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曾小艺、佘林前、佘凤山考入了苏小中学,曾小艺分在一班,我和佘林前、佘凤山在二班。从家到苏小中学步行有二十分钟的路程,一条马路笔直通向学校,由于近,所以连自行车都省了。
中学里人才济济,每个班都有五、六十人,初一有三个班。刚入学校大家都是地位相等,老师也是一视同仁,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和考试,班里的干部一一上任,给我的职务是英语课代表,因为我英语考试第一名,除了英语成绩好以外,英语作业本更是被老师展览的样本,工整漂亮,屡次在课堂上现场展览,以此来教育大家端正学习态度,无形中与英语老师建立了深厚感情。英语老师是从其他中学调来的,叫王英,男,三十多岁,瓜子脸,个子不高,头发稀少,顶部彻底裸露,不仅嘴不饶人,发起脾气来,书本、巴掌、木条都是随时使用的“武器”,很多人尝过了苦头,有的同学,把这些“武器”尝了个遍。学好英语一开始是被迫的,准确说是被逼迫的,王英比小学老师骂人更彻底,一点情面不给,能骂得同学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大多人都被英语老师罚过,有的甚至直接动手打脑袋和耳光,上英语科对绝大多说人来说就是噩梦,是一种煎熬。我是了保住自己的面子才加倍努力学习英语的,背诵英语课文、听写单词还好没有错过。
有一天,点我背诵英语课文,那天嗓子疼,于是自信地说:“老师我写可以吗,整篇文章可以从后往前给你写出来,您随便挑一段都可以”,英语老师思索了片刻,同意了,给我一张白纸,我坐在座位上迅速默写完成,从此英语老师根本不叫我背诵课文,也不叫我上黑板前听写单词,建立了强大的信任。虽然如此,仍然养成预习英语课的习惯,课前功课做的很足,就怕万一哪天老师抽到我,回答不上来多没面子。
没事的时候,独自一人去三河镇新华书店或地摊上买英语杂志看,一元钱一本,好像叫英语角的杂志,每月一刊,不到二十页,非常经典,有英语语法难题解析、英语短文和故事等等,买到手已是过时一年以上的,能买到就是幸运的,那个时代信息落后,也没有物流,看了这期就盼着下一期早点买到。我的英语成绩首先得感谢英语老师“强势”的教学方式,其次就是要感谢英语角这本杂志了,里面的英语故事深深勾引着我,看了一个就想看下一个,就是不吃饭也不觉得饿,对英语角已经入迷了,这是培养学习英语兴趣的起点。
初中,结识了几个新同学,施照楼、付红林、葛勇,他们都是其他小学考入苏小中学的,经过两年相处,平时往来比较多,放寒暑假了互相拜访,不管谁来我家,妈妈都做好吃的饭菜来招待他们,晚上睡一张床,一起聊聊人生,畅谈未来,当然了也一起研究作业。
初三开始了,三个班级合并为两个班级,三(3)班一部分人就编入了我们班,因为这两年好多同学辍学了,佘凤山也辍学了,原来佘祠小学的同学只剩下曾小艺、佘林前和我了。三年转眼就过了,中考结果出来了,我和施照楼、付红林考入三河镇高级中学,曾小艺考进师专学校,佘林前落榜了,后来在三河镇高级中学上的职高,葛勇也落榜了,和家里人去做生意,后来虽有书信,几年过后就彻底没了联系。
一个班级最后升入高中的只有最初的四分之一还不到,一部分中途就辍学了,或因为家庭贫困,或因为城市具有更大吸引力,或因为本身就不是学习的料,选择进城赚钱去了。上学谋出路是一项长线投资,见效慢,农村孩子最后真正上大学的更少,一个村也许就一个,甚至几个村才出一个大学生,多数是初中没有毕业就放弃了学业,进入城市打工。
四尺身高顶无毛,
狼牙利齿嘴似刀。
奈何课堂无缝逃,
教书育人动武招。
巴掌木棍课业本,
幸免被揍少有人。
英语课堂阎王门,
不管是鬼还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