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97500000006

第6章 道教心理与灵性炼养论(2)

这种方法就是认为肝与春、与东方、与青气有直接的互动关系,故在春天向东坐吸青气便能补益肝脏。由肝脏的补益而使人眼睛明亮,由眼睛明亮而视觉功能变得良好。这是天人一体思想在操作中的具体运用,它也是感官觉知与脏腑理论的核心所在。总结起来,对这个理论我们有如下两点认识:

其一,它提出感觉知觉是有生理基础的,而这个生理基础是一个系统;感官与脏腑存在着毫厘不爽的对应和互动。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在今天亦不能完全否定它的立论基础,虽然他们并没有把感觉量化到阈限的程度,但在操作过程中,他们提出加强脏腑功能以改善感官感知能力的观念,对今日之养生保健不无助益。

其二,通过对感官与脏腑之对应关系的把握以及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的对应,道教养生家们为我们提供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与方法,使我们在生活实践中,尤其是在养生摄生实践中,均有了前见与梯筏。虽然这些理论有待更深入地研究和量化,但它的效果在古今的炼养者身上都有明证,这的确是道教炼养家们通过长期大量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加倍珍惜。

当然,这种对应很粗放和不全面,但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能有这样一些极具参考价值的总结,已为我们的养生实践提供了一个起点,我们如能对此加以深入研究和充实,想必会有丰硕的收获。

三、感官觉知的调控与内在觉知的开发

1.调控感官觉知

道教养生家们在“收视反听”的大原则下非常重视对感官觉知的调控。

首先是对眼睛这个感官的高度重视,因为我们开目便能见天地,见万物,故早期道典《太平经》上说:“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将眼睛作为七窍之首,这自然不难想见,因为“在人类的所有感觉中,视觉(visualsense)无疑是最重要的”。道教炼养家也历来都是制心先制眼,如《阴符经》上说:“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就很明确地认为眼睛是心死心生的关键,足见这个感官在心性炼养中的重要地位。

《抱朴子·论仙》中说:“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又况“五声八音,清商流徵,损聪者也;鲜花艳彩,彧丽炳烂,伤明者也”,即指出感官虽然极其重要,对于外在世界的认知是必要的,但它依然还是有局限的,又何况如果一味地奔意于五音五色,还会伤明损聪,惑乱心智。所以主张对其进行调控。天赋予人眼耳鼻舌身,给人五个通道以了解自身的生存环境,更好地适应它,并在此基础上进化自身。如果人类完全地追随感官觉知的牵引而浮荡于现象世界,如子列子所谓“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的极端主义,那么人终将与草木同朽,不见大道。

另一方面,如果眼不明耳不聪,亦非得道之士的外貌。其原则应当是目明而不极视,耳聪而不极听,在宁静中保持视听的最佳状态。只有如此,才能进而修证大道。为了要达到这种状态,对于耳目等感官就必须给予炼养,故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中就提出了聪耳、明目之法,在此引以为证。其上说:

或问聪耳之道。抱朴子曰:“能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俯地仰,令赤黄之景,不去洞房,猿据兔惊,千二百至,则聪不损也。其既聋者,以玄龟薰之,或以棘头、羊粪、桂毛、雀桂成裹塞之,或以狼毒冶葛,或以附子葱涕,合内耳中,或以蒸鲤鱼脑灌之,皆愈也。”

或问明目之道。抱朴子曰:“能引三焦之升景,召大火于南离,洗之以明石,熨之以阳光,乃烧丙丁洞视符,以酒和洗之,古人曾以夜书也。或以苦酒煮芜菁子令熟,曝乾,未服方寸七,日三,尽一斗,能夜视有所见矣。或以犬胆煎青羊、斑鸠、石决明,充蔚百华散,或以鸡舌香、黄连、乳汁煎注之。诸有百疾之在目者皆愈,而更加精明倍常也。”

