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01900000004

第4章 中华传说之神

神的历史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

中国各类神灵到底有多少?因为他们没有全部的原始户口,所以,自古以来,没有人能作出彻底的普查。在古代,有一本《三教搜神大全》,这部书从宋人编起,经元人增修,至明人刊刻而成,虽然号称“大全”,其实也只不过做了一场挂一漏万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宗力、刘群编辑的《中国民间诸神》收录了200余个神名,马书田著述的《华夏诸神》则收神300多个。当然,这更不是中国神的全部。

最早的神灵应该是中华传说之神,他们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开山之祖,被誉为民族的祖先,是民族的始创者和鼻祖,其次还有由此而衍生的各类神灵。这些神灵在宗教产生和进入以前就存在着,是最原始的神灵。

(一)盘古

盘古,这位我国早期的开辟大神,率先为人类的诞生和万物的存在提供了必备的空间。盘古被描绘为开辟神、征服自然的英雄、文化创造英雄、人类祖先等等,无所不知,身兼多职。据《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记》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在原始人的想象中,天地最早是混合在一起的,盘古生在这个像鸡蛋的地方,经过了18000年。终于有一天,他睁开睡眼,挥动巨斧将窒息的宇宙劈成两半,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蓝天,而那些重而浊的东西,下降为地,使得混沌世界大放光明。天地分开之后,盘古还担心它们以后会合拢,就用他那超凡的长势进一步撑开了它们: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18000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达到了极限。天离地有9万里,也就意味着盘古的身体有9万里那么高。另据梁代任肪《述异记》记载,还是这位盘古,在生前制造出种种自然现象,而死后又化生了万物: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这就是说,生前的盘古哭泣而成江河,吐气而为风,发出的声音变成雷霆,眼睛一瞪就发出电光;喜悦之时是晴天,恼怒之时成阴雨。盘古死后,头颅和肢干变成了山脉,两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脂肪变成江海,毛发变成草木。由于时代的久远,盘古的祠庙虽然已不多见,香火也不甚旺盛,但他作为天地开辟之神始终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桐柏县有座盘古山,就是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上所记的“盘古川”一带的盘古山,位置在今河南泌阳与桐柏两县交界处。这地区可说是盘古神话的大本营。另外,太行山和豫西同样发现盘古神话。

太行山区王屋山东边有座山,山半腰有座“盘古寺”,据说这便是盘古的出生地。当地传说盘古开辟之事与古籍同,其余却大异。桐柏人叫盘古加上“爷”的尊称,还给他配了一位盘古奶,生了8个儿子,分为八方之主,盘古为中州之主,共为九州。盘古爷与盘古奶有时又是兄妹关系,洪水后,两人成亲。他们靠捏泥人繁殖后代。泥人长大了,查问来历,盘古奶不好意思说是兄妹,她便离开了盘古爷,独自往陕西西大山走去。也有说,盘古奶没去陕西,而是到豫西嵩县石门乡去了。

还有的说,盘古妹是玉皇大帝的三女儿,因为发现盘古开天地太辛苦,又冷寂,便下到盘古山,当了妹妹。他俩一块儿过日子。在天上本来有个天将很喜欢三姑娘,但她不乐意。下凡以后,惹怒了玉皇大帝,决心要惩罚他们,才撕破天河,发了一场洪水。盘古兄妹又补了天。

盘古山的盘古庙建在最高峰。庙内只有盘古爷,没有盘古奶,因为盘古奶到西边去了。人们想象中的盘古爷是位巨人,所以塑像有一丈多高,四方脸,大眼睛,头上长有两只角,身上缠了葛条和树叶,光脚丫。盘古山的半坡有个盘古村。每年3月2日的庙会,周围的人都来烧香祭祖。大戏一唱,必定会下一场雨。人们说,这是盘古洗地的净山雨。

(二)黄帝与炎帝

黄帝和炎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传说中,他是原始社会中著名的部落首领。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定居下来。炎帝是与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该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炎帝与黄帝族群均是有熊氏的后代,是近亲。

这时候,有一个南方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他们全长成猛兽状,铜头铁额,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法子,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部落的祸害,就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战。关于这次大战,有许多神话传说。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貙虎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6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士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一刹那,风止雨停,晴空万里,终于把蚩尤打败了。

也有一种传说,说是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用“指南车”来指引,带领兵士,依着蚩尤逃跑的方向追击,结果把蚩尤捉住杀了。

据民间传说,黄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曾一度失利。原因是蚩尤部落较早地掌握了青铜器冶炼技术,所以器尖刃锐,有利于争战搏杀。而黄帝部落当时使用的只是石器,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黄帝派部落成员寻觅可以冶炼兵器的矿源。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以及清光绪《永康县志》等均有石城山(石城山,位于浙江省永康市区南面)的山貌和黄帝在此采铜铸鼎的记载。

民间还传说,黄帝从昆仑山出来,一路巡查民间疾苦。一天,他走到中条山和太行山之间,见有座无名大山挡住去路。这山高耸入云,怪石嶙峋。他登山远望,见此山千峰万仞,方圆700里。从西边看,如帝王的车顶,便取名叫“王屋山”,从此无名山顶便成了天下有名的山。

因为黄帝的势力达到四面八方,于是便有了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又因为黄帝及其后裔绵延不绝,于是便有了黄帝能活300年的神话。一位强大部落联盟大首领黄帝,最终成了无处不在,无坚不克,无往不胜,无人不敬的神灵。

关于炎帝的传说,也有很多。民间似有炎帝即神农氏一说。

炎帝便同时是农业神、火神和太阳神,称“炎帝神农”都能概括。

炎帝神农发明了刀耕火种、木制农具,教大家耕种,提高了生产力。原先人们过渔猎生活,住无定所,农耕生活开始筑室定居,在此基础上,野生动物便可以饲养成家畜,如猪、狗、牛、羊等。又由于火的更广泛的运用,人们有了各种器皿,制陶业发展了,有了炊具,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发展手工业。根据《周易·系辞》说,最初的物质交换,集市贸易也是炎帝神农开辟的。《帝王世纪》说炎帝把伏羲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炎帝神农还发明了原始的医学药学。传说神农为尝百草之滋味,一日便中了70次毒。“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搜神记》)由于炎帝神农对原始农耕文化的创造,促进了人类向文明迈进,炎帝神农便越来越神异。有的说,神农时代,很会治理天下,人们心情安静。神农在四方疆界之内施行他的智慧,因他的仁慈之心,使甘雨按时节降落,五谷蕃息。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贮存。

黄帝大战蚩尤后,炎帝氏族与黄帝氏族联合,遂结成强大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是总首领。炎帝晚年巡游南方时,积劳成疾去世。一说为民治病,因尝百草不幸身亡。炎帝“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日茶陵”,即今炎陵县康乐乡。公元967年宋太祖派人遍访全国古陵,寻到炎帝陵,遂建庙祭祀,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

黄帝的部落图腾据说是龙,因此,华夏民族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于桥山。”桥山黄帝陵在陕西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上。桥山东南山麓有著名的黄帝庙,此庙又称轩辕庙。初建于汉代,历代有重修。大殿宏伟壮观,门额高悬“人文初祖”大匾。殿内正中设有富丽堂皇的巨大黄帝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这里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访祖、礼拜始祖的圣地。

(三)女娲

女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神话中的第一位女神。相传女娲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女娲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70样东西。

据《太平御览》记载: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地繁衍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而另一种传说,见唐代《独异志》。女娲与伏羲为兄妹,其人首蛇身。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互相意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携妹登至昆仑山顶,对天咒日:“老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成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语毕,只见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相传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当然,女娲这位慈祥而负责的人类祖先,还为了营造人类相对美好的生存空间而从事过一场“补天”的壮举。当年,水神共工被火神祝融打败之后,恼羞成怒,一头撞倒了不周之山这根擎天大柱。顿时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女娲用五色岩石熔炼成胶状液体,填补了天空中的裂缝。然后,她又宰杀了一只巨大的乌龟,用它的四只脚来代替天柱,把天空撑稳。接着又消灭了一条在中原为害已久的黑龙,驱赶掉各种各样的毒蛇猛兽,把芦草灰堆积起来,止住了滔天的洪水。从此之后,天空便略微向西北倾斜了,大地的东南部也有一片凹陷带,而这就是日月西行、百川东流的原因。这段故事早在《淮南子·览冥训》等史籍中就记载了。由于女娲对人类功德无量,所以赢得后世百般景仰,在唐末五代各地都有庙宇祭祀,现存最有名的祠庙坐落在河北涉县索堡村附近的凤凰山上。

女娲补天的神话是我国古代神话中最为奇丽感人的神话之一。在西汉的《运斗枢元命苞》中,女娲被列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之一。

(四)精卫

精卫填海的传说:远古时,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她是炎帝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大风浪。像山一样的海浪阵阵袭来,把小船打翻,女娃被淹死在海里,永远回不来了。炎帝虽然思念他的女儿,但却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

女娃不甘心就这样死去,她的魂灵变成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像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想要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咆哮着,露出雪亮亮的牙齿,凶恶地嘲笑着:“小鸟儿,算了吧,你就算干上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呢。”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道:“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终尽,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嫉恨我这样深呢?”

“因为你呀——夺取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

“傻鸟儿,那么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地大笑。

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干的!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的!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她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五)九天玄女娘娘

全国各地都有玄女庙,九天娘娘庙,北京就有三座,庙中主神是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女也常与其他女仙合祀。

九天玄女又叫玄女。原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后被道教所信奉,成为女仙中著名的一位。

九天玄女娘娘是一位雍容华贵、十分漂亮的女神仙,但是她的原型却是一个在鸟身上长着个人脑袋的怪物,这就是玄鸟,而且它是殷商的祖先。

这个玄鸟后来又化身为玄女,被编入了黄帝神话中,成了黄帝的师父。相传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呼风唤雨,吹烟喷雾,黄帝不能取胜,正在发愁,来了一位妇人,人首鸟形,对黄帝说:“我是九天玄女,王母特派我授你战法。”黄帝遂大败蚩尤。此时的玄女,虽尚未脱尽鸟形,但到底进了一步,成了一位救助危难、传授兵法的半人半禽女神了。

到了宋代的《云笈七签》中,九天玄女则彻底人神化,她骑的是凤凰,驾着彩云,穿的是九色彩翠华服,是一位专门扶助应命英雄,授以天书兵法的上界女仙玄女娘娘了。

民间对九天玄女扶助英雄、传授兵书那一套职能已日渐淡薄,却给她增加了一项最实惠的功能,那就是送子,玄女娘娘被打扮成一位送子娘娘了。如北京郊区的九天玄女庙已被彻底改造成送子娘娘庙了,旧时祈子求嗣者络绎不绝,香火极旺。

(六)夸父

夸父族是共工族的后代,是炎帝系进入中原的一支。在古典神话中,夸父之死有两种传说:一种是被黄帝的应龙所杀;另一种则是大家所知道的,因追逐太阳而渴死。

传说在黄河之南有一座崇吾山,山上有一只神兽,像猴,臂上有花纹,豹子的尾巴,善于投掷东西,名叫夸父。(《山海经·西山经》)这一神兽是夸父最初的原型。也许是夸父族的图腾神。夸父又叫博父,这个族的人长得非常高大,会削船,善跑。夸父族进入农耕社会以后,对气候的感受更为敏感,才有追逐太阳的神话。大意是:大荒之中有座山,名成都,高峰直插云天。有一个人,两只耳朵上各挂了一条黄蛇,两只手各拿了一条黄蛇。这个人叫夸父。夸父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到禺谷的时候果然追上了。但他渴得很,便到河边去饮水,水不够,他又去大泽,尚未到达,便死在那里了。另有一说,夸父跟太阳竞走,真的进入了太阳的光圈中,但渴极了,把黄河、渭水饮完还不够,本想北去大泽,却死在途中。夸父丢下的手杖,变成了邓林(桃林)。邓林布满几千里的地方。夸父族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壮举,经过夸张和想象的加工,成为上古神话的精品。

河南灵宝县仍有夸父的遗迹、神话与风俗。当地民间说夸父因为没见过日出,也未见过日落,追日追到灵宝,渴了便饮水,饮完水便睡了一觉,等他醒来,太阳已偏西,再也追不上了,便气死在灵宝。埋夸父的地方叫夸父峪。那里有座山,叫夸父山。夸父峪那一带所敬奉的神便是夸父。又说,夸父临死的时候,告诉后代,要广种桃树。只能种,不能砍。待夸父死后,果然从函谷关以西,潼关以东,东西100里,南北40里,遍布桃林。

灵宝县有个地方叫“夸父营”,在陕西、河南两省交界地,后改名为“夫夫营”。

(七)禹

禹在古史神话鼎鼎大名,因为他是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转变时期的人物。

鲧是禹的父亲,鲧所在的部落可能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源出西羌,后沿着黄河流域活动。鲧是位很了不起的人,被人们尊为伯鲧。他驯服了驾车的牛,创造了耕田的耒耜,教人们播种五谷;创建了城邦。

尧、舜的时代,已经有部落联盟。尧是最大的部落联盟军事首领,尧帝死后,禅让给舜。那时,经常洪水成灾,浩浩荡荡,淹没了高山,冲上了高岗,水势大得好像要遮天盖日,老百姓唉声叹气。尧心里十分着急,召集各部落的首领们进行讨论,并问大家,派谁去治洪?大家都说:“哎,派鲧去吧!”开始尧帝有些犹豫,可是四方的部落首领都一致推荐鲧,尧才决定让鲧去试试,并叮嘱鲧要恭谨、认真。

鲧用的是填土堵水的办法。神话说,连鹞鹰和乌龟都来帮忙,还是没有把铺天盖地的水堵住,一直治理了9年也未成功。鲧当即决定去偷上帝(尧)的息壤来堵塞洪水。“息壤”是什么,神话式的解释是一种不断使用又不断生长的土壤,也有解释是很肥的土壤,这种土壤只有上帝才有。所谓窃帝之息壤,实际是挖了尧氏族所属范围的耕地,损害了部落联盟为首的尧氏族的利益。鲧未得尧的命令就这么干了。所以尧派祝融将鲧杀死于羽山。鲧死以后,化为黄熊,进入羽山的深渊中去了,成为羽渊之神。也有说鲧化为玄鱼,成了河精,即河神。

虞舜继承帝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四方部落推荐鲧的儿子禹治理洪水。

禹的出生很神奇,据说鲧死后三年尸体没有腐烂,用吴刀剖开,生出了禹,也有说生出了一条黄龙。禹与黄龙等同。禹比舜略晚,舜、禹与尧、鲧恰恰是两个时代的人。禹总结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禹的治水,便流传开不少有关的神话。

禹治水,曾三次到豫西桐柏山。那里总是惊风走雷,石头会号叫,树木会呜咽,地上、天上的鬼神或填塞河川,或挥舞着兵器阻挡,使治水工程不能顺利进行。禹大怒,召集百神,授命夔神,执行命令镇压恶神。桐柏山的山神们闻风,赶忙来请求宽恕。禹将他们之中的鸿潆氏、商章氏、兜庐氏、黎娄氏囚禁起来,才得知是淮涡水神无支祁在作怪。无支祁善于言辞,知江淮的深浅,了解平原与低湿的远近。此神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白牙,脖子有一百尺长。力气顶九头象;搏击、跳跃、飞奔,轻疾快速,很不安静,无论听什么看什么都不能持久。禹让一名叫庚辰的人把此怪制服了。许多精灵鬼怪奔走呼号,数以千计的恶神把禹等团团围住。庚辰用大戟赶跑了他们。无支祁被铁索锁上了脖颈,鼻穿金铃,禹将其赶到淮阴的龟山脚下,才使淮水顺利地注入海中。

