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嘴角抽了抽,为什么他们听他的话感觉他话里的意思他很委屈似得?
武相也是一抽,三十多岁的他,刚毅的脸稍稍扭曲,长袖下的手紧紧的回收成拳,努力克制下那想要砸死某个不知羞耻的男人。
作为武相,他的职位品级其实比杨天殇还要大一些,但杨天殇不属他的管辖,要说东岩的兵马其实理当归武相的麾下。
但,直到杨天殇的出现,武相被载了,还是栽在了一个晚辈的手里。
几年前的某一天,贪婪的三国,不安于现状,不理会百姓的疾苦那时候就有了想瓜分东岩的臆想,后面就直接付诸行动。
那时候的东岩虽国富人强,但会领兵大将军却是少之又少,武相虽是武相,可他空有一番粗鄙之力,没那个会打仗的头脑。
一连败了几场,死伤无数,李政袁心力交瘁,晚晚梦魇缠身,入不得眠,懊悔的痛批自己为何没有培养出多几个有用的领兵能手。
就在他们快要心死人衰的绝望的时候,一个身穿黑色的少年宛如救兵般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以为他们会灭亡,会重现几百年前祖先的那一磨难。
可就是这么个骨瘦如柴脸上蜡黄的小男孩救了他们一命,更是把东岩从兵临灭亡的局面,用了区区几年的时候将其他三国打得再不敢冒犯,不敢再有贪婪之念。
从此,各国传言,东岩在某的一天神秘的降临了一位少年,聪颖过人,领兵的手段更是无人能比,比那些读了几十年的书打了十几年的仗的人,用的手段更赛一筹。
战况过去,三国皆安好本分,没有再有不善的举动,当时是当面给杨天殇递的降书,李政袁就是从这个事情开始对杨天殇有了芥蒂。
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李政袁,不记教训,打了胜仗的杨天殇他不仅没有任何的表示,还想收回杨天殇手里的兵权,杨天殇也没有表示,李政袁发话的第二天,杨天殇立马派了人将手里的兵符交还于武相。
杨天殇也立马消失了踪影,无人知道他去了哪,但是那个冲锋在前以身挡在自己身前的瘦弱的少年背影永远的深深烙刻在了士兵们的心中,永不消逝。
李政袁自然对杨天殇的识时务欢喜得很,知道兵符归还到武相的手里,当晚立马置办了一个隆重的宴席,将大臣们全都叫了过来陪他喝酒。
各个美女在怀,饮着佳酿,赏着歌舞,李政袁和众多大臣们好不欢喜。
可是就在他们快要到宴会的高潮时,一个犹如惊天响雷的消息直接将他们打得个措手不及,驻守在前线三国区域的士兵跑了,这个消息简直就是让李政袁们刚从欣喜的高空把一把狠狠的砸了下来。
李政袁赶忙派了一个朝中比较有声望的人前去先稳住局面再说,随后又让人调查因果这到底是何缘由。
李政袁以为局面会很快的稳定下来,但出乎他意料之外,局面堪忧,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刚定下来的三国又隐隐有蠢蠢欲动的趋势。
李政袁大惊,他怎么也想不通士兵怎么会又逃跑的现象,没多久,各方传回来了他想要知道的答案。
只是他再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是这个原因,没错,问题的源头就是来自消失的少年,杨天殇!
外面传言,李政袁,也就是他们的国主,忘恩负义,东岩被逼入绝境的时候,是那位少年在前方奋力搏杀差点舍了命才换回来的东岩。
可,他们的国主却是让百姓和士兵们寒了心,不但不对救国的恩人嘉已褒奖,事后竟然不懂镰义的夺了恩人的兵符。
这一无耻的行为彻底让百姓对他们的国主李政袁生了不满之心,之所以李政袁没有听到这一些传闻,那是被武相势力手段将风声压了下来,朝中基本为武相为大,好不容易有个可以跟他抗衡的文相木云阡,可是人家聪明啊,除了他自己的事,跟他无关的事他从来都不插手,能怎么样?
惧怕武相的少部分大臣们也不敢在李政袁面前触了他的情绪,深怕一个不注意被迁怒到给砍了脑袋。
就这样被瞒到了局面快要爆发的趋势,李政袁大怒,当场立马赏了武相两百个板子,屁股都快打成了爆米花,那场面实在是血腥得很呐。
快接近到废寝忘食的李政袁慌的李政袁立马召见了所有的大臣,一起商量这个事情的解决办法。
李政袁气结,一帮人讨论了老半天也没说个所以然来,合计那么多大臣养来都是吃白饭的,一到关键时刻给他来个掉链子。
气的他立马砍了两个大臣。
就在他还要砍人的时候,角落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太监畏畏缩缩的跑了出来跟他说了一个办法。
李政袁欣喜,打量了小太监一眼,想不到一个小太监竟然会有办法怎能不让他惊讶?
