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的祖上为什么失业,然后迫不得已才卖起了甘蔗酒吗?”朱可夫问道。
“这个没有听你讲过?”
“是因为——机器人!信息主义的技术恶果,人类自直立行走以来最愚蠢的发明。它们并不是文明延伸的触须,而是横亘在我们通往幸福之路上的荆棘。它们让自以为是的人类更加懒惰和堕落。冯丽珍曾经是一位‘光荣’的公民,她拥有一个辉煌的童年。作为港城市民的代表,她和她母亲的个人形象被用于大建设时代初期的宣传画。她们就是那副《东方之珠换新颜》的原型!”
“原来就是她?难怪我总觉得曾经在哪里见过。在几年前为了配合第四次港城谈判,我研究过大建设时期公民社会的一些情况,对这张海报有些印象。当时中央政府为了激励各地的公民投身到立体城区的建设中去,做了大量这样的宣传动员。那些海报是这个宣传体系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东方之珠换新颜》被曾经被张贴在‘那个地区’的各个工地上,以展示未来的幸福新生活。这些宣传诱导了民众放弃过去习惯的城市生活环境,最终成为中央系统中圈养的奴隶。”
“没错。冯丽珍的故事,充满着对这些虚伪宣传的反讽。素云系统经过大量数据计算,得出最有效宣传诉求重点是‘幸福’,但她个人的一生却充满了悲痛。你记得各地光荣之城落成那段时间吧?”
“是的,大概是在20年前。各地257个光荣之城和一些卫星城相继落成,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前后举办过重大而浮夸的庆祝大典。”
“作为宣传画中的原型,冯丽珍和他母亲当然是这些庆典必不可少的嘉宾。她成年后,在南方的惠城成了家,本来过着平静的生活。但因为这些庆典,她和在港城的母亲被宣传系统挖掘出来,接受了一些培训后,便从港城被邀请到各个庆典晚会上,接受主持人的采访。她们从港城出发一路马不停蹄四处参与晚会和接受采访。一开始,她们觉得这很正常,但直到有一天冯丽珍首先发现了异常。
你知道257个城市和一些卫星城的落成大典几乎都集中在两年的时间里。在很多时候,各地的晚会会同时举办。而每一场都出现过那个经典环节:主持人向曾经宣传画上的港城公民提问,问她们:‘这些年生活的幸福吗?’她们则回答说‘幸福!’为了渲染欢乐、盛大、激动人心的情景,这些现场的画面或者三维全息影像会被实时传播。一般的公民在同一时间段只收看一个城市的庆典节目,因为素云系统会计算出他所接受过的信息,不会再给他的家庭终端发送重复内容。
但中央系统忽略了对冯丽珍本人进行这样的信息识别。有一天晚上,正在皇城等待参加庆典的她,在下榻的酒店信息屏上,看见了自己正在出席瓯城的一场落成庆典。画面中的那个‘她’和她穿的衣服、表情、发型都一模一样。在接下来的时间段,按照她所预定的节目内容,她又收看了皋城的落成庆典。冯丽珍发现,自己正在皋城接受主持人的访谈!你明白了吗?”朱可夫问。
“机器人!”马清风恍然大悟,“是机器人。各个城市宣传系统在中央宣传部门的默许下,可耻地使用了机器人作为宣传工具,向公众提供兜售所谓的新闻和事实真像!”
“是的。正是因为信息主义及其衍生出来的智能机器人,制造并操控了这一出出的情景。由此,统治阶层不光可以压榨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且可以操控和利用他们的休闲时间,利用各种制造的情景操控整个社会。”
“这就是冯丽珍被清除出公民社会的诱因?”