禹治水的足迹踏遍南北各地,疏导了九河。打通了济水、漯水,导之入海,又开拓了汝水、汉水,疏通了淮河、泗水,直通长江。使洛水、伊水流人黄河。……《庄子·天下》说禹治水后,“通四夷九州,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江河畅通,故被后人歌颂为“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合通四海。”(《国语·周语下》)因为治水有成效,农业得到发展。禹的功绩如此之大,舜死后,禹便被推举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禹治洪水达13年之久。到30岁还未娶亲。他担心太晚,不合制度,便说:“我现在若想娶,必定会有姑娘答应。”果然有条九尾白狐来到他跟前。有的说,这九尾白狐便是涂山氏的女儿,以后生了儿子启。禹结婚后的第四天便治水去了。在打通轩辕山时,必需化为一头熊拱土。事先,他告诉涂山女:“你听到鼓声响以后再来送饭。”禹因踩落了一块石头,误中鼓,涂山女一去,见禹变成了一头熊,羞惭而去,至嵩山下,化做了一个石头人。禹追去说:“儿子归我!”石头从北方破开,生出了启。

(八)羿

“羿射日”是太阳神话最精华的部分,展现了人类已不甘心当自然的奴隶,而要当自然的主人。羿作为射手英雄猎神,又是射太阳的能手。

传说帝尧时,10日并出,禾苗晒焦了,草木晒死了,羿奉命射10日。他将9个太阳都射下了,留下了一个,古本《淮南子》:“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太阳鸟)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10个太阳不但能把植物晒枯,也能烤死人。据说有个叫女丑之尸的,一生下来就被太阳炙杀了,死的地方在丈夫国的北面。(见《山海经·海外西经》)这是尧派羿射太阳的原因之一。被射下的九阳变成了沃焦山。此山在东海南方3万里的地方,海水只要一灌到那里,立即消失。因此水往东南流,从没有盈满的时候。

也有人认为,羿所射的10日,不是指10个自然界的太阳,而是指奉太阳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

高山族的射日故事说:远古时候,天上只有一个太阳,没有月亮,上半年太阳升起的时候是白天,下半年降落的时候是夜晚。上半年人们无法休息,下半年人们无法干活,苦不堪言。有个聪明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太阳分成两半,一个便变成了两个。3个青年背上婴儿,出发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父亲死了,儿子成人了,来到太阳出没的山岔里,热得不得了。他们3支箭同时射出,太阳一分为二,多半块的仍是太阳,少半块的便是月亮。最前面的射手被太阳溅出的血烫死了。幸存的两位英雄,当他们刚到家乡时,已老态龙钟,受到人们的尊重。从此才有白天和黑夜之分。

这个故事很奇特,太阳竟然未被射落,也未被射死,果然按照人们的心愿一分为二,为人间造福。

(九)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乃婚姻之神。

唐朝时候,有一个叫韦固的人。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位老人席地而坐,正在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老人的身边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地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更加好奇,就再问:“那你袋子里的那些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便定终身。”这便是流传千古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再问老人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紧随其后。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她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家奴近身上前,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掉。当韦固转头要找那老人算账时,却也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14年过去了,这时韦固已经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眉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她的眉间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14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姆陈氏抱着幼儿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地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越听越愣,14年前的那段往事马上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她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地追问说:“那保姆是不是一个盲妇?”

刺史看到女婿的脸色有变,且问得蹊跷,便反问韦固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韦固真是惊讶极了,一时回答不出话来。

过了好一会儿韦固才平静下来,然后把14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盘托出。刺史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姻缘真的是由天上神灵做主的。由此夫妇二人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美满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上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月老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成了“媒人”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十)月光娘娘

嫦娥奔月的传说尽人皆知。

嫦娥,原名恒娥,至汉代,因文帝名恒,避讳改作姮娥,继而又改称嫦娥。故“嫦娥”之名出现很晚。她的名称很多,如素娥、月娥、仙娥、月主、月王、月姊……等。

嫦娥,后羿的妻子,美貌非凡。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身不由主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芜的月宫里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

后世的人们抬头仰望星空月宫,逐渐增加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因此,不同版本的“嫦娥奔月”便流传开来。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传说如下: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10个太阳。恶毒的日火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百兽绝迹。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9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但有一个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长生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逄蒙看到了。3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逢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晚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妻子。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嫦娥居住在广寒宫,因此又称其为月光娘娘、月光菩萨、太阴皇后、月姑等等。广寒宫内,既有香飘满枝的桂树,又有捣药不辍的玉兔。它们一起陪伴着嫦娥。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大约在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普遍。到了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引自《东京梦华录》)。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唐宋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颇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另外,浙江的观潮、洗井节,安徽的堆宝塔,云南的拜月,潮汕的荡秋千,晋江的烧塔仔,苗族的跳月,香港的舞火龙,以及台湾的托球舞……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上,按本地的习俗祭月祈拜。

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而在其他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马儿”和“兔儿爷”也颇具盛名,它们都是古城北京的产物。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也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麒麟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颌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遥望皎洁月色,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最后以苏东坡的著名词句来结束本篇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一)八仙

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八仙,汉代有“淮南八仙”,晋代有“蜀中八仙”,唐代有“饮中八仙”。这些都不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八仙。通常所说的八仙指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这是一组特殊的仙人群体,他们的组合,大约形成于宋、元,发展于明代中叶。在明代之前,八仙的构成还不是很稳定。

《东游记》第四十六回、第五十六回再次详细地描写了八仙过海闹龙宫的情景,大体情节与无名氏杂剧相仿。不过,小说将八仙赴白云仙长牡丹会改为赴王母娘娘的蟋桃会,渲染了八仙战龙王的惊险场面,还将吕洞滨举火烧海、四海龙王水淹八仙、八仙推泰山填海等激战写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

民间传说中的“八仙过海”更是有声有色:有一年的三月十五,白云仙长请八仙及五圣到蓬莱仙岛赴宴,观看盛开的牡丹。五圣指齐天大圣、通天大圣、搅海大圣、翻江大圣、移山大圣。宴罢,越东海返回,各自炫耀宝贝。被东海龙王之子摩揭知道,夺了蓝采和的玉板,又将蓝拉下海去。这一下惹怒了其他七仙,吕洞宾率先仗剑与二龙搏斗,斩了摩揭,伤了龙毒。东海龙王向诸海龙王求救,仍敌不过吕洞宾等。继而又向水官求援,水官约了天官、地官齐来助战。五圣站在八仙一边参战,两边打得如火如荼,不可开交。最后,惊动了如来佛,出面为双方调解。此时,八仙群体,正式形成。

这一仙人群体经常游戏人间,亦济世救人,打抱不平。他们放荡不羁,形貌独特,性格鲜明。他们既是仙,又是人,很有人情味。有男有女,来自各阶层。适合富贵贫贱诸种人的兴趣,亦文亦谐亦野。八仙原型本来是不同历史时期有人物或传说中的人物,各有来头和独立的故事,竟然能够和谐地组合起来,这不能不是封建社会后期仙话创作上的一大奇迹。

由于八仙闹东海的故事流传甚广,所以旧时渔民有一种禁忌:凡是驶船出海,船上绝对不能载有七男一女,以免引起龙王爷的惊恐,从而制造不必要的事端,让人发生海难。另有的说,这一女就容易被怀疑为“何仙姑”,引起龙王爷或龙太慕子慕色抢亲,导致船覆人亡;甚至有的地区禁止妇女下海,说什么“妇女乘船船要翻,妇女下海海要荒”,其实,这是旧社会借八仙传说胡乱编造的歧视妇女的说法。

铁拐李

铁拐李是传说中的“八仙”之首,据说他是第一个得道成仙的。由于他状貌奇特,且常背着个大药葫芦,所以民间流传有不少关于他治病救人的传说。据任骋《七十二行祖师爷的传说·狗皮膏药的祖师》说,彰德府(今河南安阳)有一家做膏药的王掌柜,医德高尚,逢有疮病就治。有一天,他在赶庙会的路上,遇到一个瘸腿乞丐,伸出腿来,让王掌柜给治腿上的小疔疮。王掌柜取出一贴膏药给敷上,并保证第二天一定好。第二天,王掌柜又遇到那个乞丐,乞丐声称疮非但没好,而且愈加厉害了。王掌柜只好再给他换上一贴膏药。又过了一天,乞丐找上门来,大喊大叫地说膏药不顶用。王掌柜过意不去,将他领进院中,正准备给他再配贴新膏药时,一条大狗上来就咬住了乞丐的腿。王掌柜一着急,顺手抄起乞丐手中的拐棍,将狗打死了。随后,王掌柜到后院拿名贵的药材给乞丐配膏药去了。不料,当他回来时,乞丐已经吃起了烤狗肉。乞丐一见王掌柜,就接过配好的药膏,往腿上一按,又拿起一块狗皮,也捂到上面。不一会儿,乞丐把狗皮膏一揭,脓疮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王掌柜接过狗皮膏,感叹不已。这时,瘸腿乞丐早已不见了。他这才明白原来是李铁拐前来传授仙方。从此,彰德府的狗皮膏药就出了名,其方流传到全国各地。不过,因李铁拐抱怨过卖膏药的,所以至今留下个话把儿:人们常把那些专靠说大话、说假话过日子的人,叫做“卖狗皮膏药的”。

钟离权

钟离权在八仙中算老牌仙人,常同李铁拐争首席,被排于八仙之首。这位仙人道教色彩更浓厚,被元以后道教北派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钟离权为燕台人,后改名觉,字寂道。好几个号,有和谷子、王阳子、云房先生。他原是武将世家,父亲叫钟离章,因征胡有功,封燕台侯,作宦云中。

他的出生很不一般。快要生下的时候,白天有个大个子男人,自称是上古“黄神氏”,要在钟离家托生,说完便自己进到卧室去了。当时出现数丈异光。4月15日出生后,不哭不声不食,犹如3岁小儿。到第7天跃然而起,说:“身游紫府,名书王清(京)。”也就是说,他来自玉皇大帝的仙宫。自幼便懂得识轻重,因名“权”。权,即秤砣,故知轻和重。外貌堂皇,“顶圆额广,耳厚眉长,目深鼻耸,口方颊大,唇脸如丹,乳圆臂长。”长大以后,“脸如丹涂,俊目美髯,身长八尺。”官为谏议大夫。

奉命征羌时,他的上司梁冀因忌妒,只给他两万老弱残兵,被羌人乘夜劫营,军士们被打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亦落荒而逃,进入山谷,迷了路。在山林深处,遇一蓬头拂额的胡僧,穿着一身草衣,把他带到一个村庄,告诉他:“这便是东华先生成道的地方,将军可以休息休息。”揖别而去。很久过后,忽听到有人说话:“此必碧眼胡人饶舌也!”接着一位披白鹿裘,扶青藜杖的老人朗声问道:“来者是汉大将军钟离权吗?你为何不寄宿山僧之所?”钟离权大惊,深知遇见了异人。这位败军之将,顿生恋鹤之心,萌有向道之意,立即哀求度世之方。此老者乃华阳真人,授他以长真诀及金丹火候、青龙剑法等。以后,钟离权又遇上仙王玄甫,得长生诀。从此,他便以云游为生,经鲁地,居邹城,入崆峒。后又得玉匣秘诀,仙去。自称“天下都散汉”,意谓天下放浪不羁的汉子。这乃一位无拘无束的散仙。

既是仙,自然跟常人有别。因此有的传说他在往后的几个朝代中仍频频出现。如魏晋时期,仕为大将,镇守代郡。钟的繁体为“锺”,即金、重相合。他还有一副奇怪的打扮,头上梳着左、右两角,自由自在地摇着一把棕梠扇,“赤面伟体,龙睛虬髯”。因见晋帝骄奢,知气数已尽,便解印而去。

因为钟离权是老君的面授弟子,和李铁拐并驾齐驱,因此在八仙中的顺序靠前,并有资格超度吕洞宾。吕应试落第,钟离权劝他学道,吕未悟,但在睡梦中受到钟离权的点化。吕梦见自己弃文就武,被封为兵马大元帅,还当了权贵高太尉的女婿,儿女双全,可说是富贵荣华全有了。当时正逢吴元济造反,朝廷命吕洞宾去征讨。吕却得了吴的贿赂,作战不力,回朝后,又遭不贞的妻子告发,被发配到沙门岛。吕洞宾休妻携子带女,凄凄惨惨,总算得到解差的同情,私自把他放了。当时正风雪交加,路途中遇强人,摔杀了他的儿女,吕洞宾顿时惊醒,原来是一场梦。一顿饭还未做熟的功夫,他在梦中却经历了人生2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才看破红尘。于是钟离权也就达到了超度吕洞宾的目的。在《东游记》却说吕受李铁拐的超度,助杨家将大破辽军的天门阵,又参与了打龙宫。由于钟离权和吕洞宾有师徒关系的传说,吕在八仙之中的名气那么大,自然钟离权也有功。因此在这方面,他和李铁拐似乎也有所争。

张果老

在明清的绘画中,张果老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他是倒骑驴前行的,以致民间至今还有两句歇后语:“张果老倒骑驴——往后瞧;”“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张果老,亦作张果。据《唐书》记载,确有其人。他本是民间的江湖术士,居山西中条山,自言生于尧时,有长生不老之法。唐太宗、唐高宗都曾征召他,被婉拒。武则天也召他出山,张果老就在庙前装死。时值盛夏。不一会儿,他的身体腐烂发臭。武则天听后,只好作罢。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的山中再次见到他。

唐玄宗见张果老神秘莫测,很想探知他的底细。当时有个叫邢和璞的人,据说能知人的过去与未来的寿命,玄宗命邢推知张果老的生死,邢推算,结果茫然不知。又有一个叫师夜光的人,能看见鬼神。玄宗将他秘密召来,命其视张果是人还是鬼神,结果什么也没有看到,使玄宗感到张果老的确不同凡响,必是奇士。

玄宗见张果老那副尊容,问道:“先生是得道之人,何以齿发皆衰落了呢?”张果老说:“我是老了以后才得的道,所以才这个样子。”说完,干脆把头发全部拔去,牙齿全部敲落,满嘴是血,弄得玄宗大为惊讶:“请先生休息,以后再晤谈。”少候,玄宗又召见张果,忽见张变得青发皓齿,就如一壮年。玄宗将玉真公主下嫁于他,他坚辞不受。据说,张事先对此事早有预测,曾没头没脑地对身边的人说:“娶公主为妇,平地升公府,实在是件可怕的事。”

