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等重臣不再多言,但孙策的母亲吴太夫人却丝毫没有隐藏自己的担心。
吴太夫人年轻丧夫,好不容易将四儿一女拉扯大了,却又要遭受老年丧子的打击。她既心伤长子将逝,又心忧次子无力接班,忍不住就对孙策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我真担心你弟弟年幼不能立事,这可怎么办才好啊?”
孙策勉强挤出笑容,说:“母亲不用担忧。二弟胜我十倍,江东必然无事。要是真的有事了,只需记住: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只可惜周瑜现在不在身边,我不能亲口嘱托于他。”
“二弟胜我十倍”显然是假的,只不过是孙策为了安慰母亲,也是安慰自己的借口。“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却是真的,这是孙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重要安排。张昭和周瑜是他本人辅佐班底中能力最强的一文一武,有了这俩人的保驾护航,孙权应该不会出太大的乱子。
尽管如此,孙策其实还是放心不下。他只能一再用自己最后的余威来给孙权撑腰张势。孙策看了看站在病榻前的另外两个兄弟说:“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听孙权的。孙氏宗族中但有生异心者,众人合力斩之!不得葬入祖坟!”这句话多多少少是有意说给孙翊听的,以免他因为张昭的建议而在他人鼓动劝掇下心生异念,手足相残。
担忧是会不断自我强化的。孙策说完这句话,看到侍立一旁的妻子大乔,忍不住又嘱托起来:“我和你不幸中途离分,请你善自珍重。如果你妹妹来了,一定要记住嘱托她,让她转告周郎,好好辅佐我的兄弟,不要辜负我平生对他的情谊!”
大乔的妹妹小乔,正是周瑜的妻子。大乔含泪点头。孙策再度回顾张昭等人,说:“你们要好好地侍奉我的兄弟,各全忠义之名。”张昭等人纷纷表态,一定会尽忠尽职。
这可能是孙策这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婆婆妈妈,絮絮叨叨。可见他内心实在是对孙权放心不下。
孙策嘱托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到了油灯耗尽的时刻。他拼尽最后一口气,又对孙权说:“你要是辜负了这些功勋老臣,我在九泉之下,也是不会心安的!”
这句话一说完,一代英杰,抱着满怀的不甘与无奈,就此溘然长逝,年仅二十六岁。
但是,尽管孙策寄语谆谆,这一切对于孙权来说,还是太过突然了,他根本还没有缓过神来好好体味这其中的深意。
孙权眼见长兄猝然离世,在巨大的悲痛和巨大的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内心充满恐惧,深感无力承担,不由放声大哭,伏地不起。孙权的表现,进一步强化了张昭等人对他的软弱无能的固有印象。而孙权这一生中和他与生俱来的恐惧感的抗争也从这一刻开始了。
张昭身为首席顾命大臣,孙策的嘱托言犹在耳,不能不有所动作。张昭马上将孙权扶起,说:“主公,这难道是你痛哭的时候吗?当初周公立下守孝三年的礼法,但他自己的儿子伯禽却没有遵照执行。这并不是伯禽不想遵守,只是时势不允许啊!现在奸诈之徒竞相而起,豺狼之人充塞道路,如果您只顾着哀恸兄长,简直就是大开四门,迎接盗贼前来。这可算不上是仁德之举!”
张昭的话说得很严厉,孙权矍然一惊,深深感到自己实在是太无知了,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危机时刻。同时,他也觉得张昭的话很有道理,此刻确实是自己勇挑重担的时刻。一股责任感顿时油然升起。而孙权对张昭的敬畏也从这一刻开始了。当然,张昭此前力荐孙翊的表现,也已经被孙权的潜意识记录在案,但在这危难时刻,孙权还顾不上有所反应。
张昭随即指定一名孙氏宗亲负责丧事礼仪,自己则直接动手,帮助孙权脱掉丧服,换上戎装,然后亲自扶着孙权上马,出去巡视军队部众。
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仪式,表明孙策虽然去世,江东已有新主。蠢蠢不安的人心因此大为安定。张昭的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强大的洞察力和决断力。孙策确实没有看错他。
再说周瑜,原本镇守巴丘,听说孙策遇刺后,星夜领兵赶回。但等他赶到,孙策已经去世了。周瑜与孙策,自幼交好,心意投合,情同手足。两人商定要合力开创大业,没想到孙策竟然英年早逝。周瑜悲痛欲绝,在孙策灵前恸哭不已。
孙权听说周瑜回来奔丧,立即说了一句:“公瑾回来了,我就无忧了。”这是孙权潜意识中不自信的本能反应。当一个人内在的自信不足,自然需要假借外力来安抚心灵。
同样自信不足的还有吴太夫人。吴太夫人急忙出来见周瑜,将孙策的临终嘱托转告于他。周瑜拜伏于地,说:“敢不效犬马之劳,继之以死?”吴太夫人听周瑜这样说,心里也安稳了很多。
孙权迫不及待地与周瑜相见。他对周瑜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您不要忘了先兄的遗命。”
周瑜急忙顿首说:“我愿肝脑涂地,以报伯符相知之恩!”
