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头脑风暴活动举办的很成功,今天一上班魏波就安排秘书把大家的发言内容整理出了一分报告递交给了总经理,钟凯想把公司下一阶段的战略发展讨论升级,昨天算是听多数人的意见,今天他想进行第二步,与少数人商量!
王铁是今天被邀请的人当中行政级别最低的B级员工,据说是董事长特别点将邀请来的,
钟凯进行了开场演讲:——各位,昨天的活动收到的效果很好,刚才魏总监也把活动的一些纪录文件帮我们整理送来了,我们在最后部分的共识是向上”游“,投入更多的资源迈向产业链的顶端,我们的理想国就是工业4.0所描述的范畴,这其实是有过程的,需要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企业的产品设计,过程监控,制造和服务都将发生极大的组织变革,我感觉未来不仅仅是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许是我们制造型企业向互联网公司发起冲击的年代!要实现未来的智能化,我们目前的短板不是项目部,而是互联网技术人才的储备!
我们是行业自动化的先导者,但是我们目前所做的只是自动化的改造工作,在尝试机器换人的项目实践,纵观这几年来我们做的项目,大多数都是和客户一起探索,一起实践,连总结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可是未来的智能制造绝不仅如此,应该是往数字化工厂进化,我不确定未来的场景,但是我相信这一定是一个集合硬件工厂+互联网科技+客户三位一体整合的结果!
王铁是个“攻城狮”出生,对官场上的一套不太理会,今天这个话题是他很乐意参与的内容,顾不上其他领导的态度,直接就把总经理的话锋给接了过来:“工业4.0不光是制造业的4.0,也是互联网业的4.0,物流业的4.0,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单独把自己的单元技术做到了顶级而不能与其它两个环节进行对接和互联,那也算不上是智能制造,现在大家都在谈大数据,我也跟风学习了一下,是的,我非常认同未来是大数据的时代,因为刚才我们提到的愿景当中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没有大数据指导下的任何智能设计都是在盲人摸象,所以,我建议公司要开始推动大数据工作,我们销售部门掌握了客户的大数据,但是对于客户产品的大数据没有搜集,就连我们帮客户打造的生产线在使用中说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都没有设法搜集,我认为这样的数据储备才能够决定我们未来能够在4.0的道路上走多远!”
王铁的发言引起了在场人员的关注,一个平日里闷头闷脑的技术干部对智能制造有着独到的见地真是不多见,公司里大多数的技术人才都只是专注于自己的项目和设计任务,对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动态都兴趣不大,可是王铁提出的观点确实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魏波上任销售总监以后代表公司参加了中国机器人联盟,听过一些专家教授的讲座,他就此机会和大家做了分享:”我这段时间有机会参加过一些机器人行业协会主办的活动,根据专家的意见分析,工业4.0的实现将经历5个发展阶段。凯达目前的业务范围主要都是自动化改造工作,这应该是工业4.0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目前,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招工都很难,有条件,有远见的企业开始在考虑用机器人换人的举措,政府也支持,这个我理解为4.0的第二个阶段,那么第三个阶段应该就是与互联网科技相互融合的数字化工厂,最后是智能制造、以及终端导向前端的整体化,或者说完整的工业4.0概念,刚才王铁所说的大数据工作确实很重要,特别是当发展到第三阶段的时候,谁能够继续领跑,就看谁更能够抓住大数据,谁更接近客户,最能够通过智能而转化终端的需求,我们目前的基础很薄弱,要真正的赶上这班车,确实要付出很多很多!“
总工程师田建国曾经是国内知名工业大学的教授,被凯达聘请来组建未来”梦之队“,他特别关注未来工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也经常旅外访问学习先进国家的领先科技动态,这些年在凯达公司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专业领域科班精英,团队里平均年龄32岁,从本科生到博士后都是奔着田教授的个人魅力投奔他的团队,田教授放下眼镜,”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未来的两场革命,第一是软件企业发起的革命,一些形成了人才规模的软件科技企业尝试进入工业领域,去年我们看见谷歌开始进入硬件市场,今年我们看见中国的小米开始宣称进入机器人市场,第二是工业类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仅凭提高产品质量也未必能够体验“是金子总能发光”的未来,硬件企业不吃“软”饭也未必能够拥抱未来,只能继续跌入产业的底端,我们要抓紧开展数据库战略布局,掌握数据,分析数据,学会运用数据,用数据来串联整个工业4.0的生态链,我们未来为客户提供的生产线实现的柔性是智能化的柔性,甚至是可以实现不同规格的产品在同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上同步制造!
研讨会持续了3个小时,钟董事长因故没有来参加,晚上,钟凯把魏波约在星巴克继续针对讨论会上关键性的发言进行研读,因为这不仅是公司层面的发展问题,也是决定未来客户群体的一次转型,凯达公司是生产民用电焊机起家的一个中小型企业,如果不能实现市场转移,工业4.0的战略也不过是一场独角戏,他希望魏波能够为公司找到一个发展中的客户群,凯达公司如果能够跟着客户一起探索,也许会更加接地气,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