一日,玄宗将张果留在内殿,赐以美酒。张果说:“山臣饮不过二升,有一弟子,饮可一斗。”玄宗即命召见,弟子从殿檐飞下,大约十六七岁,姿容甚美,谈吐雅趣,言辞清爽,礼貌周全,玄宗甚是喜爱,饮酒一斗不辞。再赐酒,张果便辞谢了:“不能再饮了,过度必有所失,只不过博龙颜一笑而已。”玄宗非让再饮不可,这一再饮,酒突从顶上涌出,冠子落地,化为金榼(ke珂)。玄宗及在场的嫔御们都惊奇地笑了。

张果在宫中累次显露仙术,得玄宗宠信,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又赐号通元先生。

未过多久,玄宗在咸阳狩猎,获一大鹿,比一般之鹿有异。庖人正要馔之,张果看见了,赶紧制止:“这是千岁仙鹿,汉武帝时,我曾侍从,知道武帝在上林时曾获此鹿,后放了。”他还说,当时放时,在左角下曾挂一铜牌。中经五百八十二年。”果然如他所说,有一块两寸左右的铜牌,只是上边文字已不清晰。张果愈老病愈多,乞求回去。回去以后,玄宗再召他时,他忽然死了。尸解而仙。

对于张果的来历,还有一种更玄虚的传说:

有一道士,名叶静能,知道的事挺多。玄宗问他:“果老究竟是什么人?”叶说:“臣知道,但不能说,一说我就会死。若陛下免冠跣足救臣,臣即能活。”玄宗答应了他的要求。叶便说,张果老原是“混沌初分白蝙蝠精。”刚说完,即七孔流血,扑倒在地。玄宗如约前往张住处求之。张果说:“此小儿多口过,不谪之,败天地间事耳。”因为皇帝亲自求情,张果才向叶静能的脸上喷了水,使叶复生。

张果老还有一绝招,他所骑的白驴,一天能行几万里,不骑的时候便可似纸驴那样叠起来,放入巾箱中。要骑的时候用水喷上,即还原样。八仙过海时,他便是踩在纸驴上渡水的。

吕洞宾

原名岩,字洞宾。在八仙之中,论年龄不是最大;论资格,不是最长;论排名次,中不溜,不前不后。然而他却是主角,是八仙之中的中枢。其它仙人,可以变动,惟他不能变,没有他,八仙群体不但将减色,甚至难以产生持久的社会效应。有关他的故事数量最多。他文武双全,七情六欲最不含糊,敢爱敢恨,还是一位挺浪漫的花花仙人。

传说其母要生他的时候,屋里异香扑鼻,空中仙乐阵阵,一只白鹤自天而下。吕洞宾自小就气度不凡,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

后来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授天遁剑法。46岁时,游长安,在酒肆遇见一位白袍奇士,在墙壁上题诗。吕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意飘逸,问他姓名。奇士说:“我是云房先生。居于终南山鹤岭,你跟我一起去吗?”吕洞宾凡心未了,没有答应。这位云房先生就是“钟离权”。

到了晚上,钟离权和吕洞宾一同留宿在酒肆中。云房先生独自为他做饭,这时吕洞宾睡着了,他梦见自己状元及第,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到老后孑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突然梦醒。此时钟离权的饭还没做熟,钟离权题诗道:“黄梁犹未熟,一梦到华肴。”吕洞宾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的梦?”钟离权道:“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干端,万十岁如一刹那呀!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哀,人生就像一场梦。”于是吕洞宾下决心和钟离权学道,并经“十试”的考验。钟离权授他道法,吕洞宾有了道术和天遁剑法,斩妖除害为民造福。

传说吕洞宾的剑术很有名,世人甚至传云,他能飞剑伤人。对此他并不承认,他听到这些话,笑曰:“仙人跟佛家一样,首先应慈悲为怀,哪能随便用剑取人之生命。我虽然有剑,我的剑不同于别人,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他游江淮,曾试灵剑,为人们除去了蛟害。一次,他走到桐城吕亭驿畔,遇一孝妇,为婆婆取水,非常辛苦,每至驿畔,即停下休息。吕洞宾极为感动,对孝妇说:“这附近即有甘泉,以后不必到远处去取水。”遂拔剑划地,泉水涌出。自此那里逢大旱也不枯竭,就因为有“洞宾泉”。

民间还有关于他持有仙丹,并常以药翁形象出现的传说。他的丹药能使水化为酒,又显露了他酒仙的身份。

作为一位“色仙”,虽然“三戏白牡丹”的举动并不光彩,但却给这位仙人平添了几分人情味,倒是并不令人作呕。这桩桃色事件载于《东游记》、《吕仙飞剑记》、《醒世恒言》卷二十一等,元杂剧也有《吕洞宾戏白牡丹》,传说较广,影响较大。根据《东游记》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吕洞宾一见国色天香的洛阳名妓白牡丹,便心神荡漾,又见这女子有三分仙气,于是下定决心去娶她。他化为风流秀才登门拜访,二人一拍即合,鱼水相投,各显风流,“自夜达旦,两相采战”。吕洞宾本是纯阳,“连宿数晚,云雨多端,并不走泄”。白牡丹大为惊奇,以为遇到了这样一个异人,定当尽力奉承。然而,尽管她使出浑身的解数,曲尽春意,“竞不能得其一泄”。这件事被铁拐李、何仙姑、张果老得知后,他们三仙共同给白牡丹出了一个主意。第二天,白牡丹与吕洞宾云雨,至其恣意,用手来摸他的两肋,致使吕洞宾忽然产生惊觉,“不及提防,一泄其精”。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意思,即仙人也难过美人关。有意思的是,作为“诗仙”的吕洞宾,据说有一首诗相当有名气:“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雄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显然,这是在奉劝世人不要贪恋女色,不知是从“三戏白牡丹”中得出的经验,还是明知贪恋女色容易亡身而故犯“三戏白牡丹”?另外,人们还把他想象成一位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男菩萨,特别是越传越神的“吕祖药方”,尤其令百姓感兴趣。

吕洞宾是“八仙’’群体中最复杂的一位,无论是帝王将相、道教徒、知识分子还是一般市民,都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理想。他几乎能满足各阶层人物的情趣、爱好和需要,真是才、酒、色、气(侠气、仙气、市民气……)样样俱全。人们对传播他的故事,特别兴趣盎然。因此,在八仙之中,名声最大,也最有人间情趣。

他被全真教派奉为祖师以后,几乎在一些大都市都建有吕祖庙。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芮城的永乐宫。该县永乐镇相传是吕洞宾的诞生地,宫内纯阳殿绘有五十二幅连环壁画,名《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概括了他降生、成仙、度世的全部仙迹。

何仙姑

何仙姑,其身世有多种说法。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皆有本地的“何仙姑”。然多传说为何氏女,途遇仙人,赐仙桃或仙枣食之,成仙,不知饥饿。能预知祸福,善轻身飞行。一说乃吕洞宾弟子。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人,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16岁时梦见仙人教她:“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按照仙人的指示,常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在入京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升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征战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

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几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蓝采和

破衣蓝衫,六銙(kuɑ垮)黑,木腰带,三寸余宽,一足穿靴,一足光着。夏天,衣服里边加棉絮,冬天反而躺在雪地里,呼出的如蒸气。这副打扮,这般行为,若放在现在,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有精神病。但有神仙思想的中世纪,却认为这正是一种仙气的表现。

蓝采和本无籍贯无姓名,正是众多民间歌唱艺人的概括。他们颇具才华,又因生活在社会底层,对世事观察透彻,常以怪辟的外在表现以抒内心的所思所感。俗人不理解,便以神仙视之。看来,到封建社会中,后期当神仙倒也不难,玩世不恭、戏谑人间,都有成仙得道的一条出路。那条想像的五彩路,似乎比人间的金雀宫阙还更吸引人、更理想、更永恒。

当蓝采和拿着三尺多长的大拍板,沿街卖唱求索之际,男女老少为他的机智谐谑而欢乐。他带醉踏歌,言辞利索,似狂非狂,令人为之绝倒。就是这样一位类似于济公和尚的乞丐,貌似疯颠实清醒,才使人莫测其意。他得钱以后,用长绳穿起来,拖地而行,即使散落地上也不去管它。他除了用以喝酒,便散给穷人。最后,升仙而去。据说:“人有为儿童时见者,及斑白见之,颜状如故。后踏歌濠梁间,于酒楼上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拍板,冉冉而去,其靴衫等旋亦失亡。”又传云,他的师傅是钟离权。蓝非姓,指他所穿的长衫,故名之。

韩湘子

即韩湘,历史上确有其人。《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韩湘,字北渚,大理丞。《全唐诗》上说,韩湘,字清夫,韩愈侄之子。他是韩愈的生孙之说,还见于《除余丛书》。

生性放荡不羁,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在20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20多年音讯全无。20年后,忽然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们读书,但韩湘子和学生讨论时一言一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睡他个三天五日,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我也有一门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韩愈问:你能做什么?当时正值初冬季节,韩湘子令牡丹开花数朵,又聚盆覆土,顷刻又开花。

传说韩湘子跟吕洞宾学道,位列仙班。

曹国舅

相传曹国舅为宋仁宗朝之大国舅,名佾,亦作景休。曹国舅的弟弟贪图美色,绞死赴京应试的秀才,强占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诉,包公准予查究。曹国舅告知其弟,务必将秀才的妻子置于死地,以绝后患。于是国舅的弟弟投秀才的妻子入井,被她逃脱。途遇曹国舅,误以为是包拯,向曹国舅申诉,曹国舅大惊,令手下用铁鞭打死秀才的妻子。手下以为她已死,把她弃于偏僻的小巷。

秀才的妻子醒了之后,向包公叫冤。包公问明真情后就诈病,当曹国舅来探望包拯的时候,包拯令秀才的妻子出诉,遂将曹国舅监禁。又作假书将国舅弟骗来开封府,将他枷入牢中。曹皇后和宋仁宗亲自来劝包拯释放她的两个弟弟,包拯不从。命令将二国舅处决,宋仁宗只好大赦天下。包公这才将曹国舅放行。

曹国舅获释后,大彻大悟,入山修行,从此遁迹山林。他矢志修道学仙,有一天,钟离权和吕洞宾问他说:你所养的是什么?曹国舅答说:我所养的是道。仙人笑着问:道在哪里呢?曹国舅指着天说:道在天。仙人又问:天在哪儿?曹国舅指着心。钟离权和吕洞宾满意地说: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遂授以《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炼。不多久,曹国舅就成仙了。

世人把一位皇亲国戚凑进入仙班子,自有一番苦衷。上层统治者横行无忌,逼杀无辜百姓,人们抱着一丝幻想,希望由仙人点化,使那些恶贯满盈之辈,亦能有所悔悟。当然,用这种办法呼唤人性的复归,本质上具有宗教的欺骗性。所以曹国舅在八仙中,无论怎么排坐次,他总是位居最末。他的形象既无皇亲国戚的威严,亦无隐士的飘逸,更无仙人的灵气,而像一名不伦不类的小官吏。

(十二)龙王

先民对河流湖泊的崇拜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大多只祭祀自己居住区域的河流神。不过,天下虽然没有统一的河流湖海神,但却有统一的名字,那就是龙王。龙作为汉民族创造的“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其原型是生物界现实存在的晰蜴、大蛇、大蛟等水中爬行类动物,这些动物往往在下雨前出来活动,于是,原始人类就把它们和雨这种当时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

唐玄宗时,便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们消除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

旧时专门供奉龙王的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庙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早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江河湖海等水域也各有自己的传统神主宰着。原始人类是逐水草而居的,河流除了提供了他们生存必需的水源外,其中的鱼虾也为他们提供了食物来源;再加河水泛滥又给他们造成无穷无尽的灾难,鳄鱼等水兽也不时地侵袭着人类。在这种情况下,河流崇拜就开始了。在古人看来,河流由特定的神灵操纵着,他有意给人带来福祸,河水泛滥就是河神发怒的表现。为了讨好河神,古人就经常举行隆重的祭祀。此外,河神被人格化之后,民间还产生了为他娶妇的陋习。《史记·滑稽列传》所载的“西门豹治邺”,告诉人们这种陋习是荒唐的。那位西门豹不去给人们讲大道理,而是装着高兴地去参加观看河伯娶妇的仪式,借机说新娘子长得丑陋,而媒人公、媒人婆进入河神宫中报告,请求延缓时间,别选美女,从而让愚昧迷信的人们擦亮了眼睛。

(十三)雷公电母

雷神,又称“雷公”。人们对雷神的崇拜与古老的天象认识和后来的求雨活动有关。关于其来历,民间说法不一。记载雷神较早的典籍是《山海经》,关于其体貌,《海内东经》说:“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为雷声来自天上,所以古人就将雷神与传说中天上的龙联系起来;又因为打雷要发出隆隆的响声,所以远古的人们就将雷神的肚子想象成一面大鼓,以为打雷就是雷神在击鼓作声,这种造神现象似乎就与“原始思维”有关。后来,雷神的形象屡有变化,如干宝《搜神记》说:“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余,状如六畜,头如猕猴。”这就是说,雷神长着一张大红脸,眼睛像面镜子,毛角很长,猴头畜貌。《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投荒杂录》谓其“豕首麟身”,这里又将其说成是猪头麒麟身了。到明清时期渐趋统一,即如清人黄斐默《集说诠真》所记载的:

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鹁,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谷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日雷公江天君。

这就是说,雷神的形体已不再是动物式的,而是像一个健壮的大力士了。他通常光着胸脯和肚皮,背上插着两只翅膀,额头有三只眼睛,脸色还是红得像猴子,下巴尖,手脚像鹰爪那么锋利,左手拿着楔板,右手持槌,作出要击打的姿态,身旁放着多面大鼓,左足挟有一面大鼓。这副模样显然已经经过了充分的人化。当然,雷公相貌最突出的特点是猴脸和尖嘴,俗称“雷公脸”、“雷公嘴”。《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是较为典型的雷公形象。周文王姬昌经过燕山时,碰巧赶上雷雨,他说:“雷过生光,将星出现。”果然拣到一小儿,收为义子,起名雷震子,并将他送到终南山云中子处学艺。雷震子艺成,吃了两枚仙杏,两肋生出一对肉翅,每当飞腾之时,脚登天,头朝下,两翅招展,空中出现风雷之声。雷神主要是用来求雨的,但在人们的传说中,他又往往统辖于龙王,不过是一个执行命令的小神。

中国古人在造神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将诸神世俗化的特点。既然有了雷公,人们又创造出一个闪电娘娘与之配对,从而组成“雷公电母”家庭。关于雷公娶妻的事情,古书早有记载,宋人徐铉《稽神录》卷一记载了雷神娶村姑之事。南宋洪迈的《夷坚志》则较为完整地描绘了“电母”的形象:“发茁然,赤色,甚短,两足但三指,大略皆如人形。”这位电母长着一头茂密而甚短的红色头发,大体模样像人,只是两只脚只有三个脚趾头。她与雷公丑成一对,还算般配。后来,人们赋予电母以“两手持镜”的仪态,大约是因为闪电需要发光、可用镜子来反射的缘故。在今人看来,雷电是不分的。但由于雷声传送到人们的耳中慢、闪电耀人人们的眼帘快,古人就误认为二者是两码事,于是出现了雷公电母分工负责之说:电母先照一下该击的目标,雷公再实施准确无误的震击。电母找准击打的对象,然后雷公具体采取行动,二者的配合还是相当默契的。当然,这种造神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贤妇相夫”的世俗伦理观念。后来,电母也有了自己的名字,黄斐默《集说诠真》说她面貌端雅,名为“秀天君”;明代余象斗《北游记》卷四则把她说成叫“朱佩娘”。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人们最崇拜的天象是雷电。他那巨大的震响给人们带来了恐惧,从远古便引起了人们的畏敬。在古代记载的文献资料里,关于雷的崇拜比任何其他气象的崇拜都要多。雷崇拜首先因雷声的震动而起,人们把他看做是启动万物复苏、主宰万物生长的神。