葛洪显然是主张耳要聪、目要明的,有瞽者、盲者亦皆要运方以治之。这种观念为后世炼养家所继承和发挥,并发明出其他的一些方术以对治五官之疾和增强五官感知的能力。其方法或导引,或按摩,或辅之以方剂,其目的就是不仅要获得长生,而且还要久视、久听。可见,道教养生家之看待感官觉知,最根本地还在于长生久视;而体证大道,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修行。体证大道,是“收视反听”的最高层次。超越感官觉知,而不是在起点上否定它们。这是道教炼养家在感知论上比老庄更明晰的地方。

其次,关于食及味觉的观念有一点值得简明地予以论说。庄子曾言古之真人“其食不甘”,认为肥美厚味无益养生,葛洪亦提到食宜清淡,因为“肥鲜之物令人气强难闭”;《太平经圣君秘旨》上亦说:“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所以,损嗜欲、薄滋味对炼养家来说很重要。他们一般都主张节抑食欲,清淡味觉,很多时候,他们还强调要斋戒素食。当然,现代的研究表明素食是有害的,因为素食会导致人体营养的严重缺乏,反损年命。笔者认为,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有一段文字说得比较客观中肯,其上说:“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他认为要乳食充足而滋味淡薄,方能强而寿。该书中又有如下的观念:“食肉者,勇敢而悍,虎狼之类;食气者神明而寿,仙人灵龟是也;食谷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无思虑。……所食愈少愈心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认为“食”的东西对于人的情性寿夭关系重大,如果要想长生久视,要修道修仙,清淡其滋味是极为要紧的。

庄子说:“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诚为养生者诫。

2.开发内在觉知

在道教感知论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范畴,就是内在觉知。对没有经过一定修炼的人是不可能体证到内在觉知的实存性与恒常的功效的,即使偶尔有所体察也不能保持。因此我们对内在觉知的研究变得艰难。人们时常会问,那些在深山老林里修炼的人,那些在蒲团上静坐的人,那些沉思于玄冥之境的人,究竟见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完满回答的问题,因为对于这些修行者,仅从文献的角度已留下了不少奇异的体验,真伪难辨,更何况他们不能或不愿留下来的。我们通过对文献的整理而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实证这些体验又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智慧。因此,我们的研究都只涉及文献的整理、分析,旨在通过对道教炼养家们留下的感知论材料的整理,揭示他们闭目塞听的结果,不是变得孤陋寡闻了(当然,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知识也许疏远了,但这些知识也只是人类智慧之一部分),而是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在这里笔者将其称为“内在觉知”的世界。因为对它们的发现是通过收视反听而得,且它们很类似于感知觉,故把它们放在感知论中来研讨。

内在觉知可以说是道教感知论最具价值和现代意义的一个内容,如果说道教感知论的外在感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感官的炼养之术的话,那么,道教的内在觉知论又为我们打开了一道新的自我认知的大门,拓展了我们感知研究及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由于现代心理学还未对此深入涉足,故其启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下面就以内视为例,对其作一具体述评。

我们经常能在道教养生典籍中看见闭目内视、澄神内视等功法。内视,顾名思义,就是闭目向内看。陈撄宁《黄庭经讲义》说:“道家工夫,视不用目,听不用耳。内视者,非谓眼向外看,乃神向内视,内视又名返观。”因此,内视其实质是“神”向内看。平常的人认为闭目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是基于平常经验所得的结论,闭目而看不见外物,其实这只是开初的现象,并非最终的真景。如果方法得恰、修炼有日,闭目确能有所见,这里的“见”,就是“内视”:它通过人的“神”而表现在特殊的生理部位上,一般是印堂穴。《太平经圣君秘旨》在“守一明之法”中谈到如下几个内景:

