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林斯基说:“一篇引起读者注意的中篇小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就越显出作者才能过人。”的确这样,《马伯伯和他的“儿子们”》便具有这样的艺术力量和魅力。《马》片令我欣喜,它虽非尽善尽美,确是一朵从看似平常的“土地”上培育出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花朵。尤其是在人们感叹拥军题材难搞而退避三舍的严酷现状面前,绵阳电视台和编导江兰毅然决然地把它搬上荧屏。这个选择的本身就表明了该台和创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的坚定和真诚。
《马伯伯和他的“儿子们”》(以下简称《马》)的魅力究竟何在呢?
应该说,《马》片的对话,是那么平易,几乎没有一句“哲理”;故事,写了马伯伯和平武县武警中队的官兵们(即他的“儿子们”)在几十年平凡而丰富的生活世界中的喜怒哀乐。要复述,往往会陷入语穷词缺的困境。但是,这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江兰的笔下,竟变成了一幅洋溢着当代山区军民共建新生活的风情画和沁人心脾的散文诗。让人在鉴赏、流连、品味的同时,又感到十分亲切,仿佛有一股生活的激流迎面而来。
我想,其中的奥秘除了因为是讲述了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感情上更易于接近和合流外,根本的原因在于编导从规律上把握了艺术的“看家本领”——“平中见奇”,即对情的点化。人类的审美活动,归根到底,离不开情感的拨动与共鸣。艺术的本质,要求他们把人类自身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点化出来,呼唤出来,凝聚升华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在《马》片中,江兰没有猎奇式地、表面地展览一些生活现象,而是把焦点放在最能反应马伯伯和“儿子们”内心情感活动的细节上。通过诸如马伯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中队种菜浇地,烧饭缝衣,看望受伤生病战士和战士们为了祖国和人民安宁,刻苦训练、英勇擒敌等事件的演进,把纯真的鱼水情——他们在个人遭遇到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无怨、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中要做个好公民在军营里要做个好战士的灼热之情,在共同的生活劳动中结成的父子情战友情军民情和人与人之间最难渴求的共同体贴之情——多层次地传递给观众。这些撷取生活中的素材,经过精心处理,变成了生动的情节,既给人以各种教育,同时又保持着生活常态和浓郁独特的性格色彩,从而在观众中产生自然的交流和强烈的共鸣。
《马》片表面看是生活中的平常事、平常人,情节平淡无奇,但它的内涵却又是极不寻常的,是编导慧眼独具,对生活深刻观察和独特发现的结果;马伯伯是该片的主心骨,也是编导倾注了感情的平凡而普通人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聪明、勤劳、任劳任怨的美德。正是这无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可贵的社会责任感,才使《马》片表现出一种文明,一种奉献,一种牺牲。在马伯伯和他一茬又一茬的“儿子们”身上存在着一种惊人骇世的承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一种多么值得讴歌和发扬的民族精神啊!
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