(十四)风神

在诸多的天象中,风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关于“风伯雨师”之神,民间也自然早有不同的说法。

有些地方是把“风伯”想像成神鸟面貌的。这大概是由于古人看到鸟翅拍打可以生风的缘故。古老作为图腾崇拜的凤鸟,就是这种幻想的产物。殷代的“凤”字即当“风”字使用,人们把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与空气流动形成的“风”结合起来,不能不说有祈求风调雨顺的意味。后来,中国南北的风神信仰出现了差异。中原地区的人们以现代天文学上的人马座“簸箕星”为风神,而南方则以怪兽“飞廉”为风神。唐宋以后,风神逐渐人格化,虽然小说中出现了“封十八姨”、“封姨”之类的女性名字,但男性“风伯”的流行却更为广泛,并形成了现在人们心目中的“风伯”形象,也就是黄斐默《集说诠真》所说的那副样子:“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篷(shɑ扇子),若扇轮状。”可见,人们心目中的风神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用来刮风的武器是把扇子,这也是人们直感中扇子能生风的缘故。不过,这位风老头可不是个慈祥的长者,他经常兴风作浪,威胁人类生存。最初的风神就是恶的、凶的,因为狂风能导致房屋倒塌,庄稼毁坏。殷商时期人们通常杀狗祭风,这种民俗至今仍有遗存。后来,人们又赋予风神以善的形象,把他视为滋润万物的使者,《风俗通义·祀典》说:“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在此,风神又变成一位于人类有贡献的神了。

(十五)雨神

在民间的传说中,“雨师”与“风伯”是平起平坐的天神。关于其形象,民间说法不一,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赤松子”说。赤松子是传说中的仙人,长得模样古怪,《历代神仙通鉴》卷一载有他的形貌:“上披草领,下系皮裙,蓬头跣足,指甲长如利爪,遍身黄毛覆盖,手执柳枝,狂歌跳舞。”这副姿态俨如一个疯子。据说他早在神农时代就从事了负责降雨的工作,能化为一条赤龙,随风雨上下,后被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封为“雨师”。后来,由赤松子化龙行雨演化成的龙王降雨,影响很大。不过,雨师的席位依然保存着,其神不赤松子,而是更了名,换了姓,叫做什么“陈天君”。据黄斐默《集说诠真》说,其神被想象成:“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这里的雨师已经是一个长有黑色胡须的彪形壮汉,他左手把持着一个里面盛有一龙的盂子,右手则做出洒水的姿态。的确,干什么有干什么的样子。

(十六)五岳神

根据古老的传说,分布在中国大地南北东西中五个方位的五座大山,即号称“五岳”的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分别有神灵主宰着,他们就是“五岳”神。

这种观念源于古时代的山神崇拜,最初主要是由山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古人以为除了天上有雨神外,高山因其常有云雾笼罩,故而也有降雨的神力。山的高峻雄伟,也令原始时代的人们感到神秘、恐惧。再加山上那千奇百怪的野兽又不时地出露伤人。于是,山就逐渐被神化起来。正如《礼记·祭法》说的:“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自从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自然属性的山神就慢慢被人格化、社会化。对此,《礼记·王制》又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把名山大川与三公诸侯等社会官爵挂起钩来,列入国家级的祀典,由皇帝亲自主持祭祀仪式,大大地提高了“五岳”山神的社会功能。

到了唐代,统治者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给“五岳”封官晋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其发起者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她率先对嵩山神进行了封赐。《旧唐书·礼仪志三》记载:

则天证圣元年,将有事于嵩山,先遣使致祭以祈福助,下制,号嵩山为神岳,尊嵩山神为天中王,夫人为灵妃。嵩山旧有夏启及启母、少室阿姨神庙,咸令预祈祭。至天册万岁二年腊月甲申,亲行登封之礼。礼毕,便大赦,改元万岁登封……则天以封禅日为嵩岳神祗所佑,遂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灵妃为天中皇后,夏后启为齐圣皇帝;封启母神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为金阙夫人;王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

武则天之所以选择了嵩山进行封禅,是有其政治原因的。当时,她刚刚登基,雍州人唐同泰为投其所好,伪造瑞石于洛水,使武则天尝到了利用迷信巩固其统治的甜头。于是,武则天在加封洛水的同时,顺便选定了与洛水相近的嵩山加以封赐,让这座山最早地享受到了“王”、“帝”的荣耀。通过嵩山的封赐情况,我们还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其中散发出的“沾光”意味,嵩山在被封的同时,与其有关的大大小小诸神灵也得到了好处。

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后,对“五岳”进行了全面的封赐。先封西岳华山神为“金天王”,然后陆续封东岳泰山神为“天齐王”、中岳嵩山神为“中天王”、南岳衡山神为“司天王”、北岳恒山神为“安天王”。至此,“五岳”之神的头上,都被戴上了“王冠”。

宋元的统治者对“五岳”神的官位更是进行了大封特封。据《事物纪原》卷二记载,宋真宗将“五岳”神由二字王改成四字王,尚嫌不足,随即又改“王”为“帝”,分别称中岳为“中天崇圣帝”、东岳为“天齐仁圣帝”、南岳为“司天昭圣帝”、西岳为“金天顺圣帝”、北岳为“安天元圣帝”,加大了提携的力度,为这一番封赐真是煞费了苦心。元世祖忽必烈对“五岳”封赐投入的热情更高。这位以马上得天下的蒙古族皇帝,经过长期的登基坐殿实践,深深地领悟到,要征服中原以及南方各民族的心,单靠武力是无济于事的,鬼神能达到刀枪所达不到的出人意料的目的。据《元史·祭祀志五》说,在临逝去的前三年,他对“五岳”神进行了新的分封:

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

南岳为司天大化昭圣帝,

西岳为金天大利顺圣帝,

北岳为安天大贞玄圣帝,

中岳为中天大圣崇圣帝。

这种毫不吝啬的分封使得“五岳”享受到了“圣帝”的殊荣。与此同时,江、河、淮、济“四渎”和东、南、西、北“四海”也被封为王。至此,“五岳”的显赫时代来临。

“五岳”被封得无以复加之后,到了明代,朱元璋决定撤销这些封号,一概称某某之神,“五岳”神的分封从此告一段落。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朱元璋对神不感兴趣,只是他感到利用“五岳”的潜力已经不大,便把分封的精力投放到城隍神那里去了。

(十七)城隍

古代的城市,都有城墙和护城河。城墙简称“城”,护城河简称池,因而城市也被称作“城池”。城墙和护城河,就是城隍。

将产生于城墙和护城河的城市保护神称为“城隍”并立祠祭祀,则并不很早。唐代的城隍神,除捍卫城市这一最基本的职能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职能。因为,若是天下安宁,无攻城略地之事,水火之灾,也不会太多,所以,城隍所行使的职能,常常是主管生人亡灵、水旱疾疫、赏善罚恶等等,几乎是对城市和城市中的人实行全方位的保护和管理,俨然是该城市冥间的行政长官。

城隍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由来已久。城隍之神的最早的定名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慕容俨镇守郢城的时候,南梁大军将其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得城隍神显灵,用狂风激浪冲开水路,使北齐军转危为安。城隍本是上天之神,后来才变成由人鬼担当的。

据说,神仙史上的第一任城隍是唐初的庞玉,此人原是隋将,隋炀帝死后归唐,镇守越州甚有德政,死后百姓封他做了城隍的神。作为护城神,城隍的故事早在《广异记》中就可找到,此书说,唐开元年问,渭州刺史韦某在城楼上遇到一个小矮人,身长三尺,身穿紫衣,戴了一顶红帽子,自称是本地城隍,前来求见,说黄河神嫌渭州挡了他的路,想把河道横贯城池,他作为本地城隍,要在五天后与黄河神大战一场,请韦刺史派两千精兵前来助战。韦某答应了这一要求,等到战事发生,黄河神就被战败了,河水真的后退了五六里路。这时的城隍神还真是为老百姓着想的。唐宋时期,城隍神的信仰流行开来,他的权利也越来越大,不仅守护城池,保障地方治安,而且还负责当地的水旱吉凶、冥问事物。宋代已流行起祭祀城隍的风俗来了。

朱元璋,这位开国帝王一旦看准了城隍的利用价值,便对其进行了毫不吝啬的封赐。他抓住了这一民间心理,命令属下说:“城隍神历代所祀,宜新封爵。”于是,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城隍为“显圣王”、临濠城隍为“贞佑王”、太平城隍为“英烈王”、和州城隍为“灵护王”、滁州城隍为“灵佑王”,享受不同等级的俸禄。除了这六个王爵外,所有的府城隍皆封“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正二品;州城隍皆封“监察司民城隍灵佑侯”,正三品;县城隍皆封“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正四品。所谓的“公”、“侯”、“伯”是爵号,是虚衔,而“监察司民,却是大权在握的实职。至洪武三年,他整顿祀典,取消诸神的爵称,城隍也都按照当时的行政建制称某府某州某县城隍之神。同时,他又下令仿照各级官府衙门的规模建造城隍庙,严格供奉制度。他还号令各级官员走马上任时,都要向城隍宣誓就职,从而借助人们对当地城隍的信仰来强化各级地方官的地位及其权力。

不过,朱元璋的这一番苦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明清吏制腐败,许多老百姓都把对地方官的愤怒迁移到城隍身上。城隍的威信每况愈下,特别是到了《聊斋志异》中,城隍简直就成了坏而又坏的反面角色了。《席方平》篇的城隍收受贿赂,是人间贪官污吏的形象写照,他最后与阎王一起被罚是罪有应得;《吴令》篇中的城隍还因为不知体恤百姓而被一个刚直有声的县令打了屁股。

(十八)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在民间有很多种传说。旧时,在家中或婚礼上常悬挂画有蓬头笑面的两个人。一人持荷花,一人捧圆盒,是取汉语中和(荷)合(盒)两宇的谐音,寓意和合美好。

传说和合二仙同时居住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庄。哥哥叫寒山,弟弟叫拾得。他俩虽不是一母所生,但二人感情特好,赛过亲兄弟。兄弟二人共爱着同一个姑娘,但互相都不知道对方深爱此女。一直到哥哥将要结婚时,才知道弟弟也爱这个姑娘。寒山为了弟弟的幸福,远离了故乡,来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弟弟知道哥哥为了自己的幸福远离家乡,就对姑娘说,我不能娶你,我要去找我哥哥。于是,跋山涉水,四处寻找,最后打听到哥哥的住处。他折了一枝盛开的荷花作为给哥哥的见面礼,哥哥忙拿着一个盛斋饭的食盒出来迎接。兄弟二人见面,高兴得手舞足蹈。二人决定一起修行,并共同开山立庙为寒山寺。现在,在苏州的寒山寺内还保存着一块石碑,碑上刻有兄弟二人的形象和寒山、拾得的名字。

寒山寺是苏州城西十里枫桥镇上的一座古刹。创建于南朝佛教鼎盛的梁武帝时期,迄今已有1500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叫“妙利普明塔寺院”,唐代改称寒山寺。

另有关于和合二仙的传说,则先要从怪僧寒山说起。

寒山,因为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而自号“寒山子”。寒山是个怪僧,他常常跑到各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轰他,寒山便哈哈大笑而去。

拾得,刚来到这个世界便被父母遗弃,天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把他拾来带到寺中抚养,并起名叫“拾得”。他在天台国清寺当了小和尚,分配在厨房干杂活。寒山未入国清寺之前,拾得常把一些剩饭菜送给他吃,二人可谓是贫贱之交。

寒山、拾得圆寂后千年,完全不再是和尚模样,而是两位蓬头笑面逗人喜爱的孩童形象了。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

也有传说唐人名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遂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回,故名“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睦,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至清代雍正时,复以唐代师僧“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

中国民俗中常以象征谐音双关来达某种寓意。“和合”一词有同心和睦、合家团圆,或夫妻和睦,福禄双全之意。故被世人所喜爱与供奉。

(十九)麻姑

麻姑是中国传说中有名的女寿仙,“麻姑献寿”是民俗画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但麻姑的来历,却有一些不同说法。

《神仙传》里说,有个东海人叫王方平,当过官,精通天文历法,以后弃官入山修道,成了仙人。王方平有个妹妹叫麻姑,是个漂亮姑娘,年岁十八九,穿着绣花衣服,光耀夺目。她的本事有惊人之处:一是能穿着木鞋在水面上行走,可与达摩祖师脚踩芦叶渡海相媲美;二是能掷米成丹砂。

还有一种说法,麻姑是十六国时后赵的麻秋之女。麻秋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将军,麻秋抓来许多民夫筑城,昼夜不停,只有凌晨鸡叫才能稍稍歇息一会儿。麻姑十分同情这些苦工,就偷偷学鸡叫,她一叫,群鸡齐鸣,民夫就能早点收工。后来此事让麻秋知道了,要找女儿算账,麻姑赶紧逃走,后入山修道成了女仙。

麻姑曾自诩她已经看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还说现在的蓬莱水也浅于旧时一半,将来还会变成陆地。沧海变成一次桑田,不知要经过多少万万年。麻姑已经见过三次沧桑变化,她该有多大寿命?虽说她长得像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可她的实际岁数是无法估算的。麻姑做个女寿星当之无愧。民间又传说王母娘娘三月初三过生日时,举办蟠桃盛会,麻姑特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酒,献给王母,这就是所谓“麻姑献寿”。

今天的麻姑形象多为绘画和工艺品,或腾云,伴以飞鹤;或骑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盘作献物状。手中或盘中.一般有仙桃、美酒和佛手。过去给女者祝寿常送麻姑献寿图,而给男者祝寿则送南极仙翁像。

(二十)福神

“福”在人们的心目中解释各有不同。《书·洪范》所谓“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

福,人们认为是福气,福运。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人认为寿、富、贵、安康、多子多孙就是福。世俗传说岁星能把福降临人间,岁星即木星。于是福神降临,它可以把祝福美好带给虔诚礼拜的人们。

福神起源甚早。有一说:唐代道州出侏儒,历年选送朝廷为玩物。唐德宗时,道州刺史阳城上任,即废此例,并拒绝皇帝征选侏儒的要求。道州人深感其恩德,遂祀为福神。传至宋代民间亦普遍奉祀。到元、明时,阳城又被传说为汉武帝时人杨成。以后更多异说,或尊天官为福神,或尊怀抱婴儿之“送子张仙”为福神。幸福长寿为人们所期望,而某些长寿者则成为世俗崇拜的偶像。古代长寿者中,名气最著者大概要属彭祖了。

远古时人们平均寿命不过30来岁,50多岁就算长寿,70岁已经不得了,彭祖大约是很懂得健身术的长寿老人,在当时极为罕见,由于人们夸大渲染,或者干脆是他自己虚报谎称年龄,这位寿星老儿逐渐变成了寿年八百。彭祖在民间成了