“是的,她对没有经过她本人同意,采用机器人代表她表示出强烈的抵制情绪,她试图通过行政、司法申诉,欲状告各个光荣之城的宣传部门。但各地都没有对此立案,她的申诉过程也没有任何媒体报道。官方声称她返回了惠城继续过起了普通的幸福的日子,但那是另一个冯丽珍,是一颗‘幸福化石’,偶尔在国家的庆典晚会还会低频率的出现。而事实上,真实她被流放了。替代她的机器人,继续帮助她度过她剩余的日子。”
“幸福的化石”,马清风重复着这几个字,心情无比的沉重。
也许是因为冯丽珍的故事太过沉重,马清风在那天晚上喝醉了。他只记得最后与朱可夫告别是说了一句:“为了光明,我们应该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
在第二天醒来后,他发现自己对这个任务没有任何头绪。他应该怎么去接近郑城?哪些人有可能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如果才能够有这些渠道?
目前已经渗透到郑城的自由劳动党中央调研部成员一共有19人,都和他进行单线联系。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马清风通过各种手段,向这19位潜伏者下达了任务,但都一无所获。
在中秋节过后大概一星期左右,他来到办公室,对着天空之上的港城二三级城区苦苦思考,如何才能够接触到郑城东大区的有用信息。这时,冯丽珍为他端上了一杯新沏的茶水,但是不小心把茶杯打倒在了办公室的茶几上,水流蔓延到桌下的一捆旧报纸上,这是一堆这一个月来搜集的《港城每日新闻快报》。冯丽珍赶紧用抹布和拖布开始清理这些茶水,一边不停地向他道歉。
马清风说,“没有关系,就是一些无用的旧报纸而已。”
但他看见冯丽珍正在擦拭一份沾满茶叶和水渍的旧报纸上,有一条标题套红的寻人启示——那是一条由红十字协会刊登在半个月前发行的《港城每日新闻快报》上的寻亲广告,马清风突然感觉到一线光亮。
这份旧报纸所刊印的整份寻亲内容如下:
寻找大移民时代走散的亲人马清辉
吾乃光荣之郑城之一普通公民赵节,此信息肯请国际红狮子会替我转为广告:吾向国际红狮子会及所有读者保证,以下信息属实:吾之母亲马清芳今年85岁,在大移民时代晚期与她弟弟马清辉从郑城南十字大街失散,至今未归。如今我母亲在光荣之郑城之三级城区被,宣布因病即将离世,她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与弟弟马清辉见面。若有知情者,请来函与红狮子会转告在下,定当重酬。
马清风注意到广告下方的署名是:郑城东大区第153公民委员会公民赵节。从这则不起眼的广告,让马清风一下看到了希望。他立即指示中央调研部驻郑城东大区的17号特派员,重点搜集这个赵节的身份信息。
一个星期后,《自由劳动报》驻港城办事处收到了从光荣之郑城寄来的一封家信,请办事处转寄给联邦之心的家人。这是一份普通的信件,用蓝色的钢笔手写而成,这封信件详细描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请家里人在自己不在的时候,不要亏待了后院半地下室中圈养的5只羊,要让他们多吃南瓜藤,“这样羊才长得好看,叫声也更温柔和甜美”在信的末尾,写信者很对自己因为在外访学,中秋佳节没有能够陪同家人,请家人原谅。他遥祝家里人节日快乐,请他们替自己多吃几块土豆辣椒馅料月饼。
马清辉收到冯丽珍递交的这封信后,将办公室里间的门关好后,取出了锁在抽屉里的密码本,对照这封信的文字,从每一行中挑选出来一个字,组成了这样一句话:
“赵节在东大区第三公民托管中心任历史老师,丈夫李田芳153公民委员会主任,或知悉流放者详情。”
一个在马清风脑袋中盘旋已久的计划开始逐步清晰起来。
但距离这个计划实施,应该还差一步,因为他的年纪毕竟比失踪的马清辉要小35岁。
马清风用列车特快专递将自己获得情况汇报给了已返回联邦之心的朱可夫。
朱可夫很快回复并指示:“利用一切方式,尽快寻找到马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