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回了家,父母兄弟俱各欢喜:刘太公乐得合不拢嘴,带着笑呵呵的伯、仲二儿,杀鸡置酒,忙前忙后地准备家宴;刘二娘抱着出生不久的刘交,微笑地搀扶着刘媪出来了;刘媪慈爱地凝视着爱子,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不说,欣慰地笑了,立时觉得病好了大半……
刘邦也很高兴,满面春风,时而蹦到这个跟前,时而跳到那个面前。席间,刘仲盛了一碗粥,递给刘邦道:“这是娘用黍、稷、麦、菽、稻等五谷以及红枣、花生等熬制的粥(1),可香甜哩,快尝尝!”刘邦笑着接了,狼吞虎咽地吃了半碗,撕了一大块鸡腿,吃得满嘴流油,瓮声瓮气道:“嗯,还是娘做的饭菜好吃!”众人都笑了。刘伯道:“三弟,既如此,那就多吃一点吧。”说着夹了一些菜,摇摇晃晃地送了过来,突然,剧烈地咳嗽,菜趁机蹦蹦跳跳地洒落在几案上。刘邦忙将菜拾拣了,看着咳嗽得满脸通红的刘伯道:“瞧这模样,大哥的病是越来越重了!须好好歇养才是!”一听这话,众人的神色皆黯然了。刘邦也心里沉重,见气氛凝滞,觉得不应如此,便眉飞色舞地讲起了在大梁和外黄的所见所闻,惹得太公等人忽而惊讶,忽而发笑,一家人复又其乐融融……
(1)五谷: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主要是亚麻,织衣用)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次日,刘太公早早地起了床,去田间地头劳作了——也不叫刘邦,只道他旅途劳顿,便任他怎样;而刘邦也乐得太公不管他,起床后便出了门……
数日之后,刘太公见装束齐整的刘邦又要出门,面色不悦,便唤住了他,“老三,今日随我去地里干活。”“不去。”刘邦肯定地说。“你……”刘太公火了,“自你回家之后,每日不是外出寻访一些狗朋党友,便是持剑滋扰生事,成何体统?快,拿着这把锄头,随我出去。”“不去。”“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爹,你别逼孩儿么!孩儿对稼穑之事,实不感兴趣,也志不在此。”“你这孩子,让我说你什么好呢?不事生产也就罢了,擅长一门吃饭的手艺也行,却也不会!农工之事不行,会经商致富也好,却也不能!唉,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将来该如何是好呀?”“爹,不必担忧,孩儿自有孩儿的活法。”
“哼,每日游手好闲,能有什么好活法?看看你二哥刘仲,诚诚恳恳,里里外外操持得极好,一份家业搞得红红火火,多有能耐!哪像你?一不安分,二不能治产业,有甚出息?”刘邦红了脸,“爹放心,孩儿决非低能儿,将来置一份天大的产业给你看!”“呸,就知道吹牛!若真有能耐,现在就给老子展示一番!”刘邦的耳根边也红了,“孩儿不与爹争辩,将来自会说明。”说完便整了整衣裳,出门而去。刘太公气得暴跳如雷,“小子,好,你走,走!什么都不会,又不肯学,一点出息都没有!将来若娶不了媳妇,成不了家时,可别怨老子!”……
迫于压力,后来刘邦也偶尔随刘太公去田地里干活,有时再去外黄拜访张耳;更多的时候,却是腰悬宝剑,以中阳大侠自居,任侠使气,好打抱不平,声名日显……
一日,卢绾急匆匆地寻了来,嚷道:“季哥,邻村的马大刚从外面学艺回来,自称无人能敌,骄狂得很呢。”“哦,他可曾听过我的名号?”“咳,那日碰到他时,我对他说了。可这小子竟以不屑的口吻说:中阳大侠的称号,也是刘老三配叫的么?你说这事儿气不气人?”刘邦闻言大怒,“这厮着实大胆,反了他了!”“我也觉得那小子欠揍!当日旁人都言季哥是如何的神勇,这马大不服也就罢了,竟冷笑不已,猖狂地对众人说:若碰到了刘老三,必使他乖乖地将中阳大侠的称号奉还于我。”刘邦暴跳如雷,斥道:“狂妄之极!”恨恨地拔出佩剑,“小子,爷爷非给你一点颜色看不可!”……
“卢长子,还有多远?”刘邦又一次催促道。卢绾笑道:“快了,只有几步路了。”于是二人加紧了行进的步伐,又跨过了几条小溪流,转了几个弯之后,远远的,一人便兴冲冲地嚷道:“季哥,卢长子,你们终于来了!众伙伴已等候多时了!”刘邦急问:“二蛋,马大来了么?”“早来了!你们看,他在那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