长寿的象征,有寿联云:福禄欢喜,彭祖无极。

彭祖的大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屡屡出现,如《论语》、《吕氏春秋》、《庄子》、《楚辞·天问》等都提到过他。在古人心目中,彭祖还是一位著名的房中术大师。

福神作为幸福之神,所以才这么受老百姓的尊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福气、福运、福地、福音、福相、福将、福星等等,都和福神连在一起。

(二十一)禄神

禄,又指官职的俸禄。当然官做得越大,俸禄越丰厚。禄神即禄星,《史记·天官书》云:“文昌宫……六日司禄。”是说文昌宫的第六星为专门掌握禄之禄星。

道家称,玉帝命其掌文昌府及人间功名、禄位事,故又称“梓潼帝君”、“文昌帝君”。见宋元时所出的《文昌帝君阴骘文》。

四川梓潼县城北有座七曲山,山上有座著名的文昌宫,当地人又叫它“大庙”。文昌宫供奉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官名,包括六颗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将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又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说什么文昌“职司文武爵禄之神”,所以二神逐渐合二为一。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神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

明朝末年,张献忠领兵入川,路过这座文昌宫,他见庙内供奉的是文昌张亚子,便说:“你姓张,咱家也姓张,咱家与你联了宗吧。”他就把文昌宫改成了“大庙”。“太”与“大”相通,这里便又被叫做“太庙”了。张献忠还让人在庙里塑了他的一尊坐像。张献忠兵败后,他的这尊坐像被绵州知府捣毁了。

功名利禄是旧时人们所追求的,也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封建朝廷用高官厚禄选拔人才为其所用,而这些当了官的读书人也很实际,除却满脑子的孔孟之道,另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加官进禄”、“官上加官”、“马上封侯”、“平升三级”等题材的吉祥图案在旧时十分流行,颇受人们的欢迎。

禄神常常和福神、喜神、寿神一起,被人们称为福、禄、寿、喜。是最具代表的吉祥美好祝福。

(二十二)寿星

寿星,民间传说之神。亦作南极仙翁,南极老人。本为星名,后世小说、戏曲为神仙之名。初言其“主国运之长短”,后尊为“主人间寿夭之神,凡德见者皆寿千岁”。秦汉时已有寿星祠和老人庙。自东汉起祭祀寿星与敬老活动相结合,历代皆列入国家祀典,至明初始罢。

近代所奉之寿神形象多为左手持杖,右手捧桃,银发长须,慈眉善目,头高额隆,大耳短躯,面目和蔼的老者。当然,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他凸出的大脑门儿。

人们也常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凑在一起,合称福禄寿。他们是代表着福运、官禄、长寿,成为民间很受欢迎的三位神仙。民间长者做寿时,常在屋内正中墙上挂有画着福禄寿的中堂,两侧是一副寿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那些老者也是高寿者,被称做“寿星”、“老寿星”、“寿星老”,又亲切又含有敬意。

(二十三)喜神

喜神就是吉祥神。人们总是希望趋吉避凶,追求喜庆,厌弃烦恼,所以要造出一个喜神来。最初的喜神很抽象,几乎没有具体形象,后综合赐神天官,以及福禄神仙等形象,“加工”成喜神模。

结婚乃是普通人一辈子的大事。旧时办喜事,诸多讲究。古人不但是把婚嫁作为“大喜”,还把洞房花烛夜称做“小登科”,可见其重要性。当然办喜事就离不开喜神。旧俗,新娘必须坐在正对喜神的方位,这样以后才会有更多的喜乐之事。

一般民间使用的黄历中,均有“喜神方位”、“今日喜神”等内容。

喜神的模样没有什么固定,是人们心中的神,几乎是福神天官的翻版。和合二仙也是喜神,旧时民间举行婚礼时,常常挂“和合像”,取“和谐合好”之意,以图吉祥喜庆。

(二十四)财神

财神又称赵公元帅,赵玄坛。中国古代民间信奉的司财之神。

赵公明秦时避世山中,虔诚修道。汉代的张道陵天师入鹤鸣山收之为徒,令其守护丹室,后又命他守玄坛(即道教之祭坛)。赵公明因而被天帝封为“正一玄坛赵元帅”,因其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有关他的传说早有记载,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卷五说他曾担任“督鬼取人”的差事。如此看来,这时的赵公明还只是一位冥神。

隋唐时期,赵公明成了瘟神之一,专在秋天向人间降灾。至明代,他又成为八部鬼帅之一,“个领鬼兵,动亿万数,周行人间”,作恶多端。其中,赵公明专门向人间传播痢疾,使老百姓深受其害。最后,幸得太上老君派张天师带领龙虎神兵前去歼灭,八部鬼神才被降伏。可见,赵公明原来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

赵公明摇身一变成为财神而受到人们的供奉应归功于《封神演义》的巨大影响。可是,就在《封神演义》中他还有一段不太光彩的历史。小说写他曾一度当过峨眉山的道仙,武艺高强,并有黑虎、铁鞭、百发百中的定海珠和缚龙索等法宝,被闻太师请去攻打姜子牙的正义之师,因其助纣为虐,终于被姜子牙用咒语处死。后来,姜子牙按照元始天尊的旨意封神,赵公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才有幸改变了自己的身份,扮演起光明磊落的财神角色。从此,他率领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专司“应祥纳福,追逃捕亡”,同时,稳操财权,做起了万人尊崇的财神爷。据说,阴历正月初五是赵公明的生日,民间多有在此日燃放鞭炮、开市迎接财神的风俗。

赵公明成了专职的财神爷后,形象和装束却还是老样子:头戴铁冠,黑面浓须,一手握着铁鞭,一手拿着元宝,身骑黑虎,微带笑容。民间所祀财神的画像基本都是这个样子。

明人陆灿《庚己编》卷四说,苏州长洲人张廷芳很喜欢斗蟋蟀游戏,但他在参与以此赌博的活动时却很倒运,直到输得家产荡尽。他平时敬重玄坛神赵公明,百般无奈之下只好对他祷告。夜里,他梦见赵公明说要用其黑虎化作蟋蟀帮助他。第二天,张廷芳根据赵公明的指点,找来黑虎变成的蟋蟀,拿它入赌场来与别人争斗,结果是战无不胜。张靠它赢来了历年所输钱的两倍。可惜好景不长,这只给他带来财富的蟋蟀在冬至那天死了。张痛苦异常,用银作棺厚葬了它。清初褚人获《坚瓠广集》卷五引《耳谈》也说了这样一桩事:嘉靖末年,宜兴有一个姓陈的染坊寡妇遭到一个木材商的暗算,以偷盗罪被官府抓去。陈氏无计可施,求告于赵公明。当天夜里,陈氏就得到回应,赵公明答应以黑虎为她报仇。不到10天,当木材商与同行六七人到山区贩运木材时,丛林中忽然窜出一只黑虎,单拣这位商人衔去。这只黑虎,当然就是赵公明的坐骑了。可见,在人们的传说中,做了财神的赵公明还的的确确是办了一些善事的。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除许多地区奉赵公明为财神外,又有一些地区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或五路神“何五路”为财神的。此外,还有文财神、武财神之称,说者以殷代忠臣比干为文财神,关帝为武财神。

也有说文财神是比干和范蠡。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为人耿直,比干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便直言相谏,最后纣王恼羞成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今天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几个窍!”说毕,叫人把比干开了膛,挖出了心脏。

后人将比干敬为财神,是因他率直纯真,公正无私。民间传说纣王要挖比干的心,比干将自己的心摘下,走出宫阙。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仙人送的仙丹,并未死去,正因为无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自古道:“无商不奸。”把比干这位头号童叟无欺的正派君子敬作财神,当然人人信服无异议。

另一位文财神,是曾经从商发了大财的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足智多谋,帮助越王成就了霸业。在勾践大赏功臣的时候,范蠡却埋名隐姓急流勇退。他料到君王“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同富贵”。后来越王杀戮功臣,证明了范蠡的远见卓识。范蠡能聚财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能可贵的,故其成为文财神也不难理解。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全民节日。其中除夕又是春节中最热闹的一天。除夕之夜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即迎财神。人们吃罢饺子(又称“扁食”,有些地方还称做“财神爷给的元宝”),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送财神的,其实是叫买印制粗糙财神爷像的小贩。这种活计是一些贫寒子弟,特别是穷孩子的临时生意。他们低价买来财神像,穿街走巷,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爷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客气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的人家也得赏个黏豆包,换回一张。一个除夕之夜,有时可接十余张。这是为了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即把除夕接来的财神像纸马,集体祭祀一番,然后焚化。祭品多用活鲤鱼和羊肉,取“鱼”、“羊”之合乃为“鲜”意,以表示新财神降临,今年发新财。年饭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特别是这一天广安门外财神庙开庙,届时人山人海,趋者蚁集,香火繁盛。庙中有许多纸制元宝,买几个元宝带回,说是向财神爷“借”到了元宝,今年准会大发利市。庙旁的一些元宝摊子,有的只做一天生意,即可维持一家人大半年的生活。因为“借”宝者不惜重价,利市三倍。更有用金纸做成驮聚宝盆的金马驹者,价格奇昂,但决不愁卖不出去,迷信“金马驮聚四方财”者,大有人在,舍得用重金“借”走。

(二十五)门神

门神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神祗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诸神中是很突出的。说起门神的来历,不能不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祀门和挂桃人习俗。

古代先民们由最初的“巢居”、“穴居”,逐渐进化到了“屋居”——学会了建造茅蓬屋舍。

屋舍不但可遮风避雨,防止野兽和敌人的侵袭,还能存放食物财产,使人类得以生息安居。于是人们十分感激门户造物主。早在周朝,就有了祭门的风俗,其用意与祭灶祭社(土地)相同。

门神的产生还与古人鬼魂崇拜有关。殷周尚鬼,人们将许多坏事和怪事都看成是鬼怪作祟,对此充满恐惧心理。房门的出现,虽可防范敌害闯入,但古人还觉得缺乏安全感,需要有个能降鬼伏妖的神明,来替自家“站岗放哨”,人们必须造出一个“门神”来,保护自家性命和财产。《白毛女》中喜儿唱的“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正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最初的门神是两个“桃人”——用桃木雕成神像,悬于门上。他们其实是两位神将的化身:神茶和郁垒。传说他二人是奉黄帝之命把守“鬼门”的,发现害人的恶鬼,没说的,马上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于是妖鬼们望风披靡。人们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春节时挂于门上,使恶鬼不得进人,保护阖家一年平安。雕桃人比较麻烦,逐渐简化为用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画二神图像或干脆写上二位大名或画些符咒,此即桃符,开后世楹联(对联)之先河。

继捉鬼喂虎的神茶、郁垒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专门斩鬼吃鬼的门神,此即赫赫有名的钟馗。以后又出现以历史上的著名武将为崇拜对象的门神。武将门神虽也是神,但与神茶郁垒、钟馗等相比,“神”味少了,而多了些“人”味儿。

唐代以后,出现的最著名的武将门神,当首推秦琼、尉迟恭。秦琼、尉迟恭为唐初著名武将,帮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天下,是唐朝开国元勋。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历代神仙通鉴》都记载了其中缘由:唐太宗李世民当年为打下天下,杀了很多的人。他即位后,每逢生病就梦见许多恶鬼在寝室门外抛砖弄瓦,大呼小叫,一直搞得36宫、72院夜无宁静。太宗非常害怕,就让大将秦琼和尉迟恭为他守在寝室门口,当夜果然安然无恙。整夜守门时间久了,两人难以承受,于是,唐太宗就让画师画了两个人的形象挂在宫门左右,此后,邪祟再也不来作怪了。于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二门神像通常是贴在临街大门上,威猛雄赳,堪可镇伏鬼魅。除秦、尉迟以外,武将门神尚有赵云、马超、薛仁贵、盖苏文、孙膑、庞涓、黄三太、杨香武、燃灯道人、赵公明、马武、姚期、萧何、韩信,乃至哼哈二将等。北方还有以孟良、焦赞为门神的,可能二人的出身不太硬气,曾落草当过强盗,故不堪登大雅之堂。这二位只好纤尊降贵,在牛棚、马圈等处充当守卫——对付那些连畜生都不放过的小偷小摸。

以后,只有驱鬼镇妖一种功能的门将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以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后者寄托了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延年的愿望和心态。

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街上驱鬼镇邪的武士门神,并含有迎福进财之意。

文官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门神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二者有时也配双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此外,还有喜神、和合二仙、刘海、招财童子等。

祈福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谐音,以借双关之意。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寓“爵禄福喜,马报平安”。

如此,门神已成为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成为民间诸神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俗神之一,至今兴盛不衰。

(二十六)灶神

灶神,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等。灶的出现离不开火,先民们在住地烧起一堆堆长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烤食制器、防御野兽,这就是最原始的灶。在当时的母系社会里,灶是由氏族里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着。今天。我国人民除夕围炉守岁的习俗,就是残存的原始遗风。

我国最初的灶神是位女性,《庄子》说她“着赤衣,状如美女”。后来的道书则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进火神母等36神,她专门管理人间住所,记下每家人的善恶,夜半上奏天庭。人们大概嫌红衣女娘不大稳重,便用这位灶神奶奶取而代之。后来她还常与灶王公公并肩而坐,共享人间糖果。

汉代以后,出现了男灶神。当时,灶神颇受人们敬重,祭品的规格与社稷神同等,充当灶王爷的人也不可小觑,都是一些头面人物。《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则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

人们让极受敬仰的黄帝、炎帝或火神祝融来充当灶神,并认为灶王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主要是为感激和颂扬灶神的功德。

灶神每年最得意的时间是春节之前,民间旧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送灶日期。这时,灶神要上天见玉皇大帝,玉皇查问下界情况,灶神把自己所呆的这家好恶上告,善者来年昌盛,恶者来年必遭灾祸。人们为了使灶神上天为自家说好话,便在灶神的嘴上抹上蜜糖。又有说,抹蜜糖的意图是想将灶王的嘴封住,让他见到上帝时张不开口,也就不会说三道四了。

早在汉代,便有一则传说:汉宣帝时,有一名叫阴子方的人,过年那天做早饭时,灶神突然现身了,阴子方连连叩拜,接受灶神的祝福。为了向灶神表示敬意,将家中养的一只黄羊宰了祭献。从那时以后,这一家便逐渐发财了,到第三代更是人财两旺。别人见此情况,每到祭灶日,也杀黄羊,但是却没有发财。(见《后汉书·阴识传》)。可见发财与否,同杀黄羊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因为旧时人们迷信心理作祟,总要夸大黄羊祀灶神的作用。所以民间长期流传一副祀灶的对联:“黄羊能致富,青钱可通神。”看来灶王在神界并不清廉,颇贪占小便宜。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流行有女不祭灶之说。可见灶神还蛮挑剔。

(二十七)火神

火的发现,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先民们用火吓退野兽,帮助生产(刀耕火种),改善生活(熟食),以及取暖驱寒,使人类受益极大。人们无比感谢火的发现者和管理者。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火神及其神话。中国的火神有祝融、炎帝、回禄(又叫吴回),这三位是名气最大的,此外还有个管理火种的小火神,叫阏伯。

