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宝马车里吃早餐的男子,显然是因为缺乏教养的缘故,边吃边把一些纸屑随手丢向车外。51岁的环卫女工刘福香一边清理一边告诫该男子,讲文明从自身做起,爱惜别人的劳动,不要随便丢弃垃圾。按说,放到一般人身上,一定会停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如果再表现得文明些,还应该说一些致歉的话。但是这位“宝马男”非但没有这样,反而开始动粗,竟然嚣张地扇了刘福香两记耳光。
“宝马男”人品的低劣性已经不言自明,涂鸦以为我们再用更多的笔墨对其行为进行梳理甚至鞭挞,都已经显得有些多余。一个被人不齿的人,恐怕更多的人会选择远离。应该多唠叨的,倒是关于“宝马男”的“智慧性选择”(如果也可以把智慧这样的辞藻安到他身上的话)。一个人的任何行为其实都是具有选择性的,即便如“宝马男”这样粗暴的人,他的嚣张与乖巧也不可能是盲目的。试想,如果站在他面前的不是环卫女工,而是威风凛凛的交通警察,即便是位女警察,他会粗暴到动辄就是两个耳光吗?这就是我们常人所说的“欺软怕硬”。他知道环卫女工“软”,知道欺负她无碍大事,所以他便开始膨胀,便有了嚣张的行为。
那么,环卫工人何以就会“软”,就无法“硬”起来?是他们的职业界定了他们的“软”,还是我们社会长期形成的认知定势所致?无可置疑,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提升环卫职工的待遇,不断加大对他们的宣传,一定程度上对提升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产生了效果,为他们“硬”起来发挥了作用。但是,行政行为毕竟是有限的,大众的认知才是最重要的。而让后者产生效力,却又非一日之寒。社会价值观的取向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的砝码。每一个人其实都知道,自己的生活中占据相当份额的,不只是单纯的物质欲望,还有充实的精神领域。即便对刘福香这样的群体而言,物质要高于精神,但对“宝马男”此类群体来说,对刘福香们的精神贬低,实质也凸显了他们精神领域的苍白。
另外,至于给刘福香发什么“委屈奖”,所谓精神上的抚慰,涂鸦以为则有些隔靴搔痒,不排除是我们一些官员的“秀瘾”发作。功夫和心思应该放在哪里?放在如何让他们“硬”起来的具体操作上,否则,一直处于“软”的状态,这样那样的委屈便会层出不穷,你的那个劳什子奖,大家也会不“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