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鹰与逐水傲的谈话没人知道,不过过后一脸轻松,各位统领都被告知,他们弃暗投明,接受乾国朝廷的招安,不过对外要统一口径,说是主动要求并入乾国。
智鹰与逐水傲做了交易,利于双方的交易。
逐水傲与那位讨厌的虚伪是秘密前来的,接受他们投降的将是另外的人,其中一人如今对于狼卫来说是很亲切的,他曾经是洛都的狼卫,以前的叛逃如今因为洛都沉没变成了先见之明,世事无常,过程不重要,重要的不过是结果罢了。
“参见陛下”
“二位丞相免礼,入座”
“谢陛下”
皇帝很体贴地为两人准备了茶饮,这是他们一贯地见面方式。
“洛都沉没,来得太快,一时间千头万绪,眹也没来得及询问,二位在洛都里可曾找到了线索?”
“回陛下,进到内城的人几乎都随洛都去了,‘永生’也真正成为了传说,臣命大,因为其他事没有进入内城”
“尹相,眹问的就是其他事,不知可有你家老太太的消息?”
“谢陛下挂念,臣与李相几乎将洛都外城翻了个遍,但依旧毫无线索,臣想她应该仙去了”
“陛下,为寻老师,我二人擅离职守,差点酿成大错,还请陛下治罪”
“无罪,你二人诚孝,是天下楷模,眹认为朝廷百官都应向二位学习,不过此时军中的确对二位先前的事颇有微词,眹不便嘉奖二位”
“臣谢陛下体谅”
二人异口同声,三人各有心思,尹李二人越发深沉了,皇帝知道,天下偏向了他,事实上他得天所眷,因为每件大事最终都成全了他,这也是尹李二人心里挥不去的愁绪,这次甚至将他二人推向了风口浪尖,不过二人似乎对此并没有特别的反应,没有请罪,也没有说法,保持了一贯的做法。
他们二人在洛都里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他们得到了什么也没人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二人带去的私兵几乎伤亡殆尽,他们在洛都的作为也被传开了,结果如预料,尹李二人一时间名声丧尽。
“今日眹召二位来,是为了智鹰之事,眹考虑过,尹相出自洛都,在情感上与狼卫亲近,加上二位是我乾国丞相,身份尊贵,可以体现此次朝廷对他们的重视,所以眹属意二位负责此次招安”
“臣二人有罪之身,陛下还如此信任,臣拜谢”
“谢陛下信任”
“二位,招安之事绝不好办,还会有各种出乎意料的事,我朝既要体现诚意,却也不能让他们狮子大开口,二位务必掌握好,眹立即下旨,招安之事宜早不宜迟,免得夜长梦多”
“臣,明白”
乾国丞相——尹高和李斯德成了招安智鹰的特使。
乾国随军出征的文武官员就招安的各个方面朝议,尹李二相正式出发,招安智鹰,智鹰那五万兵,没有人不眼红,狼卫始终还是名声在外,此役乾军损失不少,二十万大军损失了三分之一,还不加上隐世家族的私兵,洛都一役乾国刚刚恢复的元气又被消耗,如今狼卫无家可归,有了先前共同对抗敌人的情谊,这些狼卫自然区别于先前对西荒造成灾难的那些禽兽,所以朝廷上下对于智鹰的招安是翘首以盼,就是让智鹰做个丞相也可以,这是朝官的认识,毕竟现在的乾国已伤痕累累,没有人再愿意去打仗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招安之事并不顺利,智鹰主动来投,却迟迟不与特使见面,这让朝官们一时间不知缘由,智鹰随后提出了归降的条件。
一、乾军取消虎符制度,若朝廷有难处,他们能接受的就是虎符只能一分为二,由皇帝和统兵大将执掌,否则狼卫的生命得不到保障,也就没有什么招安之事;
二、朝廷对狼卫的各级将士不升不降,保持现状,且独立成军;
三、朝廷封智鹰为丞相;
四、狼卫依旧驻守在洛陨,也就是现在的地方。
皇帝急召随臣朝议论。
“来人,将这份上表传给二位丞相,各位卿家,对此事有何看法?”
“禀陛下,臣认为除了允许他们独立成军外,其余都可讨论”
“还有没有其他的?”
“禀陛下,臣有本奏”
“虚少府,你有何看法?”
“禀陛下,臣认为一朝廷的虎符制度的确存在不合适的地方,尹相虽名为丞相,实质上身兼丞相与太尉之职,架空太尉一职多年,丞相之职本就拥有极大的权力,臣认为实无必要再让丞相掌兵权,否则朝廷体制不稳,若不改变定会为将来埋下祸根;二、同意狼卫如今各将士的职权,甚至可以优待,但必须分散并入乾军;三、可封智鹰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监察百官,我朝御史闲置多年,智鹰是个合适的人选;四、既然狼卫已经并入乾军,驻扎在哪自然必须服从朝廷”
“少府,二位相爷为乾国立下汗马功劳,是立国功勋,开国功臣,眹不会过河拆桥,剥夺他们兵权,此事不用再议,再议其他”
“禀陛下,臣认为少府所言甚是,二位相爷为国操劳,事事以国事为重,必然知道我朝历经多年征战,将士期盼和平,天下百姓无不期盼和平,如今太平在望,二位丞相定然能体会天下百姓之心”
“眹说过,此事不用再议”
“臣等认同少府之言,请陛下三思”
“你们好大的胆子,竟敢公然抗旨”
“陛下请息怒,在下有言”
“哼,稍后再与你们算,先生请说”
“陛下,大臣们说的在理,陛下何不将朝议的情况给二位丞相传去,毕竟招安才是大事,拖不得”
“先生,可眹怎好开口”
“陛下可派一名得体的大臣前去,该作何决定让二位丞相去选择”
“先生既然如此说,此事就全权由先生去办,眹乏了”
“臣等恭送陛下”
与狼卫的谈判进行得很快,朝廷成功招安了狼卫,为表彰二位相国对朝廷立下的大功,朝廷加封李相为关内侯,食邑八千户,尹相为彻侯,食邑八千户,世袭罔替。
一切成了定论,与虚少府谏言所不同的是二位丞相对狼卫将士皆官升一级,并同意狼卫在洛都一战中立下军功者与乾军一道享有军工封爵的权力,智鹰的目的达到,为将士们讨了个好彩。
皇帝同意了二位相爷的奏请,当然他不同意也不行,不过能将兵权收回,皇帝岂会在乎这么一点点膈应。
至此,长存时间的洛都再也不见了,洛都的影响也随着最后幸存的人并入乾国一并消失,乾国进入到了下一个时代。
朝廷分封有功将士,由于分封者过多,乾国一时间公侯满地走,路遇贵人不相知。