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朱元璋以布衣之躯一扫六合八荒,开创大明天下,后继永乐盛世、宣仁之治,经数代人苦心经营终于换得四海升平、四方来贺的****盛世。大明百年辉耀终因明英宗与瓦刺人交战惨败,四十万大军尽灭,英宗被俘,而蒙上了阴霾,从此大明皇朝便是在内忧外患陪伴下直到终结,这场影响了整个大明国运的战争史称——“土木堡之变”。
时间在推移,而土木堡战场的一切仿佛始终与时间对抗着,黄沙始终掩盖不了那些尸骸白骨,不论岁月如何撒谎,依然有人记得那场战争夺走的生命、希望。唯一因时间变化的,是战场周围村落的衰亡、荒凉。宪宗死后,明孝宗朱祐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用情专一,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无任何妃嫔。在其治理下,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百姓富裕。
然而大明朝臣与宦官的争斗一直此消彼长,绵延到正德朝时,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正德皇帝宛若孩童,贪玩成性,不爱江山爱自由,整日游山玩水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无心治理朝政。于是一干太监宦官趁势而起,矫天子之命以令天下,将大权独揽于囊中。恰逢倭寇侵扰边境,为赢党争,目光短浅的阉党竟然引狼入室,与倭寇勾结。宦官阉党不抗倭剿贼,反而肆意残杀忠良、祸害百姓,一时之间民怨沸腾……大明皇朝的主宰者们依旧沉昏于宦官佞臣的谎言中,丝毫看不见民间一场场瘟疫的蔓延、一次次饥荒的哀号、一回回匪贼的滋扰。人民在哀求中绝望,在绝望中抹干了泪,愤怒使他们纷纷聚拢,揭竿举义,四海之内义旗飞扬,一支以“义”字为号的军事势力开始对抗朝廷,并且不断壮大。
于是朝内朝外暗中形成三股势力:
朝廷——朝中有忠良之辈,为保大明江山社稷,不畏宦官权势,文臣上书弹劾,武将镇起义平倭寇,血肉之躯并非不畏死只因胸怀天下!在朝臣眼中,起义情有可原却理法不容;
义军——文臣的唾沫星子淹不死宦官阉党,贪官不除倭寇不灭,谁来为百姓说话?正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各路义军揭竿而起,誓要“除阉党,平倭寇”,还大明世道一个朗朗乾坤;
江湖——游离于朝廷、义军之外的民间势力,其中不乏能人义士,虽不参与朝政,不过举头三尺有神明,江湖中人习惯按“江湖道义”行事,用自己的方式影响时局;
尽管王道不振,却依旧凝集着一群忠臣贤能鞠躬尽瘁,誓以一腔热血托起帝国的脊梁。为了避免国家社稷落入义军之手,这些朝廷的忠义之士开始招兵买马,他们和义军的领袖都将目光移向了一个地方——江湖!
天下纷乱,使江湖豪强能够大展拳脚,无数身怀奇技的豪杰集聚一方,一时间百家争鸣,恩怨纠葛不断,朝廷与义军各自费尽心机争取着江湖中的奇人异士于麾下,究竟何时百姓可以再次安居乐业,究竟何时大明可以龙权再兴却无人知道。
这场混乱的根源究竟为何?冥冥中无数侠者踏足江湖,由五湖四海汇聚而来,命运将他们带到了一切灾难的根源之地。
成化二十三年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皇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弘治元年二月,弘治皇帝正在书房批阅奏折,只见一个小太监进来禀报:“启禀皇上,御马监左少监郭镛求见”。
“宣”弘治皇帝一边批阅这奏折一边说道。
只见郭镛恭敬的进来,拜道:“启禀皇上,淑女优选已经完成,奴才已经挑选了其中优秀的十名淑女,请皇上挑选,等皇上为先帝守丧期满后,把选中的立为妃子,为皇家多填后嗣,开枝散叶”。
“嗯,那把淑女们叫进来吧”!
“遵旨”,“宣淑女进殿”郭镛扯着他那公鸭嗓子洪亮的宣道。
这时只见一排女子在一个小太监的带领下缓缓的迈入殿门,平行而立。齐声跪拜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到这宛转柔和的声音,弘治皇帝也不禁心情舒畅,放下了手中忙碌的笔墨,看向这些女子。
宫内跪拜的女子也纷纷抬头展示各自迷人的微笑来博取这位年轻帝王的一悦。
“果然个个是人中娇楚,美貌无比。”弘治皇帝心中不禁暗喜。
目光所到只见唯一一女子仍旧低着头,弘治皇帝不禁好奇:“抬起头来”。
那低头的少女羞涩的抬起头,眉毛微皱露出了惶恐的面容。
“天香国色,连害怕时都是这么漂亮”弘治皇帝眼光不禁一亮,心中暗道。抬起了手指了指这个女子。
在一旁等待的郭镛早已会议,低声吩咐身边的小太监们带着落选的淑女纷纷退下,并且关闭了宫门。
这时弘治皇帝走下奏桌来到仍旧跪在地上的女子的身边,用手缓缓的抬起她的下巴,这时的少女早已经羞得面红耳赤更不敢抬头了……
自古皇宫的密事便是隔墙有耳的。弘治皇帝挑选淑女的事便传了出来。几日之后,朝堂之上。弘治皇帝在听完大臣们的奏报后,正要会意身边的太监何鼎退朝的时候,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谢迁从大臣中走了出来,叩拜道:“启禀皇上,臣有本要奏”。
“哦?爱卿有何事要奏?”弘治皇帝不得不示意何鼎先行退下,并看向谢迁。
谢迁语气严肃的说:“启禀皇上,自古皇帝选妃,自然是应当的。但是,先皇的陵墓尚未完工,皇帝您居丧的草庐还是新的呢,怎么就谈起选妃的事来了?”弘治皇帝虽然被揭短心里不悦,但是又为朝堂之上有这种正直敢于直谏的大臣感到高兴,脸上露出了笑容代替了心中的不悦,并在朝堂之上重重的赞赏了谢迁,并要求其他大臣都能够像谢迁一样正直勇敢,勇于直谏,能够指出皇帝的错误,这样大明江山才能长治久兴。
孝宗号称以孝治天下,曾经定下了为先帝宪宗皇帝守孝三年之制———“三年不鸣钟鼓,不受朝贺,朔望宫中素服”。因此,谢迁既有这么一说,把那位选中的淑女立为妃子的事情就搁置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