自古以来,人民十分崇拜阏伯。在那漫长的远古时期,平原上洪水泛滥,风沙蔽日,要把宝贵的火种保留下来颇为不易。阏伯是有大功劳的。直到今天,每年正月初七,各乡百姓都要来进香朝拜火神阏伯,叫做“朝台”,形成盛大的古庙会。

(二十八)井神

中国的民间万物有灵的观念十分流行,大部分信仰都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人们各取所需,随意为之。于是天界幽冥、江河、湖海、土石山岳,乃至门户井灶,无不有神。其中有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属于家神之类,水井神即是其一。

吃水用水是人们生活的首要问题,除了一些河水外,大部分城乡人民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吃水要靠井水。

水井造福人类,古人自然要感激祭祀井神了。

祀井传统极其久远,为远古的“五祀”之一。所谓“五祀”是指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祗,包括门、户、井、灶、中凿(土神)。《白虎通·五祀》云:“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凿也。”

祭井神的习俗各地相似,一般每逢农历除夕时封井,春节后第一次挑水时要烧纸祭井。每逢节日要在井边供井神,须备蜜食祭祀,以求井水清甜无毒,水源充足。

井神一般没有自己的庙宇,塑像也很少,但也有少量井旁造有神龛,供奉井神,有的井神还是两尊石像,并肩而坐,一男一女,这是井神夫妇,叫做“水井公”、“水井妈”,如同土地公公、土地奶奶一样。民间常常将人、物神化,然后又将神明世俗化,显示了民间造神的特点。

(二十九)床神

吃饭、睡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头等两件大事。起居离不开床,为了休息得安稳踏实,好梦连连,人们自然而然要祭祀床神。这与民间祭拜井神、灶神与门神的意思是一样的。

祭祀床神,风俗已久。据说宋朝已开始流行。诗人杨循吉的《除夜杂咏》诗中有句:“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床公即床神。祭床神与“接灶”即迎接灶王爷时间差不多,都是在农历腊月。祭祀床神不用大鱼大肉,只一杯清茶足矣。床神也是两位,有床公和床婆婆,和灶王爷与灶王奶奶一样。

旧时有些地区还有“安床”习俗。即在婚礼举行的前几天,要在洞房内安放新床,还要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等来决定婚床的位置。忌讳与桌柜衣橱相对。“安床”要选择良辰吉日进行,安床后,当晚要拜床母。

祭床神之俗,南方胜于北方,至近代已渐渐衰微了。

(三十)造字神

传说仓颉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神人,他的品德高过大圣贤,长着四只眼睛,神光四射。仓颉“生而能书”,发明了文字。也有说他见了鸟兽在地上留下的爪蹄痕迹,心有所悟,而创造了中国的象形文字。

仓颉被神化为天神下凡,他有超过凡人一倍的眼睛,这样就使他具有远远超过常人的特异功能,能看得更多、更远、更清,因而才能创造非凡的业绩。

其实,造字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群体活动,并非是一个什么天才人物的独家创造,而是许许多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其中也不乏聪明智慧之士,总结广大群众的集体创造,进行不懈地整理、加工和提高。这些人对文字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仓颉就成了一个突出代表。

仓颉又作苍颉,是个传说人物。传说他是黄帝时的史官,所以他的家乡叫史官乡。他的名字和造字功劳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在许多古籍中。仓颉大概是个对整理古代文字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或者说,他是许许多多文字创造者的化身。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标志,一个里程碑。

(三十一)工匠神

鲁班,是中国名声最大、影响最久的行业神,木、瓦、石等土木建筑行业尊其为祖师爷。人们生活离不开泥瓦行,所以鲁班庙也就星罗棋布。

鲁班是个历史人物,他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位著名工匠,活了70岁。鲁班又叫公输般,因是鲁国人,故又被叫做鲁般或鲁班。鲁班是当时最出色的工匠,有着高超的技术,被誉为“天下之巧匠”。

传说鲁班爷修了座赵州桥(其实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造),张果老想试试石桥坚固与否,就约上仙人柴荣。他倒骑着驴,驴背的褡裢里放着“太阳”和“月亮”,柴荣的独轮车里载着“五岳名山”。二人一上桥,把桥身压得直摇晃,鲁班赶紧跳到桥下,用双手把桥托住。二人带着日月五山顺利通过了石桥。如今桥面上还有驴蹄子印和车道印呐!

在香港,泥水、木工、搭棚“三行”工人,把农历六月十六定为“鲁班节”。这一天,全港建筑工人放假一天。白天去最有名的青莲台鲁班古庙敬香参拜,隆重祭祀,入夜则大摆筵席,开怀畅饮,与神同乐。“三行”工人们认为喝了先师的诞辰酒,可保全年平安无事。

鲁班虽被奉为行业神,但他与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佛完全不同。在鲁班传说中,他是一个面貌和善,衣着破旧,四处奔波,为同行排忧解难的忠厚长者。鲁班爷是中国能工巧匠的卓越代表,他是劳动人民非凡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化身。

(三十二)药神

药王,是中国古代对精于医术的名医和有关传说人物的景仰并加以神化,其后奉为主司医药之神。广为流传的著名人物代表主要有三: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善诊脉。姓秦,名越人。今河北任丘人。

据传扁鹊曾遍游各地行医,在齐号卢医,在赵名扁鹊。擅长各科,过邯郸(赵)为“带下医”(妇科);过洛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咸阳(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闻天下。后世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史记》、《战国策》等除记其事外,又记有若干病案(疑非出其一人之手)。

孙思邈。唐代道士、著名医药学家。今陕西耀县人。

一生行医,有医学名著《千金方》、《千金翼方》传世。因其医术高明,死后不久,即被神化。有说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道宣和尚相接,每往来互参宗旨;有说玄宗游蜀,梦思邈乞武都雄黄,遂命人备妥十斤,抬至峨眉山顶;亦有说曾替泾阳龙王之子医伤,并获“龙宫奇方三十首”;后又有说孙思邈送成都僧“秫饭一盂、杞菊数瓯”的故事,谓该僧食此后,自此身轻无疾,至宋真宗时,僧已200余岁,后莫知所之。由此可见,唐宋以后,孙思邈不断被神化,民间奉之为药王,并非偶然。

韦慈藏。唐人。《旧唐书·方伎传》日:“张文仲,洛州洛阳人也。少与乡人李虔纵、京兆人韦慈藏并以医术知名。”

以上3人,后世皆尊其为药王。但各地奉祀扁鹊、孙思邈者多,奉祀韦慈藏者少。据部分地方志看,河北、河南等地多祀扁鹊;陕西、山西等地多祀孙思邈。道教尊祀扁鹊,为之写经书《元始天尊说药王救八十一难真经》。奉祀扁鹊的药王庙,以其故里河北任丘之庙为最早,然未详始建于何年,但知至明清其庙犹存,且被扩建为诸药王的群祀庙。祀孙思邈之药王庙,以其故里陕西耀县孙家原村之庙为最早,但亦未详始建于何年。据清雍正《陕西通志》载,各州县多有孙真人庙。明清时期,各地虽仍有单祀扁鹊或孙思邈之药王庙存在,但京师和其他一些地方的药王庙,则改建为历代名医的群祀庙了。

河北省的安国,古称祁州,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药材市场。早在900年前的宋朝初年,这里就已成为大江南北中药材的集散地,有“药都”之称。药都最有名的古迹当然是药王庙了,安国药王庙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为全国之冠。

安国药王庙在县城南关,始建于900年前北宋年间,明代重修。这座大名鼎鼎的药王庙大殿所祀的主神,不是通常的三皇,也不是扁鹊、孙思邈或李时珍,而是东汉的一位太守邳彤。

邳彤是安国人,东汉开国功臣。他原是刘秀部将,在平定王莽建立东汉的征建中,功勋卓著,后任曲阳太守。邳彤才兼文武,精通医理,他倡导扶植民间的医药行业。从此,安国就有了种药、制药、重医的传统,为以后成为药都打下了基础。邳彤死后,被葬在今安国市城南门外,并在邳彤墓附近修建了“邳王庙”。以后这里流传着许多邳王“显灵”为人治病的传说,官府上报朝庭,宋徽宗特加封邳彤为“灵贶公”,并重建庙宇祭祀。于是安国名声大振,邳彤被奉为药王,这里也逐渐成为药材交易中心。明清时列为兴旺,只有经安国交易的药材才被认作正宗。

庙中碑碣林立,有的碑上刻着古药方和药材知识,弥足珍贵。大殿正中供有药王邳彤彩塑像,南北两座配殿中,供奉着中国10大名医塑像,左有华佗、孙林、张子和、张个宾、刘河间,右有扁鹊、张仲景、孙思邈、徐文伯、皇甫士安。

(三十三)梨园神

古代把戏剧演员叫做“优伶”、“伶人”,他们所供奉的行业神叫“老郎神”。过去在戏班子的后台,常会见到戏班所供的一个神龛,龛中有一尊神像,高不过一尺左右,是个小白脸,英俊少年模样,身穿黄袍。这位就是戏曲行所祀之老郎神,也就是梨园神。

这位梨园神是谁,有些不同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与“梨园行”、“梨园子弟”有直接关系。

李隆基是个有名的风流皇帝,他挑选了最优秀的乐师300人,又从宫女中挑选了能歌善舞的几百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皇家歌舞团,在梨园排练,李隆基亲自担任指挥。谁要是弹错或唱错了,他马上就会听出并加以纠正。玄宗还善于打羯鼓,常常亲自为乐队击鼓。一次梨园排戏,玄宗看得兴起,也换上戏衣,参加表演。在李隆基的参与下,歌舞戏剧排演得很成功。唐玄宗是个文艺全才,兼演员、作曲、指挥、导演于一身。

后来许多名演员出身于梨园,梨园也培养出了全国最著名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张野狐等。梨园的设置,对唐代歌舞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李隆基对此是有贡献的。后世便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则称为“梨园子弟”或“梨园弟子”,而唐玄宗李隆基理所当然的被尊为戏神——梨园神了。

梨园神俗称“老郎神”,是因为许多方言中,“老”是“小”的呢称。“小儿子”常被叫做“老儿子”、“老疙瘩”。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老郎”。玄宗自己也常自称“三郎”,他在梨园给演员们排练时,常对他们大声喊:“你们要好好练,别给三郎丢脸!”

(三十四)陶神

陶神,传说中的宁封子。他是黄帝的陶正,即专门管理与烧制陶器的官员。

据说宁封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很会烧制陶器。一天,他正在烧陶,有个过路人说愿意帮他烧火,于是宁封就让他帮助烧了。没想到此人烧的火,出现了五色烟焰,烧制出来的陶器大为美观,比宁封烧的还要好。宁封惊奇之中连忙跪倒在地要拜此人为师。所以,传说中宁封受到高人的指点,得到了其真传。

传说黄帝和蚩尤大战,但屡战不下。黄帝就问他手下官员,谁有主意可以打败蚩尤。宁封就把师傅授他的《龙跷经》授予黄帝,黄帝得了真经,得以驾云龙,大败蚩尤。

古代的陶神不止宁封子一位。史书上还有伏羲灼土为埙、神农耕而作陶、黄帝始作陶、帝尧为陶氏等等说法。陶器的出现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具有重大意义。人们要感谢陶器的发明和创造者,故而把他们视为神明。宁封是传说中的人物,陶器也不会是他一个人的发明,但他和造字神、制酒神等一样,都是华夏儿女聪明才智的化身。

(三十五)茶神

陆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曾被授以太子文学官职(但未到任)。

湖北天门是陆羽的老家,他活了70来岁,古时堪称长寿,但他的一生却很坎坷。陆羽刚一出生,就被父亲遗弃河边,龙盖寺的一个和尚将其收养。

陆羽在庙中受了许多苦,后不堪忍受,逃离而去。他当过戏子,多扮丑角,在一些滑稽戏中大显身手。陆羽通过自学,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与当时名士颜真卿、张志和,女诗人李季兰等人相交甚笃。他对茶叶有研究,嗜茶如命。陆羽游历天下,遍尝名茶名水,拒绝朝廷请他作官的任命,躲到江西上饶广教寺内隐居多年,终于写出了世界第一部研究茶叶的专著——《茶经》。全书共有三卷十篇,记述了茶叶的特性、采茶工具、季节、茶的加工、煮茶和饮茶的方法、茶的产地等,开了茶书专著的先河,后世百余种茶书皆源于此。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陆羽对茶叶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所以死后不久,即被奉为“茶圣”、“茶神”。当时的茶神像多为陶、瓷制小偶人,为茶商和茶肆老板所供奉。

陆羽隐居处——江西上饶市广教寺(今为上饶市第一中学校舍内),原有他所住的“陆鸿渐宅”。宅外有茶园数亩,凿有一泉,水清味甘,被评为“天下第十四泉”。泉边石圈上“源清流洁”四个篆字是清末知府段大诚所题,至今完好。陆羽在此潜心著书,以自凿泉井烹自种之茶而自得其乐。唐代诗人孟郊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会》一诗中,盛赞了陆先生的清雅高洁。

中国茶自唐朝东移后,在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美学艺术的“茶道”,至今兴盛不衰。17世纪初,中国茶叶进入欧洲及其他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并有日渐风靡之势。

(三十六)蚕神

蚕神在民间有蚕女、马头娘、马明王、马明菩萨等多种称呼,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司蚕桑之神。

一说黄帝有个妻子名叫嫘祖,亲自参加劳动。本来,蚕只有野生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打那时候起,就了丝和帛。关于嫘祖,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陕西黄陵县至今民间还传说,嫘祖因带领妇女们给大家剥树皮、织麻网、制兽皮衣,累得病倒了。她身边的几个女子上山想给她找些好吃的果子。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桑树上结着许多白色的小果,摘了一些想煮熟了吃。哪知煮着、搅着、木棒上竟缠上了细细的白线。嫘祖知道后,立刻病好了许多,带着妇女再进山,才发现那白色果子是一种虫子绕织而成的。从此嫘祖便带领大家栽桑养蚕。后世尊她是“先蚕娘娘”。

另一说民间祀奉的蚕神,是蚕马神话演化而来的蚕女、马头娘。其源是《山海经·海外北经》所记的“欧丝”女子。这是蚕神的雏形,一开始即为女身,但尚未与马相联系。《荀子·赋篇》有赋五篇,其四《赋蚕》中有云:“此夫身妇女好而头马首者与?”意思是说蚕身柔婉,而其头似马。

但《周礼注疏》卷三十《夏官·马质》郑玄引《蚕书》解释:“蚕为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种,是蚕与马同气。”所谓:蚕与马同气者,以其俱取大火,是同气也。后人据此将蚕与马相糅合,造出人身马首的蚕马神。

最早记其事者,据称为三国吴张俨所作《太古蚕马记》,一般学者疑是魏晋人所伪托。其事具载《搜神记》:传说一个姑娘的父亲因征战远走,女儿在家思念父亲,不吃不喝。母亲见了很心疼,就对邻里们立誓说:“有哪位能把我老伴找寻回来,我就把女儿嫁给他。”众人无法办到,家中一匹骏马听到此言,扬蹄速跑出家门。几天后,骏马驮着老父回来,母女高兴无比。但接下来几日,骏马悲鸣不已,不肯饮食。父惊问其故,母以誓众之言相告。父大怒说:“哪有让女儿嫁畜类的道理!”便将马射死,把马皮晾在院中,姑娘经过时,马皮忽然蹶然而起,卷起她飞走,无影无踪。