没错小太监就是如今李政袁身边的红人,文泉。
文泉再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就是因为他这一举动给他的未来换来了位高权势的身份。
只不过这个办法是李政袁所不能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的唯一办法。
那就是找回那个消失的黑衣少年,让他来稳住局面,稳住那些军心涣散的士兵,不然东岩终有一溃。
现有的局面已刻不容缓,三国的动作愈来愈大,容不得李政袁再豫,烦躁的李政袁只好派人焦急的寻找着那位神秘的少年。
让他们无奈的是,少年没有任何消息,李政袁将东岩都快翻了过来,用了什么办法也没见到他踪影。
一再被打击的李政袁再也扛不住了,一个倒地直接病倒在床,顿时皇宫里也乱作了一团。
处境比先前更加不妙,有得到消息的人都已经在黑夜来临的时候收拾细软逃离,深怕晚一步会把性命留下。
李政袁病得迷糊,整天药膏入口,病情却不见气色,好几十个太医都说李政袁的情况不容乐观,恐再严重些会有驾崩的嫌疑。
后宫的妃子闻言泣不成声,惊的惊,跑的跑,转眼皇宫空荡荡,凄凉一片,后宫万千佳丽现在就只剩个刘芸生死相随的伴在李政袁的床前。
那时候的刘芸刚进宫没多久,还只是一个比较受宠的小妃子而已,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才刚入宫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其实她也怕死,她也想逃走,如果不是武相让她再忍耐一下,她早就走了,怎么可能还会伺候一个离死不远的病秧子。
好在武相的决定是对的,十天后,杨天殇姗姗来迟,若无其事的出现在李政袁的床榻前,看到一张冷峻无比的脸,李政袁又是一吓,昏了过去。
等他醒来的时候,从武相的口中他才得知,驻守2前线边沿的士兵已稳了下来,少年的出现三国也平定了下来,最重要的是百姓也已安下心来,事态已平,李政袁怎么想不到因为一个少年,趋势会如此的翻天覆地。
没了心病和烦乱,李政袁身体很快也恢复如常,望着空荡荡的后宫他只觉得像梦一场。
此后,受了教训的李政袁也没敢说再让杨天殇交还过兵符,怕又重蹈覆辙,他最看重的是人心,失了人心的帝君什么都不是。
最为不甘心的是武相,他没想到国是安下来了,手里的兵符却是没了,没了兵符的武相等同一个空心的竹子,这一事项让他对杨天殇生了恼恨之意。
他又不敢去硬夺,生怕会引起百姓的不满,毕竟杨天殇的身影已经定格在他们的英雄事迹里。
百姓的舆论可不是闹着玩的,稍一不慎,一个国家就会毁了,他曾有暗示过李政袁,让李政袁找个机会把兵符给拿回来,一个国家的几十万士兵在一个来历不明的少年手里,再怎么都不放心。
但诡异的是,每当他们有这个意思的时候,城中的百姓就会谣言四起,说他们的国主又想夺走杨天殇手中的兵符。
而后怕引起众怒的李政袁赶忙出声解遥,但百姓们还是不相信,无奈的李政袁只好对着全东岩的百姓发了一道圣旨,当然内容就是百姓所想。
以后绝不会拿回杨天殇手中的兵符,还给他册封了大将军的职位。
杨天殇不驳也不说其它,算是默认了李政袁这一做法。
就这样东岩多了一位神通的将军,他的传闻响彻了四国,小到传到了偏僻的村落里。
没多久李政袁册封刘芸为国后,武相虽还是记着兵符,但好在刘芸为后的这一事给他心中的不爽散去了一些,但这么多年以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夺回兵符。
再说杨天殇,杨天殇平定战乱之后,就直接留在了那里,李政袁也没说要调过他回来,所以,杨天殇一直都是待在前线的地方,直到现在。
话说,回到现实的场景,大家伙被杨天殇这一反复无常的语调搞得一愣一愣的。
尤其是,武相。
“将军,有礼了,羽千对将军的事迹甚是仰慕。”
羽千举止大方,款款的站起向杨天殇柔柔的行了一个礼,跟东岩的礼节大同小异,恰到好处的笑容让在场的男人都惊艳了一番,都暗暗的点头,果然不愧是才艺双华的才女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