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事情办得周全,让各方面的人都舒服,才叫高明。当然,这种境界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需要阅历,需要积累,有时还需要你处在比较高的位置上才办得成,但你应该往这种境界去努力。
张之洞在官场上深得“妥帖”之要义,他把王之春从广东调到湖北这件事,就做得很漂亮,让方方面面都满意。
张之洞到湖北以后,想大兴洋务,但缺少得力的助手。这时,恰好湖北藩司黄彭年去世了,空出了职位。于是,他就想趁着朝廷尚未定下人选的时候,推荐自己的心腹来此任职,这样新任藩司与自己同心同德,在湖北大举推行洋务时,阻力就小得多了。
张之洞与自己的心腹幕僚一起,商量来商量去,觉着现任广东臬司的王之春比较合适。王之春是张之洞在广东时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张之洞自然是忠心耿耿,感恩有加,调他来湖北,他自然会同意。但张之洞考虑问题又多了一层:王之春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即使不来湖北,也能在广东升任藩司,现在要把他调来,就应该为广东务色一个合适的藩司人选,这样,王之春才走得开,调来湖北的把握性才更大一点儿。
他的幕僚提出不妨推荐湖北臬司成允去广东做藩司,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成允是现在军机处领班礼亲王世铎的远亲,世铎一定愿意帮助成全他,他自己京师门路也很熟。如果由张之洞出面,表示要荐举他去广东做藩司,他一定会倾力在京师活动,尽快促成此事,而王之春从广东调来,湖北之事就好办多了。二来又可腾出湖北臬司一职,再调来一个同心同德,愿意协助自己举办洋务的人,就又多了一个帮手,这样在湖北办洋务力量就更强了。
经过张之洞的运作,王之春很快调到湖北;而成允去广东做藩司,是提拔了,他自然也满心高兴。真可谓一石双鸟。接着,张之洞又考虑好了臬司人选,即江西义宁人陈宝箴。十多年前张之洞就在京师认识了他,认为这个人器宇宏阔,能办实事,自己曾多次向朝廷保举过他。三年前陈宝箴在浙江按察使任上被人无端弹劾,现在京师赋闲,正好让他到武昌来顶成允的缺。而自己此时保荐陈宝箴,又无异于雪中送炭,他自然感激不尽。
这样,经过张之洞的一番周密筹划,事情的结果果然如他所愿:王之春顺利调来湖北做藩司,陈宝箴当上臬司。他们两人的到来,使张之洞有如虎添翼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