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孙权三讨黄祖之时,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枭雄曹操以弱胜强,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最大的对手袁绍,并趁势平定了整个北方。曹操的声威由此达到顶峰,他的雄心也随之暴涨,将下一个征服目标锁定了江南。曹操在邺城修建玄武湖训练水军,为攻占荆州做准备。
孙权击破黄祖,对于形势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刘表本已病弱不堪,受此打击后,很快黯然西归。临死之前,刘表托孤给寄居荆州的刘备,但荆州事实上的权力已经被刘表的后妻蔡氏一党掌控,刘备无能为力。蔡氏之子刘琮继位,刘表的长子刘琦此前已在刘备军师诸葛亮的指点下,为了保命而逃离中枢,镇守夏口。(江夏被孙权攻破后,孙权任命周瑜为江夏太守,治所为今湖北鄂城。而刘表任命刘琦接替黄祖为新任江夏太守,治所在夏口,即今汉口)。
曹操得知荆州内乱不止的消息后,立即挥师南下,先是击溃了驻守新野小县的刘备,进而又要对整个荆州发起攻击。
此时,曹操兵威之盛,冠绝天下。刘琮年幼,没有主张,以刘表后妻蔡氏之弟蔡瑁为首的决策层被曹操吓破了胆,在惊慌失措中,竟然做出了不战而降的决定。曹操由此兵不血刃就得到荆州。
刘备诸葛亮以及刘琦等蜷缩在夏口一角,眼看已经无力回天。但这个时候,曹操却犯了“败不馁,胜必骄”的老毛病。荆州是曹操这一生攻城略地的经历中最为轻松的一次。曹操原本预计至少要鏖战半年以上。但现在不费吹灰之力到手后,曹操胃口大增,当即就想顺势而下,将江东也纳入囊中。而一旦拿下了江东,也就是基本统一中国了。曹操被这个无比辉煌的终极远景所激励,竟然放过在已经坐以待毙的刘备,而把注意力转到了孙权身上。
在曹操看来,孙权也不过是另一个刘琮罢了。
此前,因为北方尚未平定,孙策又勇猛无敌,曹操一直对江东采取怀柔策略。比如,曹操以朝廷名义册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并将曹洪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幼弟孙匡。孙权继位后,曹操再度册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但曹操内心显然认为孙权绝对是比不上孙策的。
对孙权来说,曹操是一个绝对不敢轻视的存在。在曹操无暇南顾之际,孙权根据张昭等重臣的指点,对曹操曲意逢迎,以维护相互间的微妙平衡。在此期间,孙权给曹操送去了不少南方出产的奇珍异宝以及珍稀动物。这其中就有原本生活于南方丛林里的大象。正是孙权进贡的大象,无意中成就了曹操之子——天才少年曹冲的称象美名。
但是,曹操并不傻,不会被江东的“糖衣炮弹”所迷惑。孙策若在,他还有几分忌惮。孙权刚一接位,曹操就老实不客气提要求了。曹操命孙权将儿子送入朝中为官。这名义上是当官,实质上是当人质。
孙权哪里有什么主张?只好将周瑜张昭等人召至母亲吴太夫人跟前一同商议。
张昭说:“这是曹操控制诸侯的办法。但如果不去,一旦曹操兴兵来攻,江东可就危险了。”
张昭话里隐含的意思是倾向于派出人质,以免惹恼曹操。张昭对曹操的畏惧心理从这里就已初露端倪。
但周瑜却鲜明地给予反对:“当年楚国开国之初受封于荆山之侧,地不满百里,后来广为扩张,据有荆州、扬州,国土万里,国祚绵延九百年。现在主公继承父兄之基,兼有六郡之地,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再加上兵精粮足,将士用命,所向无敌,为什么要受他人胁迫,而送人质入朝?一旦受制于人,不得不唯曹操马首是瞻。最多不过给您一颗侯爵之印,十几个仆从,几辆车,几乘马,怎么能和您现在南面称孤相提并论呢?照我看来,这个人质不能送!”(孙权所占江东六郡,均是春秋战国时楚国旧地,故而周瑜以古喻今,拿楚国说事)
张昭和周瑜,一个拥有内事决定权,一个拥有外事决定权。但很多事往往是难分内外的。就拿要不要送人质这件事来说,既可以说是内事,也可以说是外事。那么,当张昭和周瑜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孙权该听谁的呢?