守一明之法,未精之时,瞑目冥冥,目中无有光。

守一复久,自生光明。照然见四方,随明而远行,尽见身形容。群神将集,故能形化为神。

守一明法,四方皆昌,腹中洞照。此太和之明也,大顺之道。

守一之法,长寿之根,万神可御,出光明之门。

守一精明之际,若火始生时,谨守勿失,始赤,久久正白,久久复青。洞明绝远,还以理一,内无不明,百疾除,守之不懈,度世超胜矣。

从这段行文中我们能总结出两个要点:第一,瞑目精明之际,有光可见,如赤、白、青等。第二,内视功成可以见物。这里的物有内有外:其一是外境,如“昭然见四方”,从外面“尽见身形容”等;其二是内境,如“内无不明”、“腹中洞照”等;其三是神境,即可以见神和御神。这个“神”可以为身外神,如“群神将集”;也可以为身内神,如“思念五藏之神,出入见其行游”等。可见,从文献的角度,古代道教炼养家能通过特殊的炼养方术而达于内视,并在内视中“见”到不同的光与物景及神景。排除“神境”的虚玄之论,亦还是有物可见的,他们根据所见之“物”的不同还划分出不同的修行层次。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亦说:“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仍可每旦初起,面向东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这里提到内视五腑,五色了了分明;又提到“心眼”一词,一般释之为意念,其实质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内在感觉,近似于人的肤觉,因气液在体内流动,通过特殊的经络系统而产生一种“眼见”似的体感知,故他提出“心眼观气”的说法。

《云笈七签》卷43《老君存思图十八篇》载,内视体内五脏,其次第景象如下:

第一见肺,红白色,七叶,四长三短,接喉咙下。

第二见心,如芙蕖未开,又似悬赤油囊,长三寸,在前。

第三见肝,苍紫色,五叶三长二短九寸,在心下。

第四见肾,苍色,如覆双漆盃,长五寸,侠胁两膂,著脊。

第五见脾,黄苍色,长一尺二寸,中有一尺曲,太仓,胃上。

从现象上看,养生家们通过内视所见五脏的大小、位置、色泽皆与现代医学解剖所得的结论相似,有一定的实在性。当然,这些文献所陈述的内容还有待现代人作更进一步的验证与研究。

通过以上三段不同时代的材料,可以看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炼养家们对内视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足,这是一个应当引起现代人注意的现象。在内视中,炼养家们人各有见,所见之内景又有异有同,这些记载,摒除它信仰的虚幻成分和理论上的唯心哲学,在实际的操作中,炼养家们开发人类的内在觉知还是有不少的启示意义。如果人类真的具有潜在的内视功能,那么,从实用的角度,这种功能的开发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自身的生理结构,进行自我检测,进而有助于人的自我保健与身心的康强;大而言之,如果真的存在内在觉知,无疑这将有助于现代生命科学、医学、养生学、心理学等的研究,并拓展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我们的确应当以大无畏的科学精神,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努力地揭开内在觉知这一道教炼养家留给我们的神秘面纱,使之服务于当世。

第二节 节情制欲

一、情与欲

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地就有情有欲,这是古今不移的至理。但对待情与欲的态度,却因人所处的时代和阶层的不同而各异。古代道家道教对待情与欲的态度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他们总体的原则是抑情节欲,对人类这些自然的禀赋表现得相当谨慎。《道德经》这部道家道教的祖典对情与欲的论述,最根本的思想就是:对俗情私欲持否定态度,而对于慈爱等博大情怀以及无欲的大公品格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史记》中有一段老子开导孔子的话:“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很好地表达出老子对于多欲、态色、淫志这些自我膨胀的情欲的摒弃。

少私寡欲,是老子处事的态度。他力图事无事,为无为,欲无欲,所以他以身作则,见周之衰又无力回天之时而西涉流沙作了隐者,从人类多事多欲多情的状态中隐退(相传他扶持三代国王八十余载),以此全生,以此避害,以此尽年。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是高迈的、超越的,是要与超时空的道为一,故与凡欲之奔竞于财货名利而伤生害体有很大的不同。但即使是这样,没有了俗情的羁绊,老子却依然还有慈悲之心与救世的人间情怀,提出人生的成功三宝:“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只是慨叹于“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还是希望红尘中的人们能遵循他的道,以过上安居乐俗宁静无争的好日子。他并没有忘记世俗,只是他的心已超越了世俗的纷争;他以清澈深沉的智慧和不忍之心,为后世留下了千古绝唱的五千言。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1册)