过些时日,姑娘和骏马尽化为蚕,正在树上吐丝呢。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日桑。桑者,丧也。从此,百姓种之,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桑蚕。此后,百姓据此为之塑像,奉为蚕神。

旧时除四川有蚕神庙外,其他省区也有蚕神庙祀马头娘。另外,道教也崇奉蚕神,但称其为“玄名真人”所化。《太上说利益蚕王妙经》云:“有一真人名日月净……上白(灵宝)天尊日:今见世间人民苦乐不均,衣无所得,将何救济?天尊悯其所请,乃遣玄名真人化身为蚕蛾,口吐其丝,与人收什,教其经络机织,裁制为衣。”据此,蚕神不仅管蚕桑,还管机织成衣之事。

(三十七)酒神

陕西白水县有个康家卫村,村有一条长10公里的大沟,名叫杜康沟。沟的源头有一眼泉,泉边碧树芳草、蝶舞蜂呜,水就是从杜康泉流出,沿沟底倘佯而东,汇入白水河。白水河也因此而叫作杜康河。

因为杜康造酒颇得杜康泉之助,杜康泉水,又因杜康造酒而得名。“彼相亲兮,不可分矣”。有人就在杜康泉边的土坡上,造一杜康墓。在墓的左边,建一杜康庙,庙中供奉着杜康神像。

河南也有杜康酒,而且有两个著名的杜康酿酒处。一在汝阳,一在伊川。汝阳县有个杜康村,相传就是杜康造酒的地方。近几年,在杜康村又发现了一座三国时期的造酒遗址。足见传闻有据,斯言不谬。

但以酒而论,名气最大的仿佛还首推伊川的杜康酒。名酒最重名水,名水最好名泉。白水有泉,伊川亦有泉。伊川泉水的一大特色是天愈旱而泉愈旺,天愈寒而泉愈暖。如此泉水,岂不令人啧啧称奇?且泉中生有一种五彩小虾,虾呈红、黄、白、黑、紫五种颜色。在杜康河里游大的鸭子,因为吃了这虾,其鸭蛋蛋黄都呈血红颜色,鸭子也跟着沾了光。这种鸭蛋旧时被充作贡品,挑挑拣拣,献给皇上,皇上也跟着沾了光。现经化验证明,此水中含有40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善哉,善哉,诚可谓奇泉奇水酿奇酒也。如今,伊川杜康酒享名中外,伊川县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节确定为中国10大酒都之一。

传说杜康是夏朝人。有人还认为杜康就是夏朝第六代国君少康。据说少康发明了用黏高梁造酒的方法,而且他不但造酒出色,且治国有方。

对我国古代酿酒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杜康是其中一位代表。酒在古代历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抱朴子·酒诫》还是楚汉相争时的“高阳酒徒”,以至后来的“竹林七贤”,陶渊明的“饮酒诗”,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等,酒文化中的文雅、超脱、酣畅均深远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那么,杜康先生究竟属哪里人氏?回答说,杜康先生首先是一位中国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美酒之神。

(三十八)酒仙

将进酒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唐玄宗时,皇帝只让李白待诏翰林,文学侍从之臣,使李白的心胸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拘,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大量的抒情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唐代饮酒之风甚广,大诗人李白也不例外。李白经常醉酒吟诗,故有“酒仙”之称。《金华地方风俗志》中记载“酒作坊供奉杜康,酒店供奉李太白”。造酒业人士以“酒神”杜康为祖,卖酒者以李白为祖。在很多的酒店内都供奉李太白为祖师爷。

(三十九)虫神

中国是个农业国,古代要靠天吃饭,蝗虫是农业的一大敌人,古人对蝗虫无能为力,只好祈求神灵于驱蝗神刘猛将军、天曹猛将刘奇。至于把刘猛将军说成是元末的刘承忠,那是清代的事,雍正年间皇帝还命有司致祭。清代是个极讲政治忌讳的朝代,尤其以前期、中期更甚,文字大狱接连不断,统治集团的政治神经其实也脆弱得可笑。统治者既然有“文忌”,也当然会有“人忌”,刘奇大约即为其一。清朝统治者为金人后代,他们对抗金名将并大败他们老祖金兀术的刘奇,怕是有些耿耿于怀,至少不会欢迎。许多神虽然由民间“选举”产生,但有的最终还得“钦定”才算数,好在老百姓有时也并不买这个账。

除了宋代刘奇,历史上还有个著名的治蝗好汉,他还是个大官,即唐玄宗时的宰相姚崇。一年山东发生严重蝗灾,姚崇严斥一些人说蝗虫是“神虫”不能捕杀的谬论,命令山东官员发动百姓一齐灭蝗,他还提出了一些灭蝗的办法,最终使山东避免了一场大灾荒。姚崇虽未当上驱蝗神,但其灭蝗功绩却载入史册,为后人所传颂。

旧俗,以正月十三日为刘猛将军诞辰,除官府致祭外,民间还举行热闹的迎神赛会。

(四十)瓷神

中国陶瓷闻名世界,素有“瓷国”之称,景德镇则有“瓷都”之誉。早在北宋年间,朝廷派员在此监制御用瓷器,此后景德镇的官窑专门烧制朝廷贡品,这里一直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派督陶官常驻,监制瓷器解京,专供皇室之用。御窑厂规模宏大,分工精细,工艺高超,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官办瓷厂。在御窑厂内,有一座风火仙庙,供奉着陶瓷业的保护神童宾。

童宾的故事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当时太监潘相奉旨来此,督造一件特大瓷器。瓷器特大,工艺特难,工期特短,这潘太监又特别穷凶极恶。如此“四特”,纵有“鬼斧神工”之技,成功犹然无望。而后数次试验,都告失败。窑工们挨打挨骂,还要挨饿。官窑上下,一片绝望。

童宾本是一位普通的窑工,但身怀绝技。此时也是叫天不应,呼地不语,满腔悲怆,无法可施。每每夜宿窑外,难以成寐。也有人说,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有神人梦中点化,告他成功之法;也有人说,他从民间传说中得到某种启发,决心变口碑为现实,以自己的身体做一次试验;也有人说,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制陶经验,又有了新的奇丽瑰美的臆想;也有人说,他决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惊动天地感化鬼神,不管怎样,童宾作了一个壮烈的决定,来日烧陶到了最紧要的时刻,他对天三拜,然后虎啸一声,便向熊熊窑火中跳了下去。童宾死了,大瓷器烧成了。

工友们收殓其遗骨,埋葬在凤凰山上。工友们不愿也不肯相信他真的死了。为了寄托对他崇敬和哀思,为他在窑厂内修建了风火仙庙。从此,他就成了一位行业之神。

中国行业神来历甚多,出身甚杂。童宾是自己的同行最感亲近的一位神灵。他是一位成了神仙的普通人,又是一位有着崇高忘我精神和执著追求的神仙。反映了祭祀文化的性格,留下了隽永的韵味。

(四十一)茅厕神

茅厕而虽为污秽之所,但厕神的影响在旧时还是很大的,厕神主要有紫姑、坑三姑娘。

有的地方称厕神为“七姑”,是“戚姑”音近之讹。还有地方称作“三姑”,为何称三,不得而知,但一般多称紫姑。古代的厕神虽有不同叫法,但历来都是女性,女性每天要上厕所,放个男神不大方便。古代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低,生育也被认为是污秽不净之事,常被迫在厕内生产。所以厕神主要是妇女祭拜。

因厕神又称“三姑”,故后有人附会为三个姑娘,即“坑三姑娘”。“坑”是茅坑,即粪坑。

在《封神演义》里,坑三姑娘又成了三座仙岛上的三位仙姑,即云霄、琼霄、碧霄三姐妹。她们还有个亲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财神爷赵公明。赵公明助商拒周,被周将射死。云霄三姐妹齐来为兄报仇。开始她们以混元金斗及金蛟剪屡战屡胜。后元始天尊和老子临阵,把她们的法宝收去,姐儿三个统统战死,三道灵魂直往封神台去了。姜子牙归国封神时,云霄、琼霄、碧霄娘娘被封为“感应随世仙姑”,执掌“混元金斗”,专擅先后之天,凡一应仙、凡、人、圣、诸侯、天子、贵、贱、贤、愚,落地先从金斗转劫,不得越此!书中并加以说明:“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斗’,即人间之净桶。凡人之生育,俱从此化生也。”

婴儿降世,先要落在净桶内,虽天子、圣贤出生亦不免。厕神当然威风荣耀!

(四十二)航运神

许多与海洋为邻的国家都有海神崇拜,中国也有自己的海神娘娘,这就是天后。天后又叫妈祖,她的庙宇遍布我国沿海各地以至东南亚地区,仅台湾一岛,就有妈祖庙500余座,各地妈祖信徒已达1亿人,可见其影响之大。

海神娘娘妈祖的前身是个渔家姑娘,她叫林默,在1000年前的北宋初年,生于福建莆田湄州屿。她的父亲林愿当过巡检之类的小官。林默生下后从来不啼哭,所以给她取名叫“默”,长大后又叫默娘。

因为生在海边,林默水性极好,她常常去救助海上遇难的客商、渔民。默娘又懂些天象,她的天气预报常常十报九准。她还知医药,给人看病治疗。此外,还懂点占卜之术,能预知祸福。林默娘似乎是个年轻女巫之类的人物,乡亲们十分信服爱戴她,把她叫做“神女”。林姑娘长到了20多岁,还不想成家,一心救助水上难民。有一次救人时,不幸身亡,年仅28岁。乡亲们不愿承认“神女”默娘死去,便说她“升仙”了,还编出了许多林女升仙的故事。莆田百姓修了个祠堂来纪念她,这是最早的海神庙。

此后,民间流传很多官船和民船在海上遇险,因默娘“显灵”保佑而得平安的故事。明代伟大的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也被附会为多次得到海神林娘娘的庇护而化险为夷,圆满成功。以上种种“神迹”,朝廷闻知后十分重视,由皇帝亲自褒奖并册封神号。自宋至清,帝王们在七八百年间对神女的册封多达40余次,封号累计竞达五六十字。如“辅国护圣”“护国庇民”等。林默的地位,也由当初的林姑娘而为夫人、妃、天妃、圣妃,直高升至天后。不仅民间祭祀,朝廷也派大臣礼祭,并载人国家祀典。

天后宫烽以千计,但称得上天后宫之首的要算天后故里——福建莆田的湄州祖庙了。此庙创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已有千年历史,极其富丽堂皇。庙宇前临大海,潮汐吞吐,激响回音,有“湄屿潮音”之誉。农历3月23日是妈祖诞辰,届时远近渔民都来朝拜,还有台湾的“湄州妈祖进香团”前来进香,有时多达数10万人。

(四十三)护子神

送子观音

自观世音大士在华夏大地上安家落户以后,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有趣的演变过程。他的身世不但被彻底中国化,成了汉家的“公主”妙撞王的三女儿,而且性别也由“男”变“女”。被塑造成“中国的维纳斯”。最后,一位端庄雍容、慈善安详的观世音菩萨呈现在众人面前,颇受民众欢迎。

佛教称观世音慈悲为怀,普救众生。人们称其名号时,总要加上“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其法力宏大,功德无量,在众多功德之中,人们还相信有一项“送子”功能。

人们崇奉送子观音,那些无儿女的妇女要到观音庙里去“窃取”佛桌上供奉的莲灯。因为“灯”与“丁”谐音,民俗认为,偷来观音的“神灯”家里自然会“添丁”。还有些人家怕儿女长不大活不长,便要送到观音庙里去“寄名”,把孩子交给观音菩萨“照看”万无一失。

七星娘娘

七星娘娘据说是七位端庄温柔的女神,她们被民间恭称为七娘妈、七娘夫人、七星夫人。

旧时的自然生产条件落后,因此民间将孩子的健康、平安,宿运的祈福,寄托于神明的保护。七星娘娘便是人们供奉的保护孩童的女神。

传说七星娘娘是织女星演变而来的。织女,玉皇大帝的孙女。她是专司桑木和织丝的女神,心地善良,巧手持家。有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后,就有了牛郎星和织女星。因为牛郎和织女有一双儿女,他们夫妇二人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他们尽力好好地呵护孩子长大成人。由民间流传的七仙女的故事,逐步演化成了七星娘娘。从而表达人们祈求孩子长命百岁的美好祝愿。

顺天圣母

在古时女人们把自己生孩子称做“过鬼门关”,妇道人家祈望有一位神明保佑自己顺利生产。神由人兴,亦由人造,于是助产神应运而生。中国古代的助产神,除了通用的送子娘娘以外,南方还有一位专职的神——顺天圣母。

顺天圣母叫陈靖姑或陈进姑,又叫临水夫人、顺懿夫人,这是民间传说人物。

陈靖姑传为五代或唐时福建古田县临水乡人,父亲陈昌做过户部郎中,母亲葛氏,她还有个学道的哥哥叫陈守元。陈守元隐居山中学道,一天陈靖姑去给哥哥送饭,半路上见到一位挨饿的老太太倒在山路边,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便把饭给她吃了,不想这位老人是个仙人,见陈靖姑如此善良,便“授以符箓,驱使五丁”。后来当地有白蛇兴灾吃人,闽惠宗王延钧听说陈靖姑有本事,下诏让靖姑除害。陈靖姑带剑入洞,杀死妖蛇,为民除了害。事闻于朝,惠帝封其为顺懿夫人。

历代皇家和民间对那些比较实惠的神祗如福禄寿喜财神等等也是大力提倡,至于那些对皇室有功德的民间神祗如海神娘娘妈祖、保生大帝吴本和顺天圣母陈靖姑等更是推崇有加,陈靖姑被历代皇家封为顺天圣母、顺懿夫人、大奶夫人等。

顺天圣母陈靖姑因是福建人,故在南方广有影响,旧时各地都建有一些顺懿夫人庙,有的地方叫助生娘娘庙、临水夫人庙。

农历的正月十五上元节是陈靖姑的诞辰日,届时民间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张仙

过去不少地方有张仙祠、张仙庙,供祀送子张仙爷。他身罩蓝袍,五绺长须,挟弓持箭,是专门保护人间幼童的,虽是男仙,却具有“送子”的功能。

说起张仙的来历,倒颇有情趣。其前身,据说是花蕊夫人的爱夫——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后蜀被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被送到了汴京皇宫。花蕊夫人不忘故主,时时怀念前夫,就画了一张孟昶挟弓射猎的画像,挂在寝室。一天,赵匡胤见到此画,询问其故,花蕊夫人诡称道:“这是我蜀中的送子张仙神。”她的随口一编却不胫而走,很快传到民间。妇女求子心切,纷纷挂起张仙——其实是孟昶的像来。孟昶这个花天酒地的皇帝死后却成了神仙,这不能不感德于他的多情夫人。