好在还有一个可以一锤定音的权威人物。
这就是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吴太夫人怎么舍得让孙子去当人质呢?她自然是支持周瑜的意见的。而更重要的是,危险并没有迫在眉睫。张昭担心的未来之忧,至少在眼前尚未成为现实。两相权衡,当然是眼前利益占了上风。所以,吴太夫人坚定地说:“公谨说的对!不能派人质。”
曹操虽然恼怒孙权不听使唤,但北方多务,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曹操挥师南下,荆州望风而降后,整个江东立即被一种浓重的恐怖气氛所笼罩,孙权立刻高度紧张起来。
曹操下江南的时间是在孙权击溃黄祖仅仅三个月之后。曹操的这一出现,顿时把孙权刚刚经由剿灭黄祖而建立起来的自信击垮了。在曹操面前,黄祖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萤火之光。以黄祖为原料制成的“自信之丸”的药效是抵挡不住“曹氏恐怖病毒”的冲击的。根深蒂固的自卑顿时死灰复燃,又从孙权心底泛起,让他陷入了不可名状的恐惧之中。
孙权的反应是紧张、恐惧,而鲁肃的反应则是着急。
鲁肃当初因为提出“三步走战略”而赢得了孙权的青睐,但后来一直受制于张昭而不得重用。曹操南下,得手荆州后,鲁肃的“三步走战略”就被拦腰截断,等同于一纸空文。而曹操在“截和”了鲁肃的第二步后,他的下一步必然是吞并江东了。
任何人都不愿意坐视自己的谋划成空,更不用说对此抱有厚望的鲁肃了。鲁肃立即动起了脑筋。
果然天无绝人之路,曹操因骄傲自满而留下的唯一的纰漏被鲁肃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纰漏就是在夏口苟延残喘的刘备!
鲁肃立即提出,去和刘备联络。他的理由有两个。
一是探听曹操虚实。刘备虽然屡次败于曹操,但总是败而不亡,而且此前还曾经在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中击败过曹操。环顾天下,唯有刘备的抗曹经验最为丰富,应该尽早去向他取经。
二是探听刘备意图。如果刘备尚有实力和斗志,不妨和他联合,共同对付曹操,以免独力难支。
鲁肃的意见在一片混乱中显得尤为清晰可行。孙权别无良策,只好命鲁肃火速赶赴夏口,去与刘备面唔谈。
但是,江东和荆州是处于敌对状态的,双方为了争夺江夏打得不可开交。现在,鲁肃贸然上门探听消息,会不会因为此前的过节而被拒之门外呢?
鲁肃左思右想,给自己找个了理由:为刘表吊丧。一个主动上门哀悼的人,你总不能拉下脸来不欢迎吧?
鲁肃自觉高妙的理由,却暴露了他思维模式上的重大缺陷。这也直接催生了此后孙权和刘备两大阵营之间纠葛不清的恩怨情仇。
鲁肃的弱点在于,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没有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换位思考。此前,他对周瑜慷慨相助,对孙权畅谈蓝图,之所以能够赢得他们的认可,是因为鲁肃的做法或想法正好碰对了周瑜和孙权的频率,从而引发共鸣。
但是,当鲁肃启程去见刘备、诸葛亮的时候,他思维模式上局限性就暴露无疑了。其实,只要他稍加思考,刘备当下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处境,就可以知道刘备最渴求的是什么。
事实上,当鲁肃把刘备当作救命稻草时,诸葛亮更加迫切地想把孙权当作救命稻草。这位经常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先生此时已陷入了他一生最大的声誉危机之中。如果不是曹操的骄傲自大,毫无理由地放缓了对刘备的追击,坐困愁城、束手无策的诸葛亮完全可能成为史上最著名的“吹牛大王”,而绝无可能成为大名垂宇宙的“千古一相”。
诸葛亮当然想到了借助江东的力量来度过眼前的难关,但又想到江东刚刚击溃黄祖、攻占江夏,士气正旺,再加上还有长江天险,自保应该无忧,用不着惧怕曹操。在这样的积极心态下,就算刘备向江东求援,也会被无视忽略。
所以,如果鲁肃要想打探消息,根本无须任何理由,刘备诸葛亮都会对他欢迎唯恐不及。这样的话,主动权就会一直牢牢掌握在鲁肃手上。但是,鲁肃自以为高明的“吊丧”理由,却暴露了自己发虚的底牌。
江东和荆州一直没有互相吊孝的习惯。孙策遇刺身亡,刘表没有丝毫表示。刘表过世,东吴也用不着如此热情。在非正常的情境下,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诸葛亮据此把准了鲁肃和整个江东的脉搏,也为他此后的惊天大逆转找到了唯一可能着力的基点。
……
心理感悟:“我”是最大的人生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