    圣经故事(1册)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古兰经概述

    古兰经概述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经一千多年了,从过去到现在,真正懂得伊斯兰教的人力数不多。正是这个缘故,伊斯兰教在解放前曾长期遭到一些教外人的误解和歧视,甚至还引起过多次惨痛的流血教案。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降伏其心(下册)

    降伏其心(下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花花世界不染尘

    花花世界不染尘

    当一朵花映入眼里,你看到了什么?一位真正的禅者,拥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触角、更犀利的观察力,能轻易遁入内心的各个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看得清清楚楚。本书作者正是这样的一位禅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们分享他在这精彩世界的所见与体会。书中文字或许如作者自己所说,代表一个清理、重建内在花园的过程,又或许它们只是单纯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来细细品味,感受“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快意游走于花花世界的自在与潇洒!
热门推荐
  • 盛夏的恋歌

    盛夏的恋歌

    本作品以青春的少男少女心中的羁绊,和在几次接触后不知不觉产生的情愫,浪漫青春为主,不会出现不纯洁的地方,那么追随着青春的脚步,踏上青春的旅途吧……
  • 意千宠

    意千宠

    父亲是崩坏版陈世美,继母是典型白莲花。叶浔一生都在和两个人渣较劲,伤人伤己。重新活过,躲过算计,沿途风景流光溢彩。前世无言守候的有情人,此生得以常相伴。不曾奢望的千般宠溺万般深情,尽在手中。
  • 戈壁明珠玉门

    戈壁明珠玉门

    本图书从基本县情、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入手,介绍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的玉门市的生态建设总体情况和取得的各方面实效,以及探索今后的一些发展理念和举措等。其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在学术和实践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星河剑道

    星河剑道

    六百年前的王者穿越到六百年后看他如何做回曾经的王者
  • 真与假两个不同的世界

    真与假两个不同的世界

    神存不存在没有人清楚,但是凡人想象力确可以创造不同的世界。他用手中的笔创造了一个位面,确因才华招人妒忌引来杀身之祸。它高高在上世界中绝对的“神”为了拯救他......欲知后事,请进入这魔幻的世界。
  • 媚主惑人冥君轻点爱

    媚主惑人冥君轻点爱

    当一个站在世界巅峰的女人遇到一个站在世界巅峰的男人,是不死不休的争执,亦或是惺惺相惜的携手余生。
  • 守望叶落花开

    守望叶落花开

    沈初心,一直寻找着自己的初心。拥有着幸福的童年,最后却又满腹心事,经历了错误的爱情,梦想的追逐,最终会走向何方?他(张昊)是初心的学长,初见初心,初心便如一颗明亮的心,融进了他的身体,多次的擦肩而过。在经历了重重波折,等待与守候,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友情,亲情,爱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却又在其中苦苦的挣扎?最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梦想与现实的交错,如何平衡?经历了萧瑟与苦楚,会迎接到心灵绽放的春天吗?这将会是一场怎样的叶落花开?
  • 英雄去超越

    英雄去超越

    英雄联盟全球最火热的游戏,看我们如何去超越自己吧!英雄,去超越吧
  • 混沌劫之逆袭

    混沌劫之逆袭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法。万法归一,重归混沌。
  • 六界裁决者

    六界裁决者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胜者是正义,败者是邪恶!史书上不会有失败者,只会有胜利者,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万古不变的法则。上一世,因为我的善良,遭小人谋算。这一世,我不会让历史重演,我要以魔入道,以杀证心,以剑问鼎,以邪封帝,剑指苍天,裁决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