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建立之初,就制定了禁止贵族官僚私营工商业的法令。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始定律令”,其中明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禁止贵族官僚从事工商业经营。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和二年(628年)时,还两次颁布敕令,严禁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防止官员受到利益诱惑而经商牟利。所以李二爷也就叮嘱自己的两个儿子不要以身试法。贞观初年,大臣高季辅上书言事,说当时的“公主之室”和“勋贵之家”,“放息出举,追求什一”,“锥刀必竞”,很普遍地进行高利贷经营。这说明唐立国之初就没有真正禁止住贵族官僚私营工商业。
这也就表明李二爷颁布的这个法律并没有被遵守,所以李二爷对自己的儿子经商并没有阻止,又在自己很缺钱的份上,也就默许了并支持李恪和李承乾经商。因为唐朝初年,唐朝的民生还没有恢复,又因为被突厥打到了家门口。他对劝阻自己的尚书左仆射萧瑀是这么分析的:
1.******之所以敢倾巢而出,是认为我们内部刚刚发生变乱,无暇也无力抵抗他们。
2.如果我们示弱,紧闭城门,******军队就会在城郊大肆抢略,京城附近的局面将无法收拾,我军士气也势必受到极大的影响。
所以我选择单人前往,给他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我背后强大的军容,严正的军纪,他们一定会认为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这些都是他们始料不及的,一定会自乱阵脚。再说,他们深入我们国境,军需供给上根本无法做到长期有效支撑,只能是希望捞一票就闪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让对方发觉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就可以掌握主动权。所以只有赔偿了,这次赔偿将原来本来不怎么好的唐朝经济又给了沉重一击。所以现在的李二爷对怎么赚钱是非常感兴趣的。好了有一点说的远。
“哇,哥哥好多钱啊!”长孙明珠看着面前的一个个箱子里的钱,觉得好幸福哦。
“呵呵,妹妹不要这么大惊小怪的嘛,以后我们会有比这些还要多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钱,那时候恐怕你的眼珠子要不够用了!”长孙明诚看到自己的妹妹长孙明诚一副钱迷的样子,感觉自己把妹妹带坏了。
“呃,妹妹问你一个事,就是我们家有什么空余的地么,我们需要建一个造酒厂。”长孙明诚不好意思道。虽然并不是自己将这个家给败光的,但是现在长孙明诚想要知道一点这个家庭的财产却是有些不好意思。
“哥哥,不要问我,你问自己,这个家除了这个宅子没有被你败光,还有什么值钱的啊!”长孙明珠佯装气呼呼的说。长孙明珠知道现在哥哥已经变好了,不应该提起那些不好的过去,但是自己偶尔撒撒娇也是可以的。
“嘿嘿嘿,妹妹,你现在还没原谅我啊。我走吧,我离开这个家,没想到我的妹妹也要弃我而去!”长孙明诚一副委屈的样子,直接向外面走去。长孙明珠看到哥哥向外面走去,顿时慌了,她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这是一个哥哥的玩笑,上前就把长孙明诚一把拽住。
“哥哥,我错了,我以后不会提以前的事了!”长孙明珠泪眼婆娑。
“真的!”长孙明诚一下子转过身去,高兴的说道。
看到哥哥开心的样子,长孙明珠瞬间就明白了自己上这个坏哥哥的当了,便举起自己的粉拳砸在了长孙明诚的身上。倒是长孙明诚没有什么事,长孙明珠却气喘吁吁的,兄妹俩玩的不亦乐乎。
.“少爷,我到有一个地方,符合你的条件。”正当长孙明诚和长孙明珠打闹的时候,一个苍老的声音响了起来。“五叔啊!最近别太忙!要注意身体啊!”长孙明诚看到自己家五叔最近有一点瘦,便叮嘱道。
“五叔,你看哥哥欺负我!”长孙明珠看到五叔来了,便跑过去拉着五叔的手撒娇道。“哎呦呦,小姐啊不要摇了,再摇我的这把老骨头就快散架了。”
长孙明珠的撒娇让五叔感觉到了一丝天伦之乐,让五叔很受用。其实五叔早已将长孙明诚兄妹俩当做自己的孙女儿和孙子了,只是长孙明诚以前太浪迹,所以五叔对于长孙明诚的爱也并没有那么的强,五叔只有将自己的爱给长孙明珠。
“咦,五叔我刚才听到你说什么你有什么地方。”这时长孙明诚才想起来五叔所说的话。
“少爷,就是我们还有一块封地,就在渭南县,那块封地是朝廷给的,所以我们不可以买卖它以至于留到了现在。”五叔回答道。
“那是不是还有人口啊。”长孙明诚有问道。
“有,现在封地里总共有一百五十户人家!”
“那为什么我们家会穷的连锅也揭不开呢。”长孙明诚这个时候糊涂了。至少在这个时代有封地就意味着不会饿肚子,但是长孙明诚一家却在为自己的肚子东奔西跑。
“哥哥,我们封地中的这些个人,以前都是我们村的,在我们搬过来后,我们就将他们安置在了我们的封地上。在爹去世的时候,爹将他们要交纳的粮给免了,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己。”长孙明珠抢先说道,在长孙明珠说到父亲死去的时候眼里忽然暗淡了一下,连长孙明诚的心也悸动了一下子。“那些个封地还是我们的么!”长孙明诚又问道。“是我们的,在那边还有很多盐碱地,不可以耕种,所以建工厂刚刚好!”五叔介绍道。
唐朝的爵位制度: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这些都是名义上的,因为在唐朝有个实封的名头,名义上是食邑三百,其实只有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