某某家的丧事、或者某某家又小儿百岁……很多,这些不出名的法学普教员都会找机会去掺上一脚,这样也能把当天的伙食费给解决。
其实那些不出名的法学普教员其实也并没有多少的真才实学,也只是跟着去滥竽充数,或都随便唠叨几句蒙混过关了就行。
或许这样倒是解决了一些人的衣食问题。
但是这样的人越多对社会是有很大的负影响,时间一长他们便成了社会赘疣,因为这样的人一多,社会的需求就会相对变小,他们就会在行业里哄抬价位,这样会使得更少的人能请得起这些法学普教员来普法,如些恶性循环,长期下去其实对任何人都不好。在澹台野的征文中是这么写道:那些已经在这方面得道领悟到真谛的,已经是正式的法学普教员的人还是让他继续做下去,因为社会也需要这样的职业。
但是对于那些根本没有实力的法学普教员还是希望政府给予分地,租借农具,让他们自己耕种,然后年底根据具体丰收来缴纳税收。
一个小小的十五岁少年还以一种大将之风的口吻说,倘若自己是一名将领那他势必会亲自带领这些人去耕种,亲自研究高产粮食的方法,供以大众,所谓将者便是担当者,不论是风是雨都得面对而且还要做出理性的判断。
这样的思想意识,在加上他文章中逸出的智慧与才学真让让人赞叹不已,评改的老师相互传递看了之后都拍案叫好。
而澹台野在文中的第三冗:便是在军队上,他说自从上次世界性的大战之后,很多平原作战已经慢慢的进入了机械作战,很多的发展用的都是以机力代替人力,所以精兵为上,不在数多,而在于素质的优良,所谓素质优良就是文武皆备,武能负装甲有胆识与血性,文能理解怎么用装甲。
所以他的提议是说废除军队上那些本就不懂得军事作战,也就是为了蹭薪水才来当兵的人员,这样什么也懂的混在里面其实对那些人也不见得有多好,因为上了战场,那些什么也不懂的人也只是当炮灰的份。
澹台野在自己征文中还写道,在社会里科普教育,鼓励一个人身兼多职,在教育上的重视并不在于制度上的合理与否,而是让更多的人学到更多有实际效应的知识。
而让人感叹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他还在社会的经济等等方面都做了一个很大的规划,比如他建立了一个联合投资的想法,因为很多的粮食的收成是不定的,可能会因为很多的自然因素而导致粮食的收成不景气,也可能会因为那一年风调雨顺让收成大大增加。
这样很多的农作主就会突然的暴利也可能会暴跌,暴利倒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如果暴跌这就会让很多的粮食生产的供应商就此倒闭,这样对政府在经济上的统治也不见得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可能会增加更多的失业人口,所以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大家联合出资,农作主只主要是照顾好农物,而至于资金都会有人供给,让很多人来共同承担农作主的损失。
当然也有权利是按权重分那些获得的利润。
其实在征文中他还对城市的规划等等方面都做了一个很宏观的概述,他说要将国家的城市用地进行划分,分为十类,并把这十类一一列举,并说明理由。
一个才区区十五的小孩子有这等的宏观思想甚是让人震惊,他能看到同龄人所不能看到地方,他人所观的都是表象,而他看到的是内在,而且是涉及这么多方面,他都有过精细的思考,如此想来,怎不令人感叹。
后来他们就去查了一下这个孩子的户口记录,这个孩子是不是什么官家子弟,由于长辈的原因让他从小就耳读目染,让他有这样的思考方式。
然而并不是。
在写这篇征文之前,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