张仙画像颇有“神”采,穿着一身华丽衣服,面中敷粉。唇若涂朱,五绺长髯漂洒胸前,果真是位美丈夫!他左手张弓,右手持弹,作仰面直射状。右上角还画有一只天狗。此像常贴于烟囱旁,民间传说,天狗会顺烟囱钻进屋内,吓唬孩子,传染天花。张仙爷守住了烟筒口,天狗就不敢进屋来了。所以画像两旁常贴一副对联: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批是“子孙绳绳”。

民间附会说,张仙所挟之“弹”,与“诞”同音,暗含“诞生”之意,故而张仙由护子而兼送子之功。宋代文学家苏老泉对人说,他曾梦张仙手合二弹,是诞于吉兆,后果然生了苏轼、苏辙哥儿俩。老泉先生特意写了《张仙赞》以表感戴之情。不过,苏老泉说的张仙;是指蜀中会点法术的老道张远霄。但从民间所祀张仙神像来看,多是贵胄打扮的孟昶,而不是那位穿八卦衣的老道。

(四十四)娃娃神

过去全国各地有一些哪吒庙,庙中供奉小哪吒。哪吒是个颇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喜爱的“娃娃神”。“哪吒闹海”是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

哪吒的来历也挺怪,他在古印度佛经中并无记载,出现在中国佛书里也是含含糊糊。《宋高僧传》中说,有个道宣和尚夜里走路,一脚踏空,从石阶上掉了下去,突然觉得有人托住了他的双脚,似在空中行走。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少年,就问他是何人。少年说:“我不是一般人,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叫哪吒太子,为佛都护法神,特来保护您。”

毗沙门天王即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后在中国演变为托塔李天王),佛经上说他有5个儿子,哪吒是3儿子。在敦煌唐代壁画中,有不少他们父子的画像。天王为金色身着七宝金刚胄,头戴金翅鸟宝冠,佩长刀,左手托宝塔,右手执戟,足踏夜叉鬼。天王两侧则是夫人、天女及五位公子,哪吒即在其中。

由于哪吒父亲北方天王早已“加入”了中国籍,成了托塔李天王,所以哪吒也完全是个中国古代小英雄的形象:手提火尖枪,臂套乾坤圈,腰缠红绫,脚踏风火轮,雄姿英发,生气勃勃。

(四十五)狱神

中国是有造神传统的国度,各种神明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即使在监狱里,也有所谓狱神存在。因年代久远,古代监狱今天已多不复存在,狱神自然也不易见到了。但有一处狱神至今仍然安然无恙,他就在大名鼎鼎的山西洪洞县苏三监狱里。

这座监狱的出名与京剧《玉堂春》的流传有很大关系。剧中写的是明代妓女苏三(即玉堂春)与吏部尚书的公子王金龙之间的曲折爱情故事,其中有一折《女起解》是演苏三被诬杀人,囚于洪洞县狱中之事。《玉堂春》原本取材于明代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这一故事和戏剧的流传,使得洪洞县大狱——人们习惯叫它“苏三监狱”,名扬四海。

过去监狱里有一条规矩,允许犯人们每天去参拜狱神,《女起解》中,解差崇公道要押送苏三去复审,苏三求道:“请老伯稍等,待我参拜了狱神再走。”她的唱词有几句是:

低头出了虎头牢,狱神庙前忙跪倒。

望求爷爷多保佑,三郎早日得荣耀。

狱中的犯人们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求告无门,只有可怜巴巴地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狱神身上。

这位狱神到底何许人也?不少谈苏三监狱的文章,都说“不清楚”。这位狱神,应是尧时的大臣皋陶。有史书记载,皋陶是当时的最高法官,他制定了法典,用刑法断决案件。史籍载:“皋陶造狱,法律存也。”就是说,他是牢狱的首创者,是远古声名最著的刑狱之神。皋陶还是位清正的法官,史称其“决狱明白,察于人情”,皋陶任大法官时,“天下无虐刑”,实属难得。

(四十六)瘟神

瘟神即主瘟疫的神灵。或云乃颛顼氏之子。蔡邕《独断》云:“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为瘟鬼。其一者居若水,是为魍魉。其一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干宝《搜神记》卷十六云:颛顼氏之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小儿,为小鬼。腊月驱傩之俗,正是驱除疫鬼。疫鬼,就是瘟鬼,或云瘟神。

人们又认识到,瘟疫与季节有关,且传统文化中又将季节与东南西北中五方、青红白黑黄五色联系起来。于是,人们创造了分别主管春夏秋冬瘟疫的四大瘟神和“总管中瘟”之神,一共五大瘟神。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内,在某地离地三五丈的空中,出现了五位力士,分别披赤、青、黑、白、黄色袍,且各执有物,一人执杓子、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皇帝问太史张居仁,这五位是什么样的神灵?主什么样的灾祸或吉祥?张居仁奏日:“这是五方力士,在天上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如今他们出现,国民有瘟疫之疾。这是天行的应时之病。”皇帝又问道:“那么,怎样才能免去国民遭瘟疫的灾祸呢?”张居仁云:“这是天降之疾,无法防治免除。”这一年,果然疾疫流行,病死的人很多。皇帝乃下诏立祠,祭祀这五位瘟神,又下诏封他们五人为将军:青袍力士(春瘟张元伯,因青与春相对应)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士(夏瘟刘元达,红与夏对应)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秋瘟赵公明,白与秋对应)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冬瘟钟士贵,黑与冬相应)为感成将军;黄袍力士(总管中瘟史文业,黄与中相应)为感威将军。隋唐皆于五月五日祭祀他们。

后来,道教中的神仙匡阜真人游仙至此祠,遂将这五大瘟神收伏,作为自己的部将。这样,五瘟神就归入了道教的神系。

隋唐间,于5月5日祭祀五大瘟神,这与古代“恶五月”之说有关。五月仲夏,既湿又热,疾病很容易流行,故古人谓五月为“恶月”,有多种禁忌。5月5日,更是诸毒诸恶集聚之日,更是禁忌繁多。于此日祭祀瘟神,旨在减少疾病流行。5月祭祀瘟神之俗,宋代以后仍流行。

河北武安等地所奉的瘟神,只有一个。此神蓝面红发,俗称为“瘟元帅”(见《武安县志》)。瘟神有将军封号,而未曾有过元帅封号。这大概是将瘟神跟东岳大帝部下的“温元帅”相混淆了,乃“瘟”、“温”同音故也。

其实,南方有的地区,也将“温元帅”与瘟神相混淆,将瘟神称作“温元帅”。

(四十七)盗神

说起偷摸,也称得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约有了人类社会以后,就有“原始扒手”出现了,因为人群中总有些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分子存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行当”还挺走红,一些神偷被许多大贵族收用,他们甚至在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大作用。

战国时期,著名“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另三位是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养士三千,其中不乏此类人物。有一次,孟尝君被秦昭王软禁在秦国,他正为买通秦王宠爱的小老婆燕姬而一筹莫展时,一位善偷门客自告奋勇装狗从狗洞爬进宫中,学狗叫哄过警卫,把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偷出,转献给燕姬。燕姬马上替孟尝君说好话,他才得以狱释。这帮人跑到函谷关,天未亮关门未开,又一门客来了个“半夜鸡叫”,闹得群鸡齐鸣,守关者以为天要亮,大开关门,孟尝君一伙慌忙逃了出去。这两位为孟尝君立了大功,不过这类人的名声并未提高,还留下个话把,叫做“鸡鸣狗盗”,这一行还有个雅称“梁上君子”。这是后汉名人陈实赠送的雅号。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屋,趴在房梁上,陈实假装不知,马上把儿孙们喊到屋里集合训话。陈实说:“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这位“梁上君子”听了,大为感动,马上从梁上跳到地下,磕头请罪。

历代神偷不绝于书,明代著名市井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中,就专有一篇《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叙述了宋元时的几位神偷传奇故事,其中虽有不少夸张润饰成分,但都有一些生活依据。到民国时,京城神偷燕子李三的传奇,更是脍炙人口。不过,历代神偷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水浒传》的时迁了。

书中说,时迁专干那些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勾当,人称“鼓上蚤”。只看他这个绰号,就可见其轻巧便捷的程度了。这位生得其貌不扬:

骨软身躯健,眉浓眼目鲜。

行步如怪族,行步似飞仙。

他的拿手好戏则是:

夜静穿墙过,更深绕屋悬。

偷营高手客,鼓上全时迁。

时迁在梁山好汉中本是个不起眼的小头领,是负责“走报机密”的,排座次排在了80多位,地位很低。但由于他的猥琐滑稽和神偷绝技,在世俗中却留下了深刻印象,知名度远比一些大中头领高得多。他最露脸的事迹还被编成了戏剧《时迁偷鸡》和《时迁盗甲》,各剧团都搬来演。这样一来,使得虚构人物时迁名声大振,家喻户晓,难怪世俗中的小偷小贼要把他视若神明了。

旧时绍兴还有个有趣的习俗。家里“着贼”即失窃以后,就用稻草扎个人,算是“贼”,“贼”身上再系根绳子,由人牵着,另一个人拿了竹棍在后面一边打草人,一边大骂。骂的当然都是些诅咒和警告威吓一类的话。这一出喜剧叫做“牵贼神”。

可笑的是,人们一面如此恨贼,恶狠狠咒骂,一面却又尊为神明,诚惶诚恐地为其塑像立庙。当然,到贼神庙顶礼膜拜,祈求保佑不被捉住或将窃物拿来酬神的,都是些梁上君子和鸡鸣狗盗之徒,清白人家是不会来的。

大概“贼神庙”的名字太刺耳,所以有些地方的贼神庙便雅称“穆神庙”、“时迁庙”和“迁神庙”。

同类推荐
  • 余秋雨文化之旅

    余秋雨文化之旅

    余秋雨,他学贯中西,推动了当代中国散文的发展,被誉为“余秋雨现象”。他的近十本“文化散文”著作,自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至今,频频刷新销售排行榜,且拥有了无数读者,创造了出版界的奇迹。本书作者以鲜活的语言为针脚,所穿之线是余秋雨的“读书生活”。作品清晰地再现了余秋雨的成长之路,使读者从这位文化大师身上,领略到了作为一个人生存奋斗、发展完善的方向。
  • 新时期群众文化研究

    新时期群众文化研究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除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 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

    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

    本书主要回顾、研究了从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在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发生过一场“中国礼仪之争”。
  • 日本与日本人

    日本与日本人

    以东西方对照的眼光来研究日本和日本文化,尤其是从心理、哲学上解剖了日本人整个的内心生活;从日本人内在的和外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心理学的和伦理学的各方面,描摹日本的国民特性。要研究他们的全部生活,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参考。《日本与日本人》 跃进日本文化的汪洋,走进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 少城轶事

    少城轶事

    本书介绍了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底蕴:街道、桥梁、河流、公馆、饭店、寺院、商铺、吊脚楼。甚至是一段老城墙。
热门推荐
  • 圣经故事轻松读

    圣经故事轻松读

    创世的故事告诉我们神怎样用话语从混沌中创造了有序的世界,因为“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所以人们称上帝为“造物主”,人可以从身边存在的物质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圣经用“起初,神创造天地”一语概述了创造者、被造物和伟大的创造作为,简洁地描写了神创造万物的过程,怎样从混沌空虚中将光和暗、天和地、陆地和海洋分开。在造物主的眼中,他创造的这个世界十分美好。他使万物布满天空、陆地、海洋;他安排日、月、星辰的运转;创造飞禽、走兽和水中生物,最后,他照着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仙道魔枭

    仙道魔枭

    青春易逝,往昔不再,当记忆化作流沙,你什么也不能捞起---这是天魔宗一代魔中之魔上官婉儿说过的话。一身烟雨红颜泪,一指流沙未了情。一指流沙,是青春如逝的水,也是芳华化作的沙,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功法,伴随着那一指的点下,一切都化成了沙。玉龙,上官婉儿之子,天魔宗少主,却背负着母亲的给予的使命和盈盈期望踏入了正派仙门之中。我若为仙---天下绝仙;我若为魔---天下无魔。以魔的心性,修行仙道。不论仙道还是魔道,他终是一代枭雄。
  • 醉楼兰

    醉楼兰

    看了就知道了,我是雪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谢谢
  • 大明群主

    大明群主

    历史写手朱戈亮带着微信群穿越到了1638年冬的济南。于是,城头上,阿巴泰望着从天而降的一大坨黄乎乎的物事愣住了。于是,皇太极、巴图尔汗惊呆了:坦克?那是什么鬼?于是,金陵城里,冒襄看着满腹经纶的朱戈亮抓狂了:香君跟你走也就算了,为什么,你连小宛也要迷倒?!吴三桂:把陈圆圆留给我行不行?新建了一个企鹅群:568196649,喜欢交流剧情和安排角色的朋友请加,当然,这个群不逆天,只逆推~
  • 花千骨之这一世,再见他

    花千骨之这一世,再见他

    一个是出生时满城百花凋零、命格异数、厄运缠身的花千骨,一个是漫天绯色中白得不染尘埃的长留上仙白子画。缘定三生,上一世的缘分,今生再续。所有因为她而死的人全部重生,她忘记了那个上一世自己爱的他。她再入长留,却依然要拜他为师,她还是想常伴他左右,哪怕自己上一世再恨他,哪怕自己上一世被他伤得体无完肤......
  • tfboys之溺爱

    tfboys之溺爱

    “小小的年纪还不懂什么是爱却被你甜甜的笑给打败你眨著大大的眼睛那么可爱好想把你装进口袋其实我有一个好的想法准备打算留到十年以后再跟你说给你买最大的房子最酷的汽车走遍世界每个角落我只想给你给你宠爱这算不算不算爱我还还还搞不明白快乐的事想跟你分享难过想给你肩膀第一次为一个人紧张……”台上的tfboys帅气可爱高冷,但是,遇上三个命运中注定的女孩,或许,他们就是另一番模样的吧
  • 一念之差:妖孽废材千金

    一念之差:妖孽废材千金

    帘下清歌帘外宴。为伊消得人憔悴。屈曲回廊。朱扉半掩人相望。玉树琼枝。坐上少年听不惯。尽日凭高目。奈阻隔、翻成云雨离拆。拟把疏狂图一醉。玉砌雕阑新月上,柳腰花态娇无力。念倚玉偎香。渐遏遥天。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楚馆云约。桐树花深孤凤怨,前事顿轻掷。对酒当歌,静夜闲寻访,不放行云散。蜀锦地衣丝步障,雅称嬉游去。饶心性,强乐还无味、剩好将息,几许繁红嫩绿。无言谁会凭阑意。嘉景清明渐近。伫倚危楼风细细,梁尘暗落琉璃盏,时节轻寒乍暖。黯凝伫,不见如花面,村落声声杜宇,空帐望,当年便约追想秦楼心事。鸳鸯绣被翻红浪。
  • 穿你妹的位面

    穿你妹的位面

    从来没想过自家的地下室居然是位面交流站!从来没想过自家小菜园居然是位面的垃圾场!从来没想过自己一个四肢不勤的宅男居然会在人工智能“考沃斯”的帮助下游走在一个又一个的位面中!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超人!从来没想过我居然会有无数个位面的统治权!
  • 初夏有风浼有你

    初夏有风浼有你

    百年一妖劫,渡一劫得一尾。修成九尾之际便是他迎娶她大婚之日。可,九尾的条件竟是她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