在张昭、周瑜两大重臣的力挺下,孙权总算是平稳接过了江东的权杖。但是,如果孙策真正了解孙权性格特质和内心状态,他一定不敢做出交权给他的决定。
那么,孙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太阳之下,必有阴影。
在孙权的心灵天空上,有着两个明晃晃的太阳。一个是孙坚,一个是孙策。孙坚孙策虽已逝去,但他们的万丈光芒却依旧普照江东,而孙权就一直隐藏在那浓重的阴影之中。
说实在的,孙权是一个很自卑的人。孙权的自卑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个因素是他与众不同的外貌。
很多人以为孙权长得另类,是天赋幸运,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荣耀和自信。比如,《三国志》引《江表传》说,孙权出生以后,孙坚见他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就以为是大贵之相。这多半是附会之说。随着孙权日渐成长,碧眼紫髯的特征日益明显,孙坚肯定是高兴不起来的。好端端的一个南方人,却长成了西域胡人的模样,这样的一个异类,显然是自外于正常人群体之外的。人们必然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议论这个“非我族类”的人。这种世俗的压力不可能不传导到孙权身上。与众不同,对于一个心灵尚未发育成熟,尚未坚强到可以罔顾非议的孙权来说,绝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与众不同,带给孙权的只可能是一种心灵伤害,从而也成了他的自卑之源。
第二个因素则和兄弟姐妹动力有关。
所谓兄弟姐妹动力,是指由兄弟姐妹所组成的特定群体对于身处其中的不同个体在人格多样性发展上所具有的推动力。换言之,同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往往相互影响,发展出不同的,多样化的性格特征。
心理学家萨洛韦就出生次序对性格特质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研究。他发现,一般而言,一个家庭中的老大更具有责任心,更愿意维持现状,更保守,而较小的孩子则更加淘气,更不安于现状,更具有叛逆性。
但是,在孙坚这个家庭中,上述萨洛韦规律几乎完全失效了。
孙策的性格一点儿也没有身为老大的那种保守性。相反,孙权作为老二,却非常安于现状,没有什么叛逆性。也就是说过,孙权倒更像是老大,而孙策则更像是老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由孙氏兄弟特殊的生长环境造成的。孙坚死的时候,孙策十七岁,而孙权刚刚十岁。当时,孙策已经跟着孙坚在军旅中历练了好几年,父亲的坚毅勇猛给了孙策强大的熏陶。孙权因为年龄太小,还没有机会与父亲在征讨四方时亲密相处。随后,孙坚的英年早逝,迫使孙策早早承担起家庭重任,无形中身份升格,替代了父亲的角色。这样,原本排行第二的孙权就等于是被推到了老大的位置,从而逐渐形成了保守、内向、稳重的性格。而排行第三的孙翊受到的影响不算太大,和萨洛韦规律基本相符。
孙坚和孙策的光芒万丈,极大地压抑了孙权的个性成长空间。在像神一般英明伟大的父兄面前,孙权除了仰视之外,很难再有别的选择。这必然推动他走向自卑之路。
自卑而不自信的孙权,原本只想在兄长的萌庇下,好好地过一辈子锦衣玉食的好日子。孙权十五岁时被孙策任命为阳羡县长,他的行为很像是一个纨绔子弟,在声色犬马上花费了不少银子。当时,孙策让吕范掌管所有财物用度。孙权经常私下里向吕范借钱索物。但吕范恪尽职守,每一次都如实向孙策汇报。孙权因此对他怨恨不已。而另一位功曹周谷,就很懂得讨主人欢心,经常帮助孙权做假账,隐瞒种种玩乐开支,以应付孙策的账目核查。
如果孙策不出意外,孙权背靠大树好乘凉,他的一生也许就会在纵情声色中悠然度过。只是,再有想象力的人,也想不到孙策竟然会以二十六岁的盛年而早逝,并且把孙权推向了风口浪尖的前台。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曾经评价一位失败的统治者说,假如他没有成为国王,没有人会怀疑他完全能够胜任统治者的工作。
孙权的情况却有所不同。除了孙策,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怀疑他的胜任力。选择孙权,会不会是孙策辉煌一生中最大的一个决策失误呢?
……
心理感悟:只有你自己成为太阳,才不会被别人的阴影笼罩。
兄弟姐妹动力由兄弟姐妹所组成的特定群体对于身处其中的不同个体在人格多样性发展上所具有的推动力。
萨洛韦规律一般而言,一个家庭中的老大更具有责任心,更愿意维持现状,更保守,而较小的孩子则更加淘气,更不安于现状,更具有叛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